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三五”丨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貴州一名縣醫院醫生眼中的基層醫療之變

我的“十三五”丨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貴州一名縣醫院醫生眼中的基層醫療之變

↑陸洪鵬(左一)和劉峰(左二)正在瞭解患者術後恢復情況。(2020年9月24日攝)

“當時病人多項生命指標突然變差,出現意識障礙,科室立即組織對患者進行搶救,同時重症ICU立即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和呼吸支持,經過多學科協作,維持住患者的重要生命體徵,然後我們科室進行內鏡下止血手術。現在病人生命體徵已經平穩,搶救還是很及時有效的。”劉峰說。

劉峰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說起12日因為消化道大出血被送到醫院搶救的73歲高齡患者,他感嘆道:“對患者及時有效的搶救得益於醫院多學科的快速發展與診治流程的規範化、合理化,這也是醫院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這個情況要是放到3年前,搶救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晴隆縣是目前貴州9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醫療資源不足曾是當地比較突出的發展短板。“潰瘍、糜爛性胃炎可以處理,需要手術性治療、內鏡下手術干預的都做不了,只能讓患者轉院。”劉峰以自己的業務範圍舉例說。

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更加重視並加大扶持力度,晴隆縣人民醫院走上新的發展通道,人員、技術、設備、管理、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幫扶。在援黔醫療對口幫扶下,對口支援的解放軍第九一〇醫院、浙江寧波市第一醫院、寧海縣多家醫院等堅持派專家接棒下沉幫扶,縣人民醫院也支持本院人員到支援醫院進修學習。

今年4月,寧波市第一醫院選派消化內科專家陸洪鵬到消化內科進行駐點幫扶,開展腸鏡檢查與治療,並指導消化內科團隊開展消化道異物取出術、結腸息肉摘除術、內鏡下止血術等。

“以前想出去學習但是沒有資源和條件,醫護人員的成長週期長,現在有專家直接來醫院開展教學,可以在自己的醫院學習技術,還能結合本地病人的特點,及時運用於本地病例。一些新開展的技術,本地病例少,就可以直接出去學習,醫護人員的能力提升非常快。”劉峰說。

“我們來幫扶無論是前期調研,還是中間的培訓,都有一個目標指向,就是一定要把這個科室扶持起來。有時候我們比當地醫院的醫護人員還著急,我們終究要走,就希望在幫扶結束之前,能夠多教一些,他們能夠多會一些。”陸洪鵬說,現在,消化內科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很多常見病手術都能夠獨立開展。

作為長期在基層醫院工作的醫生,劉峰說,基層醫院健康發展,是健康扶貧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看病成本大大降低,才能真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

醫院的發展是一個多學科共同發展的過程,劉峰希望在更多政策、更多力量支持下,基層醫院能夠得到全面提升。(新華社記者肖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