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第一節 “任督二脈”胚胎髮育背--腹軸性

人體胚胎早期發育,外胚層受到脊索和軸旁中胚層誘導,首先出現胚盤上隆出現凹槽結構將胚體背側中軸線位置的外胚層細胞包裹進入凹槽內,然後對接癒合形成脊髓腔,脊髓腔中軸線位置形成胚體背側前—後軸性;受到內胚層細胞誘導後,從背側中軸開始沿著遠近軸延伸並做胚體內卷,最後在胚胎腹側對接癒合,形成胚體腹中軸性,這種胚體內捲髮育運動的結構形成中空筒狀結構,背腹兩側都出現中軸線,因為背側中軸性是胚胎髮育的起點,首先發育的外胚層中樞神經結構,然後隨著胚體內卷神經細胞逐漸沿遠-近軸向腹側內卷對接癒合,這樣就出現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的最早分化發育模式,背側中軸是起點,中醫稱之為督脈,腹側中軸是終點,中醫稱為任脈。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乾坤極立腦臍發育說

在胚體內卷形成背-腹軸性的同時,由神經溝癒合為神經管的過程中,神經溝邊緣與表面外胚層相延續的一部分神經外胚層細胞遊離出來,形成左右兩條與神經管平行的細胞索,位於表面外胚層的下方,神經管的背外側,即神經嵴分化為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節和神經膠質細胞、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黑色素細胞、濾泡旁細胞、頸動脈體I型細胞等。另外,神經嵴頭段的部分細胞還可變為間充質細胞,並由此分化為頭頸部的部分骨、軟骨、肌肉及結締組織。人體所有經脈都是從胚體背腹軸形成過程中開始分化發育。

而如何來測度標示這一發育過程中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耦合中胚層和內胚層分化發育規律呢?現代組織胚胎學也很難找到巧妙的標註法來描述這一發育發生學現象、而古中醫巧妙地利用“俞度”法,將這一發育發生機制表達出來。《外經微言·任督死生篇》:中講具體講述了上述人體胚胎髮育發生機制:

雷公問曰:十二經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經之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

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

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統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

雖督脈止於齦交,任脈止於承漿,其實二脈同起於會陰。止於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於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於前,循環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分之為二,合之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於陰,故脈名陰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脈名陽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穴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三五合氣九九節”五臟發生機理示意圖

《玄妙經》雲:

“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為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

天、地、人凡三而各懷五行,故曰三五,其常精也。合三者為九宮。夫三五所懷,順眾類也。調和萬物,理化陰陽,覆載天地,光明四海。風雨雷電,春秋冬夏,寒暑溫涼,清濁之氣,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遠,三五復返。三五者,天地之樞帶,六合之要會也。九宮之氣節,九九八十一為一章云云。”

經文中講述了人體胚胎髮育過程中背-腹軸性發生的具體發生發育規律,中醫理論表述法中最常用的是陰陽概念,但是要知道,因為人體是恆溫動物體,血液循環是閉管式循環,生理階段無法區分空間軸性,也就是無法區分陰陽屬性,因此在這段經文中非常明確的提出了人體陰陽劃分的根本標準,是以胚胎髮育過程中的胚體軸性而立論陰陽,經文中提出的,“任脈由陽行於陰,故脈名陰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脈名陽海”。意思就是胚胎髮育中的誘因和誘果機制中,以胚胎背側為陽,腹側為陰為標準,從背側發育生成的經脈為陽經,腹側發育生成的經脈為陰經,中醫根據這一胚胎髮育發生原理將人體體液循環分成了陰陽經脈,依此開始建立起先天為體(胚胎機制),後天為用(生理機制)的診療醫學體系,即“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的真正含義。任督二脈的具體診療原則,經文介紹如下:

“雷公曰:二經之脈絡予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氣閉則十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

雷公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於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經之脈絡,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第二節 “奇恆之腑”與神經管,神經嵴發育機制

一、“人身三關”與脊髓腔發育機制

人體胚胎最初發育發生,首先外胚層受到脊索和軸旁中胚層的誘導,出現胚體上隆凹陷閉合運動形成脊髓腔,脊髓腔的形成從胚盤的前中後三個位置開始,古中醫稱之為人身三關,《外經微言·三關升降篇》確立三個位置為“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脊髓腔結構形成後,脊髓神經也從三個位置而出向內遷移與體腔內組織器官耦合,首先耦合發育的是腎臟,接下來是脾胃,具體內容見下經文描述: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

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後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咸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咸曰:善。”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三關論” 就是奇恆之府三段論

