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天才少女”蛻變成深大教授

7月10日,26歲的侯逸凡應聘到深圳大學,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這位世界國際象棋史上最年輕的“四冠棋後”,在人生棋盤上奇招連連。


侯逸凡:“天才少女”蛻變成深大教授

  熱愛學習的國象棋手

  侯逸凡1994年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好奇心特別重,看到哥哥姐姐們玩六角星形的玻璃球跳棋,覺得好玩,就請他們教教自己。剛學習幾招就上了手,哥哥姐姐們完全不是她的對手。

  5歲時,侯逸凡的父母想開發孩子的智力,帶她去報興趣培訓班,國際象棋和圍棋二選一,她看到國際象棋的棋子立體造型,有趣好玩,就選擇了它。誰也沒想到,她對國際象棋的悟性特別好,一下子就迷上了它,學習一年就拿到所在年齡組全國少兒冠軍。接下來,闖山東,進北京,轉戰國內外,一路創造奇蹟。13歲時,成為最年輕的女子國際象棋特級大師;15歲時,成為最年輕的中國知名棋後;16歲時,成了全球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小學時,侯逸凡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國際象棋(以下簡稱“國象”)比賽,比賽之餘,還要進行訓練,在校讀書的日子少得可憐。為了學棋,她小學時就換了三所學校,一、二年級在江蘇興化,三、四年級在山東濟南,五、六年級在北京。

她熱愛國象,很享受下棋的時光。同樣,她也很喜歡學習,除了國象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無論學棋有多累,她都會擠出時間來完成文化課的作業。有一次,她下午剛從國外完成比賽回到北京,第二天早上8點半就去上課了。媽媽有點心疼,她笑著對媽媽說:“沒事的,學習和下棋都是我的最愛,我可不想自己除了下棋一無長處呢。”她一直處於“半練半讀”的狀態,但文化課的學習從沒有落下,她擔任了班裡的學習委員,每次考試都是100分,曾經在濟南市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初中時,侯逸凡訓練和比賽的任務越來越重,每天要訓練6、7個小時。她無法到校學習文化課,只得利用訓練之餘的零碎時間進行自學,除了吃飯、睡覺,其餘的時間都被學習計劃擠得滿滿的。文科的內容相對好自學,數學自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只能求助於父母,好在父母也是文化人,能夠滿足她的要求。

  剛學習下棋的時候,侯逸凡的教練就叮囑她要學好英語,有機會要多跟國外選手交流學習。只有博採眾長,才有機會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侯逸凡報名參加了新東方英語班,堅持有時間就去上課,應試、非應試的課程都學。她利用出國比賽的機會,用英語跟對手聊天,用英語和棋迷交流,所以口語學得比較輕鬆,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閱讀和寫作的訓練上。


侯逸凡:“天才少女”蛻變成深大教授

  追求卓越的羅德學者

  2012年在第10屆直布羅陀國際象棋公開賽,侯逸凡戰勝匈牙利名將朱迪特·波爾加(小波爾加),打破其20年來對女棋手的不敗神話。

  人們期待著侯逸凡能夠乘勝長驅,再創奇蹟。出乎意料的是,她選擇到北京大學讀書。有人質疑、有人替她可惜,認為這樣做是自斷前程。朋友建議她:“你可以推遲去北大讀書,兩頭兼顧一下,不是更好嗎?”侯逸凡渴望校園生活,跨入北大,接受北大教育,是她夢寐以求的理想。她跟好友說:“多學知識未來多條路。這麼多年來,我沒有因為下棋而放棄過學業,同樣,今後我也不會因為學業輕易放棄下棋的,兩者可以兼顧好。”

18歲的侯逸凡走進北京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院,成為外交學專業的學生。從嚮往北大到走進北大,親身體驗北大精神魅力,她開始了棋盤廝殺與安靜求學的雙面生活。因為比賽,她在校上課的時間比別的同學少,但需要按規定修完與其他同學一樣多的學分。在選擇課程時,她優先選擇必修課,包裡的休閒雜誌和人物傳記等,也給專業書籍讓了位。

無論在宿舍、家裡,還是在比賽期間,侯逸凡只要有一點點零碎時間,就將隨身帶著的課本,拿出來看上幾眼,碰到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然後向同學借來筆記,結合資料進行自學。

