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自媒体6年,凭什么他们能做到10万+?

运营自媒体6年,凭什么他们能做到10万+?

今天早上六点刚睁开眼睛,第一件事不是读书,而是刷了刷微信的“看一看”。关闭朋友圈有段时间了,这确实替我节省了不少碎片化的时间,但是偶尔还是会关心周围熟悉的人在了解什么。

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大致意思是北京顺义区有部分家政阿姨凭借着替有钱人看顾家庭实现了伪阶级跃迁,我觉得作者的文章很有意思,就翻了翻之前的几篇,嗬,竟然都是10万+,我想到了最近一段时间运营自媒体号的心酸,每天敲了很多文字,自己读着有韵味,但无人问津,只有部分并不很乐意写的涉及社会热点的文章,才会有较高的打开率。

顺着这个脉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营到10万+的。

那个公众号为“反裤衩阵地”,我靠着坚持不懈的信念终于找到了作者写得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显示发表时间是2013年9月。那一篇文章十分粗陋,作者大概谈了谈家乡的美食,文章结构也不清晰,后续的几篇文章也是随意输出的文字,除了能看出作者在标题的拿捏上有点天分之外,其他的似乎都很一般。一开始,作者也是偶尔才更新一次文章,从相隔一一天到一个月不等,但你能看到作者在不断进步,就是这件简单的事情,他坚持了6年时间,公众号已经有六百多篇原创。那个时期的自媒体创作者是幸运的,他们恰好赶上了自媒体创作的风口,所以随便一篇契合热点的文章都能斩获万级的阅读量。

再看现在的文章,显然,作者对文章内容和标题的拿捏度已经很老练和成熟,文章内容深度也和最开始的创作没法相提并论,我相信现在的他写这样一篇3000字的文章只需要1到2个小时。而这样的成熟来自于6年的坚持。作者提到他刚开始混入社会的时候,待在几平米的出租屋里,找不到工作,就靠读余华的《活着》才能坚持下去,可能正是经历了这么艰苦的生活和心理历程,作者才对生活有了更强的洞察力和更深的体会。这个公众号的估值应该至少在百万以上,他靠着那份坚持实现了社会阶级跃迁。

回想我的2013年,那一年的9月,我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到达了北京的火车站,朋友说好的接我,却迟迟不到,失望无助的我坐在行李箱上独自在车站中央等待。那天,北京大雨滂沱,那雨是我在这六年中见过最大的雨,朋友撑着一把小雨伞,我背着大包,拉着行李箱,有办个身子是露在外边的。我们在大雨中艰难地跋涉,一直找不到学校的入口,大雨湿透了我的脊背,那是我从未有过的狼狈。

可是,这样的大雨并没有让我对生活抱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希望。到北京读书不久,我就迷失在了北京的繁华中。我变得自卑、怯懦,把高中时代的刻苦学习的生活当做一种愚蠢的状态,我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放和时尚。那个时候,我无可救药地暗恋上了一个男孩子,他有白净的面庞,橙棕色的发髻,海蓝色的眸子,我沉浸在对他的迷恋中,我费劲一切力气想博得他的关注,可是任凭我如何东施效颦一样地让自己变得优秀和好都无济于事,只是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在打扮上,我开始学习钢琴,我开始学驾照,我开始买更多新衣服,但这些都需要金钱做支撑,读硕士的我不好意思再开口向父母要钱,就只能花周末的时间出去打工。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时局仿佛变得更加糟糕了,我觉得我不再是之前那个幸运的女孩。

我在大学里浪费了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里有过人生最低谷的时间,最难受的时候我是在游泳馆或者图书馆里渡过的,但那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运营自媒体,如今,6年的时间已过,自媒体发展最好的时间已经过去,我才幡然醒悟,把写作作为了值得坚持的事情之一。

我常常在想,如果六年前,我不是深处在迷茫之中,或者陷于迷恋的深渊,而是跳出来去关注外部更大的世界,那我是不是会更早和写作相遇?我是不是也和“反裤衩”一样成了一名10万加的作者?

但是,生活里没有如果,如果有那么多如果,那为什么成为10万加的是我,而不是其他谁呢?

“反裤衩阵地”“咪蒙”“十点读书”“呦呦鹿鸣”等一大批自媒体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抓住了时机,搭上了自媒体爆发的顺风车,更多的是他们对写作和阅读的坚持,捕捉用户热点的能力,在于他们很多年的笔耕不辍,在于对每一篇文章的细心打磨。如果过于投机,也会像“咪蒙”一样很快被互联网大军洗涮掉,成为自媒体里的昙花一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