二、“奇恆之腑”與神經管,神經嵴發生機制

人體胚胎髮育時間軸性,首先胚盤上隆凹陷對接癒合形成脊髓腔,形成胚體背背側的前後軸性,脊髓腔內形成的組織器官就是“腦髓”;然後胚胎從背軸左右沿遠—近軸延伸內卷,外胚層神經細胞受到側板中胚層誘導向內遷移,發育成肋骨和肋骨肌肉上的脈管結構,也就是“骨脈”;最後胚體內捲到胚體腹側對接耦合,外胚層神經細胞首先從後向內分化耦合,形成生殖系統器官“女子胞”;受到內胚層誘導分化耦合內胚層膽囊分化支,形成原腸第一個器官膽囊。

這一早期發育發生過程其實就是早期神經管與神經嵴發生發育機制,中醫將這一機制分化發育而成的組織器官稱之為“奇恆之腑”。《外經微言·奇恆篇》中詳細講解了這一發育發生過程。

奢龍問於岐伯曰:奇恆之腑,與五臟並主藏精,皆可名髒乎?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恆之腑,不宜又名髒矣。

岐伯曰:腑謂髒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精也。精中有氣,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髒也。

這段經文詳細介紹了奇恆之腑形成的原理機制,和定名的機制原則。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於此乎?

岐伯曰:人慾長生,必知斯六義,而後可以養精氣,結聖胎者也。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胎,男子無胞何以結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屬之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後可以養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則胞與腦也,腦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丸,下降於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廉泉玉英,通於膽,下貫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氣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瀉,即返還之道也。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搖精,毋勞形,毋思慮營營,非不瀉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胚胎六腎“與旁分泌腺體發育機理

雖然這是在講述道家修行煉丹的方法,但是背後的機制原理確根據胚胎髮育機制而來,所謂丹田者就是現代發育發生學中胚胎場機理,胚胎內捲成筒狀模式後,又開始發生前--後內旋分化運動,前段內旋的發生位置就是“腦為泥丸,即上丹田也”,後端內旋的發生位置就是“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中間的分化耦合路線就是“氣血精髓盡升泥丸,下降於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廉泉玉英,通於膽,下貫神室”。

通過“人身三關”“奇恆之腑”的機制解讀,我們就明白了中醫奇恆之腑理論的真正機制原理,是神經管,神經嵴發育機制,是在簡述胚胎髮育的三個軸性形成原理,“人身三關”是在講述胚體上隆凹陷對接運動,也就是脊髓腔形成機制;“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恆之腑”是在講述胚體內捲成中空筒狀運動,也就是原腸形成機制;而“兩丹田”是在簡述胚胎前後內旋向體腔內分化發育運動,也就是神經前後對接發育機制。由此我們看出,古中醫對於人體胚胎早期神經管,神經嵴發育機制已經有了系統認識和把握。

第三節 “五臟互根”與神經細胞臟腑耦合機制

其一:組織器官發生發育軸性定位

古中醫理論自古用陰陽概念來定位人體組織結構屬性,也是幾千年來為大家熟悉的內容,但是,如果仔細考究陰陽定性的原理法則,卻無人能夠說清,故而《外經微言·五臟互根篇》中提出了陰陽定性定位定位原則提問“雷公問於岐伯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餘既知之矣;然論陰陽之變遷也,未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有定位乎?”。

經文意思是講人體組織器官陰陽軸性定位原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不是一種靜態定位法則,而是一種動態的定位法則,即“陰陽之變遷也,未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有定位乎?”。然而這種動態陰陽軸性的定位法則是什麼呢?

《外經微言·五臟互根篇》中列舉了這一動態組織臟器動態陰陽軸性定位法則,經文如下:

“岐伯曰:陰陽互相根也,原無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此陽中有陰,陰居陽位也。肝與膽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脾與胃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包絡與三焦為表裡,此陰中有陽,陽居陰位也。雷公曰:請言互根之位。

岐伯曰:耳屬腎而聽聲,聲屬金,是耳中有肺之陰也。鼻屬肺而聞臭,臭屬火,是鼻中有心之陰也。舌屈心而知味,味屬土,是舌中有脾之陰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腦屬腎,各會諸體,是耳與腦有五臟之陰也。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膽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腎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絡無俞,寄於膈俞,在上七椎之旁,是七腑陽中有陰之位也。惟各有位,故其根生生不息也。否則虛器耳,何根之有哉。雷公曰:善。”

根據上段經文講述五臟開五竅“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經脈連通腦神經“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臟腑表裡關係“肝與膽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脾與胃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包絡與三焦為表裡”;眼睛目輪“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腦屬腎,各會諸體”;人體背腧“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膽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腎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絡無俞,寄於膈俞,在上七椎之旁,”全部連接起來,短短一段經文微言大義,讓後世醫家百思不得其解其中的機制原理。

當我們仔細閱讀上段經文時,我們很自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古代醫家到底根據什麼機理得出瞭如此係統的結論?實際這是在根據人體組織胚胎發生發育機理來定位組織臟器的陰陽軸性法則。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三關與三黃庭耦合丹田發生機理

