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认为科举考核和录用的标准,忽视古诗文辞,会导致这一文学奇葩的衰败,而古诗文辞也被一心考取功名的学子认为会妨害自己科举高中。但是,在乾隆二十二年的一项政令,却彻底扭转了这些看法,那就是

恢复科举试诗。这件事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统治者的偏好导向,极大激发了士人写作试律的风气和试帖诗学的热情,同时引起了民间编纂、笺注古今试律作品的热情。

在几十年的推行和普及试帖诗之后,试帖诗在诗学领域得到较大发展,相关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得到了总结和充实。相应的古典诗学被推广和普及,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逐步走向合流,成为诗学的一个门类。可以说,科举试诗带来的试帖诗学的勃兴,极大地促进了清朝诗学的复兴和繁荣,而整个中国历史中的经典诗学作品也因此得以再现。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科举考试

一、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

清朝的皇帝与明朝很是不同,他们的皇帝在繁重政事的压力中,无不雅好文艺,特别是诗文。从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最高统治者对文学活动的关注和参与,远远超过前代任何王朝,对文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给《全唐诗》御制序文,写道:"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备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

从此唐诗是诗学正统的观念被大张旗鼓地确立起来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康熙皇帝

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欲革科举之弊,"特下取士之诏,颁定前场经义性理,次场易用五言六韵排律一首,刊去判语五道。以五十六年为始,永著为例"。于是一大批教材性质的唐人试帖诗选和唐诗选本应运而生。

之后到了乾隆朝,热衷艺文的皇帝在听政之余,不仅颁行了《御选唐宋诗醇》,重新划定诗歌的"正轨",更在乾隆二十二年恢复科举试诗,为诗坛步循"正轨"提供了制度保证。

可是,虽然最高统治者对士人学子的诗歌才能有了高要求,康熙时在博学宏词科都以诗赋试士,馆阁也有诗课和考试,但那只是上层知识分子的事。一般士人的诗才并不受重视。甚至,某些考官并不待见能诗赋的学子。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过一个童生交卷,说:"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那学道就变了脸色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

《儒林外史》虽是小说,却可作当时的文化史来看,这时是乾隆朝之前。其中的大老爷的态度,应该是当时最寻常普遍的了,而从中则可以一窥当时的科场习气。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吴敬梓

由此可见,当时最高统治者虽然表达了对诗文的重视,也在科举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并不算多,无法影响到最底层的士人,考官不重视童生的诗才也算正常。但自康熙中期以后,士人作诗水平的普遍下降,实在不值得一提,因而学子的诗才被轻视。当然这个问题也被朝野上下共同觉察,而究其原因,往往又归结为举业所妨。

为举业所抑者,自然要靠举业振之。于是到乾隆间便有了御史袁芳松请于二场经文之外加试排律一首的奏议,并蒙皇帝谕允。

这等于是将试诗当成了科举的门槛,诗不合格就不能取得乡试资格。面对这一改革,有人欢喜有人愁。少数能诗之士自是欢欣鼓舞,而那些素昧吟咏、不知平仄为何物的广大经生,则如大难临头、心中忧虑不已,不知如何应对。一时间科场出现的混乱。

科举试诗首先使士人群体诗歌写作能力普遍欠缺的现实凸显出来。科举试排律虽颇为风雅,但究于政事隔了一层,用作取士的主要依据自然是有缺陷的,因而自唐朝施行以来一直遭到批评,直到北宋时终于退出了科举考试。

此后诗学一再衰退,甚至到了明朝后期,诗家目试帖为诗中八股,所作的诗都并不会被收录到诗集中。但自从乾隆二十二年恢复试诗,作者多将应试之作收入诗集,与文集不收时艺程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看得出,当时学人对自己的试帖之作颇为珍视。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乾隆皇帝

从朝廷这方面说,试诗也是一个难得的歌舞升平的机会,因而在行之二十五年以后,又再度提升其级别。乾隆四十七年将二场排律诗移至头场试义后,一直沿用到清季。试帖移到首场之后,越发突出了试诗在科举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清代中叶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

二、 功令试诗带来试帖诗编纂、出版的繁荣

科举恢复试诗所暗示的君主崇尚诗学的意向及艺术观念,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诗坛都是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其中所蕴含的诗学问题很快便出现在乡试的策问中。同时,乾隆帝《御选唐宋诗醇》唐宋并举的诗学趣味也同时得到了阐发和推广,给诗坛的印象明显比康熙帝来得更开放、更具包容性;而且,将熟讲诗学源流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来提倡,要求诸生能"取汉、魏、两晋、南北朝、三唐、两宋、辽金元、明逮我本朝诸诗家,沿流讨源",这对于乾隆朝诗学走向折衷、融合的趋势无疑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御选唐宋诗醇》

自明末以来,唐宋之争就一直主导着诗坛的话语主流,分唐界宋,出主入奴,让学诗者无所适从。直到乾隆时期,唐宋之争始告平息,走上折衷调和的道路。朝廷功令的影响,正是促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外因之一。当然,试帖毕竟是用于科举应试和馆阁考课的特殊诗体,具有不同于日常写作的特殊规范,这同样也反映在功令的倡导和实践中。对应试士子的试帖诗的各个技术层面包括诗体、语言、声律、对仗、押韵都提出了严格且不同于一般诗歌的要求。

试帖废置数百年而重现科场,对大多数举子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迎合应试需求的试帖诗教材纷纷上梓,在功令初下的几年间迅速占据出版市场。