侯逸凡參加重大比賽的頻次較高,如果比賽時間與考試衝突,她就向老師申請提前考試,或者根據老師的安排進行緩考。她憑藉勤奮努力,完成了學習任務,大學英語等成績優異,兩次獲得學科總評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同時,在北大學習期間的2013年和2016年,她分別第三、第四次奪得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稱號,成為史上最年輕“四冠棋後”,做到了下棋學習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2017年,侯逸凡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優秀的綜合素質,獲得羅德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讀碩士,選擇了公共政策專業,成為該校第一個以運動員身份申請到的羅德學者。

  侯逸凡選擇牛津攻讀碩士,其初心是想領略不同的教育思想。她通過學習,瞭解到公共政策制定和出臺的過程,探索從哪些方面對國際象棋、對體育,甚至對文體方面能有所幫助。

  牛津大學的學習強度非常大,課程密集。侯逸凡除了要應對忙碌的學習之外,還要參加國際象棋比賽,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她很感謝北大四年的磨練,讓她掌握了時間管理的方法。她說:“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百分百地投入,而且隨時進行身份的轉換。學習時,以全職學生的身份去做作業、去預習課程等等。下棋時,以全職棋手的身份去訓練、去比賽。”這種身份轉換的方法,提高了學習和下棋的效率,使她在學習和下棋兩個領域遊刃有餘。

侯逸凡不僅兼顧學業、參加比賽,對牛津大學的社交傳統也很有興趣。在牛津,每個學院每年都有幾次正式的宴會,這是在牛津大學進行社交和非正式學術交流的最佳場合。侯逸凡經常參加在羅德樓裡舉行的論壇講座、學習和小組討論,她說:“你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牛津大學的精神文化:追求自由、思考、卓越的人生態度,追求品質和高雅的生活方式。”侯逸凡的同學背景多元化,有機會結識到全球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她希望在國際象棋向外擴展和向內吸引資源方面能有所作為。假期裡,她和其他中國羅德學者一起,組織籌劃了“羅德學者中國行”活動,帶領國外的羅德學者,走訪北京、上海,讓他們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塑造他們自己對中國的認知,而不是隻通過媒介去認識中國。

侯逸凡:“天才少女”蛻變成深大教授

  下好中國棋的深大教授

  2019年,侯逸凡從牛津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國。暑假裡,參加了“深圳羅湖國際象棋全明星賽”活動,遇到中國首位女子特級大師、深圳棋院院長劉適蘭。她從小敬仰虛懷若谷的劉院長,劉院長也一直關注著她的成長,兩人就國際象棋的普及和推廣,以及如何在高校發展國際象棋交換了彼此的看法,劉院長贊成侯逸凡的觀點,鼓勵她到深圳大學工作。

  侯逸凡對教育的關注由來已久。多年前,國際象棋界有一部電影叫《卡特女王》,故事講的是一個非洲小女孩,通過國際象棋,讓世界認識到她,並且成為一名職業國際象棋手。女孩最初學棋的想法很簡單,只因為當地國棋象棋俱樂部可以提供免費的早餐。侯逸凡看後感觸很深,意識到國際象棋無論是作為一項智力運動或者是一種生存技能,能夠改善一部分偏遠地區孩子們的生活。因此,她希望通過一些公益活動,讓國際象棋能夠幫助到世界上偏遠地區需要幫助的孩子。

  侯逸凡在北大學習期間,曾經是北大國際象棋選修課的特邀助教,主講的國際象棋課程受到學生們的追捧,課程結束後,有的同學還意猶未盡,他們評價說:“侯老師的講解不僅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而且還特別有趣,儘管我們不懂國際象棋,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侯逸凡從事國際象棋20年,國象已經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在做職業規劃時,希望把這麼多年的比賽實戰經驗,以及在北大、牛津學到的新知識,對新的領域探索的成果,能夠用到推動體育、推動國際象棋的發展上來,將更多的外部資源帶入到行業裡面,做一些有結合點的事情。

  深圳是一個現代、開放、智慧的城市,國際象棋普及人口有40多萬,侯逸凡曾多次到深圳參加比賽和活動,對深圳這座城市心嚮往之。深圳大學是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充滿了創新精神,高度重視體教融合工作。侯逸凡認為深大是實現自己抱負的好平臺,她愉快地接受了劉院長的邀請。

2020年,深圳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面向全國招收75名運動員,其中包括首批國際象棋項目的學子。侯逸凡正在探索國際象棋在教育中有哪些功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希望國際象棋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培養年輕人的創新思維。侯逸凡在做好教學任務的同時,正在嘗試整合資源,引領學校體育專業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在世界棋盤下好“中國棋”。

侯逸凡:“天才少女”蛻變成深大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