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隘子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始興人唐朝名相張九齡年少時聰慧好學,7歲便能文,為考取功名,造福天下百姓,小九齡常秉燭夜讀至深夜。母親楊氏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也疼在心頭,一來希望九齡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二來擔心小小年紀的九齡如此熬夜苦讀,身體吃不消。聰明的楊氏幾經摸索,終於找到了一條捷徑。她精心地挑選家裡的優質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再耐心地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漿,然後用蒸盤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篩撐著放在太陽下曬至八成幹後,再用溫開水泡軟,然後幾張幾張疊好捲起來,用刀細細地切成粉絲,紮好後再曬個通透。辛苦一天下來,勤勞的楊氏能做出這樣的粉10來斤,待小九齡讀書完畢後,楊氏便燒開水,放一、兩紮粉,泡上幾分鐘,一份美味的"快餐夜宵"便端在小九齡的面前。吃著母親精心準備的"夜宵",看著碗裡交叉繚繞的粉絲,小九齡似乎看到母親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看到母親望子成龍的那份濃烈的愛,所以更加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一代賢相。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氏那代表濃濃母愛的粉絲,因為是用刀細切而成,所以人們俗稱為"切粉";張九齡官至宰相後,為紀念慈母,將米粉外形稍作改動。改為似上朝用的朝笏狀,分送朝中大員,食者均稱讚有加。後來家鄉人民為紀念張九齡,為此又把清化粉尊稱為"宰相粉"。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化粉在韶關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唐朝,始興清化人就用自己的智慧,以山稻米為本,選用清化一帶的山泉水,經選米、洗滌、浸泡、磨漿、壓幹、蒸煮、切粉、拆折、風乾、包裝等工序製造出的大米制品。因這種傳統工藝生產的米粉非常講究火候和經驗,其特點突出,主要是:粉色透明,晶瑩清白,粉幼細長,可煮、可炒、可炸,柔韌可口,且"炒而不爛,煮而不糊"。也可配以不同的湯料或其他佐料,調出適合眾人不同口味的食品,百食不厭,有入口柔韌,軟滑清爽,口齒留香、回味無窮的感覺,是米粉製品之極品,在粵北地區小有名氣,故在城鄉極為流行,深受歡迎,成為理想的綠色食品。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嶺南第一粉(宰相粉),又名清化卷粉(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