最初的出版物多半是旧书的翻刻本,这也很自然。康熙五十四年诏令科举二场加试五言六韵唐律,曾催生一批唐人试律选本。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会试加试诗,两年后又推广到乡试,书坊迅速抓住商机,纷纷翻刻这些书籍。毛奇龄的选本因出自硕学名师之手,首先被重印,畅销于市。乾隆二十六年何国泰序毛奇龄诗赋集,称:"丁丑岁,天子诏乡会场易表判以排律,始其事于岁科童试,而先生向所选唐试帖及七律一时纸贵。"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书坊

然而翻刻旧书似乎仍不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旺盛需求,更主要的是,这些书籍并不都是应试诗法,内容和体例往往不合时宜。鉴于这种情形,一些老师宿儒"应坊客之请",迅即着手编纂各种供举子揣摩诵习的试帖诗选和诗法,以应对巨大的市场需求。

当时坊间究竟出版了多少试帖诗选和诗法类书籍,现在已很难确知,相信是个很可观的数字。

旧籍不断被翻印的同时,新著也层出不穷,包括本朝人所撰所拟的试帖范作,以至在乾隆二三十年代,试帖类书籍的重刊和新梓络绎不绝。这些书籍并不是一刷即已,只要有销路,一套书版按常识至少可以刷印五千部以上。乾隆二十七年以后新编之书渐稀,正是前几年梓行的书籍已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缘故。迄至乾隆后期,这批书籍经过市场淘汰,能获得重刊机会的书已很有限。

这些书籍的盛行,使得当时士人的诗歌教育自幼就被应试诗法所主导,而试帖诗学也成为了他们诗学的启蒙者。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试贴诗图册

三、 功令试诗促进蒙学诗法的勃兴

作为朝廷功令,科举试诗对诸生的诗歌写作乃至官学、书院、家塾的教育必将产生巨大影响。试帖诗写作既然成为举子必修的课程、必须研练的才能,就势必会消除明代以来世俗对作诗妨害举业的顾忌,激励广大士人热心学诗、写诗,从而普遍提升诗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最终推动诗学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虽然有了功令试诗这个发展机会,但是试帖诗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完成自身理论总结和建构呢?

查阅古籍资料,可以发现虽同为应试文体,制义和试帖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往往怀着无可奈何的态度对八股文,而对试帖诗却另眼相待,不敢稍为轻忽。清朝士人估量本朝的诗歌创作,绝不敢凌越古人,但于试帖诗却每自信有出蓝之胜。

正是出于对本朝试帖诗的肯定,清朝人大量编集和刊行试帖诗,而这又反过来刺激和促进了试帖诗的写作和讨论。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论诗》

可以说,功令试诗已使试帖诗学成为清代诗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考察清代的试帖诗,会发现选本类型众多,以往从未有过。

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书院教学也相应地设有试帖之课,以应对中书考试及翰林馆课的作诗需要。

功令试诗对广大士子的深刻影响还在其他方面

最明显的是,功令试诗改变了清朝士人学诗的体裁,六韵变为了八韵;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试帖诗的研习由此变得普遍化、日常化,凡有志于科举之士都必须研练这种诗体的写作才能。为此,适应各种类型、各阶层作者研习需要的试帖诗选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了。

有了创作研习的需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对写作经验加以总结的书籍便自然有人编纂了。一批诗法、诗话迅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蒙学诗法正是重中之重。蒙学诗法中影响最为深厚的是山东巨野人李其彭所编《诗诀》十卷,乾隆四十一年刊行。而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间,李其彭还编著有《论诗尺牍》、《唐试帖分韵选》、《四声韵贯》等多种诗学书籍。

由此可见,功令试诗对诗坛和诗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试帖诗学的范围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四、 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相互促进

试帖作为官方推行的一种应试诗体,虽非新创之格,但清代的写作毕竟少有积累,要想探求其写作规则与技巧,只能求之于前代的创作实践。

起初,诗家往往依据试帖诗学的独特性,强调它与一般诗学不同,但在科举试诗的不断刺激下,士人群体对其锐意钻研,逐渐确立起试帖诗学属于诗学一个门类的观念,在乾隆以后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不是呈现分化而是呈现合流的趋势。

自嘉庆、道光以后,以纪昀《唐人试律说》、梁章钜《试律丛话》为代表的试帖诗论就一直与游艺《诗法入门》、徐文弼《汇纂诗法度针》所代表的蒙学诗法共同主宰和瓜分着士绅阶层初等诗歌教养的市场,直到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多数应朝廷功令而编纂的蒙课诗法如朱琰《学诗津逮》之类仍以一般诗学的面目行世。这些诗法,尽管主要是为士人习试帖而编,但其中多辑录前代诗论菁华,选录各体名作,对前人诗学成果实在是很好的整理和总结,由此带动了诗法的整体复兴和繁荣,并且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二年诏停乡会试,试帖伴随八股文退出历史舞台。

诗学在清代的重要地位:诗学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纪昀

结语:

综上,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不仅激发了清代诗歌创作的普遍风气,同时也以对试帖诗艺的细致揣摩促进了诗学的全面繁荣和加速发展。若想了解有清一代诗学在士人阶层的传承和接受状况,不考察科举试诗和试帖诗学的影响,就很难获得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芑孙《试帖诗课合存序》

2.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

3.《清代诗文集汇编》

4.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