讀樂亭|第64期|抗戰中的姊妹花

作者:劉汝寧、趙志文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4期

編者按:本文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讀樂亭|第64期|抗戰中的姊妹花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抗戰姊妹花”指的是趙灘村趙勇、李新同胞姐妹。趙勇(化名)原名趙淑媛;李新(化名)原名趙淑芬。提起趙勇、李新,即便是趙灘同時代的鄉民都很少有知道是誰,如提到“七姑娘”、“八姑娘”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趙勇,1921 年出生,姐妹中排行老七,莊下稱之為七姑娘,1947年畢業於百善學校;李新,1942年生,姐妹中排行老八,莊下人稱之為八姑娘,1932入百善學校,陸續讀完了小學、初中。1942年初,姐妹二人有機會進入趙灘小學教書,後又相繼參軍入伍,走上了革命道路,故鄉民們贊稱“八路姊妹花”。

資料記載,1942年8月中共冀東地委作出開闢路南的決定,1943年3月組成樂亭辦事處,8月在城南高各莊(現王灘鎮西高村)召開大會,成立了昌(黎)樂(亭)聯合縣黨工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我黨歷來重視知識分子在革命鬥爭中的先鋒骨幹橋樑作用,1942年秋後,路南領導曾在沿海一帶召開過知識界座談會發動抗日。1942年初冬的一個晚上,在趙灘小學就召開過這樣的會議。會議內容不同於以往籌糧款攤勞役,而是講述抗日形勢,提要求。趙勇、李新參加了會議。到會人神情嚴肅,屏住呼吸。會場上鴉雀無聲,誰也不知主持會場人的身份,只聽到稱帶頭人為先生、掌櫃的,但能猜得到是“八路”。後來才知道是丁振軍、張鶴鳴帶領的八路軍。

趙勇、李新姐倆聽得很仔細,自此在心中燃起了抗日火種。1943年寒假,昌樂聯合縣為知救會的成立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先後把教師隊伍中的一些骨幹分子集中到何新莊百善學校及其周邊學校任教,競村、朱燕、白村等教師被調到百善、蘆河等學校任教,趙勇、李新留在趙灘小學不動,王玉(趙灘人,原名劉錫文,1942年百善在小學任教)調往前門房小學任教。1944年春在何新莊成立了“樂亭縣知識界抗日救國會”,趙勇、李新、王玉等參加了大會,在知救會的領導下,都為參加抗日救亡做出了貢獻。

李新在趙灘小學任教期間,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組織成立了村婦救會並任會長,趙勇任副會長,後來李新又任28大鄉聯合婦救會會長。期間,姐倆參加業餘劇社,搞抗日宣傳,做軍鞋,站崗放哨,送信帶路,護理傷員,在抗戰中攜手並肩,積極參加抗日工作。趙灘小學是完全小學,鄰村孩子都在這裡讀書,全校有200來名學生,是宣傳抗日的首要場所。學校備有日偽、八路軍的兩套教材。八路軍教材是油印的,是抗日救國的內容,學生放學回家,不敢放在明面上,壘好後放石碾子底下水井磚石碾底下或磚牆縫隙中,這樣也擔心被“清鄉”的敵人發現,在趙勇、李新的指導下,經過多次改進,最後將教材藏在了秫秸攢裡,其作法是:將關東青秫秸截下根部一段,把瓤子捅出,然後將卷好的教材放入其中,再放回秫秸攢中,這就叫人放心了。做軍鞋自然是婦救會的任務了,期間曾多次要求完成,有一次,上級下達了百雙軍鞋的任務,要求趙灘村一夜完成。任務緊,數量大,材料無準備。趙勇、李新打消了畏難情緒,欣然應允。經商量,二人分包東西半個莊,入戶下達任務,不間斷地逐戶巡視,檢查進度。到第二天天剛亮,超額十幾雙完成。姐姐奇怪,詢問妹妹,妹妹笑而不答。一旁閃出鄰村一位婦女主任的身影,姐姐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原來是利用聯合會長身份,為增加保險係數做了安排,三人在旭日下開懷大笑。

1944年秋後,縣委要求知救會發動各村辦冬學,以提高群眾政治文化水平。知救會及七月劇社奮起響應,在百善學校首先辦起冬學。趙灘小學與百善學校僅三里之隔,姐倆個奮起直追,迅速辦起夜校,且辦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沒有教材,她們自己動手編寫;缺乏紙張,就利用試卷的反面油印。他們白天給學生上課教習文化,並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晚上辦夜校,組織男女青年學文化,教唱抗戰歌曲,進行抗日宣傳,很多老人也都投入其中。整個冬夜,讀書聲、抗日救亡歌曲響徹夜空,出現了許多父子同學、夫妻同桌、孫子扶爺,孫子挽奶一同上學的佳話。

1945年初,趙勇、李新姐倆看到百善學校畢業同學不少參加了八路軍,也動了參軍意念。她們和母親一商量,母親提出了異議:你們的父親早已過世,哥哥也已身亡,留下的三個孩子,一個弱智,兩個幼小,我已年過花甲,四個姐姐都已出嫁,你們一走,我們可怎麼活?姐倆一聽是實際問題。母親思想進步,最後決定走一個,留一個繼續教書,好有一份進項養家餬口。姐倆一商量,姐姐留下。於是,李新於1945年2月參加了八路軍。在愛人羅文(授銜少將)所在的東北野戰軍服役,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等。1954年轉業到地方,1983年離休,離休前任中央廣播事業局文藝部副主任。妹妹走後,姐姐趙勇擔起了妹妹的重擔,任婦救會長,在日寇做垂死掙扎的瘋狂清鄉和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艱苦歲月中,度過了難關。土改時,趙勇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建國初期在北京部隊任職。六十年代末調外交部工作,隨愛人鄭斯雄到我國駐柬埔寨大使館工作多年,1981離休。

(作者劉汝寧,退休幹部;趙志文,離任村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