其二:“陰陽互根”與軸性動態定位發育機理

傳統中醫理論中自古以最大特色是陰陽概念的使用,無論是背景的運氣學說還是人體結構都冠以陰陽概念來定位定性,但是如果仔細如何使用陰陽概念來定位定位定性的原則卻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情,單純以人體臟腑陰陽劃分就有不同的定位定性標準在經典中也有記載:

譬如《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講: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而《素問·五藏別論》中卻講:

“黃帝問曰:餘聞方土,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比較《素問·金匱真言論》和《素問·五藏別論》出現了兩種臟腑陰陽屬性定位的原則。

再譬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講: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素問·五藏別論》中的陰陽劃分標準

《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又講: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雩重,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神經嵴細胞向內臟器官遷移耦合發育:奇恆之腑與五臟六腑關聯機理

《陰陽離合論》臟腑陰陽劃分原則

比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又出現了兩種陰陽化分法:

經典中出現如此多的陰陽劃分法,讓後世醫家在診療過程中一直不能正確系統地把握陰陽的劃分歸類標準,使得中醫理論體系中陰陽概念使用上越來越混亂,因此,如何正確理解陰陽概念背後的使用原理法則對於正確理解中醫理論至關重要。

為什麼古中醫出現了不同的陰陽劃分標準,這是因為古達醫家觀察思考人體時,發現了人體胚胎和生理兩個存在期,而這兩個存在期是具有時間軸上的前後性,而且存在狀態也是不同的,這背後就出現瞭如何如何用相同概念表達前後兩個階段的標準問題,到底是用出生後的理解階段作為陰陽軸性做標準?還是以出生前胚胎階段作為陰陽軸性做標準?

這一問題可能擺在了原始中醫理論形成時期。背後就存在問題實質關係的學科架構問題,也就是表達概念與實際人體結構是否對應原則問題,換言之,也就是人體結構功能陰陽軸性定位到底是以胚胎髮育階段為標準?還是以生理階段為標準?這關係到陰陽概念的內涵外延是否具有正真對應性問題。

人體胚胎階段是組織分化發育階段,具有結構發育過程中明顯的發育發生軸性,而出生後進入生理階段,由於各個組織器官之間的系統耦合自然失去了結構上的空間軸性,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講“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狀態,這樣古代醫家自然想到採用人體組織胚胎發生發育期為對應標準,使用陰陽概念表達人體結構功能軸性。

人體胚胎發生發育階段,組織器官的分化發育是由不同胚層細胞分化耦合形成的,單純的胚層細胞分化不能發育成組織器官,故而古中醫提出“陰陽互相根也”的原則,也就是說人體用陰陽概念表達人體結構軸性,不能夠使用單一軸性表達,而必須使用對立軸性同時表達。

不同胚層細胞之間的分化耦合發育成組織結構是一種連續的動態過程,沒有固定的位置限定,即“陰陽互相根也,原無定位”,既然沒有固定的軸性界定,又如何使用陰陽概念來確定組織器官發育發生過程中形成的軸性呢?這就成為一個極大的難題。由此,古中醫出現了不同的陰陽使用原則,一者,胚胎期使用原則,二者生理階段對應原則。只有這兩者結合得非常嚴密,才能夠使用同一陰陽表達概念系統描述人體兩個階段的同一模式,這就是“然求其位,亦有定也”的本意,也就是《素問·玉版論要》中所言“黃帝問曰:餘聞揆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這種人體“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的機制原理在諸多古中醫經典中記載,《素問·病能論》中言:“《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揆度奇恆”是兩件事,揆度者古代度量衡方法的名稱,奇恆者,人體組織結構,“揆度奇恆”就是對奇恆之腑的度量測度,具體方法現在已經失傳很久。故而其中原理也是千古之謎。

有關“揆度”內容在《管子.揆度》中有所記載: “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謂‘事名二’?”對曰:“天策陽也,壤策陰也,此謂‘事名二’。”“何謂‘正名五’?”對曰:“權也,衡也,規也,矩也,準也,此謂‘正名五’。其在色者,青黃白黑赤也;其在聲者,宮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鹹苦甘也。二五者,童山竭澤,人君以數制之人。味者所以守民口也,聲者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國,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勢,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國之至機也,謂之國機。”

揆度法就是古代度量衡中的“權也,衡也,規也,矩也,準也,此謂‘正名五’”這種度量衡測量的對象其中有“其在色者,青黃白黑赤也;其在聲者,宮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鹹苦甘也。”,這與《黃帝內經》理論就聯繫起來,可見是古代度量衡方法在人體醫學層面的使用延伸,這是一件讓現代人感到非常奇怪或者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在古中醫中已經存在了,見《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講“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佔死生之早暮也。”,這段經文與《外經微言·五臟互根篇》中所講內容非常近似,可見其中原理原則是統一的,都來自遠古時期。如何解開“揆度奇恆”原理,也就解開陰陽軸性定位的原則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