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一件事,即看出隋煬帝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之高低

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即位,為隋朝第二任皇帝,在位14年。楊廣被歷史貼上了荒淫無度的標籤,然而他真正寵愛的女人並不多。

僅從一件事,即看出隋煬帝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之高低

隋煬帝楊廣在與宮女們嘻戲,以減輕工作壓力 劇照

在一些歷史劇中,我們可以知道楊廣真心對待的女人有三個,第一個是他的原配蕭氏,第二個是他從兄長楊勇那奪過來的張麗華,第三個是隋文帝冊封為夫人的陳慧兒。蕭氏在楊廣繼承帝位後被立為皇后,張麗華成了他的寵妃,而陳慧兒沒有陪楊廣走太長的路。

在登上帝位前,楊廣身邊基本只有蕭氏一人,夫妻兩恩愛有加,常得到獨孤皇后讚賞。後來才將張麗華和陳慧兒收為己有,而由於張麗華原是楊廣哥哥楊勇的妃子,陳慧兒原是楊廣父皇楊堅的妃子,讓他揹負“殺哥淫嫂、弒父淫母”的千古罵名,並被貼上荒淫無度的標籤。

僅從一件事,即看出隋煬帝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之高低

楊廣與蕭後 劇照

楊廣在位時,蕭後和張麗華是陪伴在楊廣身邊時間最長的兩位女人,也是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這兩位都色藝雙馨,頗具才華,經常為楊廣出謀獻策,蕭後更是一手扶助楊廣登上太子之位和帝位的賢內助,而張麗華是將門之後,也輔助楊廣做了許多事。那麼這兩位娘娘,孰誰更勝一籌呢?

世人都說楊廣昏庸無能,其實我們可以從大運河裡就可以看出,他其實不昏庸。如果他昏庸,他絕對不會去修什麼大運河,即使修,也不可能如此短時間完成。因為這項工程如果按照正常的進度工期需要200年,而楊廣的目標卻是短短十年,要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必須要有強大的魄力和毅力,中間調動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無數,還經常要承受群臣的勸諫的壓力。如果楊廣昏庸,早就向各種壓力低頭,他的運河夢絕對是不可能實現的。

僅從一件事,即看出隋煬帝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之高低

楊廣寵妃張麗華,曾為楊勇寵妃

楊廣雖然不算昏庸,但有時卻也算糊塗,對兩位娘娘的建議會不加思索地去執行,而從一件事中,我們站在歷史的高點上,可以看出蕭後和張娘娘兩位孰高孰低。

這件事得從楊廣離開長安前往江都說起。楊廣重視運河的修建,為了領略運河的風采和及時瞭解運河的修建進度,同時堵住反對修運河的臣子的嘴,楊廣率文武百官,從長安出發,一路通過大運河到達江都。誰知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截斷了他北上返回長安的路,楊廣不得不滯留在江都。

皇帝長期不能返回京城長安,對各種政令的下達都有影響,特別是在天下反王煙火四起的時候影響更大。為了助隋煬帝早日返回長安,蕭後給楊廣獻上一策。

蕭後之策:聚天下豪傑至江都,比武論英雄封官拜將,為朝庭所用。

她建議在江都舉行比武大會,邀請天下的英雄豪傑前來參加比武,特別是各路反王的人馬,把他們召集過來,進行招安,通過比武來對實力進行排名,從而給他們封上官職,讓他們為朝庭效力。只要此策實施成功,天下反王,不攻自破,如有不聽招安的,還可以讓聽從招安的人馬前去圍剿。

楊廣聽了蕭後之策,非常開心,張麗華看到他如此喜笑眉開,問之。得知蕭後之策,張麗華也獻上自己之策,楊廣聽了也龍顏大悅。

張麗華之策:聚天下豪傑至江都,以比武之名令其自相殘殺,最後聚而殲之,以絕後患。

她建議讓各路人馬入場比武,比武生死不論,在較場上埋雷,周圍埋伏弓箭手,到時關閉比武會場各個大門,把天下反王一網打盡。

僅從一件事,即看出隋煬帝楊廣最重要的兩位女人之高低

隋煬帝楊廣 劇照

最終,楊廣聽從了張麗華之策,使得比武大會的走向脫離了蕭後的設想,我們來分析此二策的優劣。

一、蕭策主張以仁平亂,使才為己用,實為上策

面對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朝庭不但不計較他們的過失,而且給他們機會封官拜將,讓天下有用有抱負的人都能歸附朝庭。一方面大大削弱反王的實力,另一方面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此消彼長,有利無害。

此次比武大會,對外彰顯了朝庭的寬宏仁政,對內減輕了平亂的壓力,一舉兩得。如果能全部招安,那天下不再有反軍,天下太平;如果能招安部分,那可以對他們委以重任,率軍前往平亂,讓他們有建功立業和施展抱負的機會;如果一個都招安不了,那朝庭已經向他們邁出了一步,他們仍然要反叛,使得生靈塗炭,也會失民心。

總之,蕭策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對朝庭都是有利的。

二、張策主張誘以相殘,再聚而殲之,實為下策

1.失信天下。引天下英雄前來比武,名義上說是論實力封官拜將,卻是一個殺局。此時天下人的目光都匯聚在江都比武,正當大家都在認為這是一件盛大喜事的時候,最後卻是一場慘劇。不但負了英雄豪傑,更是失去了民心。一個不講信義的朝廷,人民也不會死心塌地去支持和擁護。

2.以暴制暴,適得其反。不能把到場的人殺盡,那更會堅定反抗之心;如果能把到場的人殺盡,那天下人都已經關注這裡了,將激起民憤和民怨,會有更多的人站起來反抗。所以無論是能全殲還是不能全殲,都會產生不好的結果。這種極端的做法,太血腥殘暴,十分不可取。

3.失去借力打力的機會,不能減少朝庭的壓力。江都比武大會,並不是所有反王都會前來,能把來的人都全殺了,那沒有來的人,朝廷依然要去平亂。本來不殺前來的人,而對他們實行招安,則他們就會為朝庭所用,就可以借力打力,讓歸附的力量去打擊未歸附的力量,最終達到削弱動亂的力量。

4.從心理上就把天下英雄放至在敵對面。如果比武正常進行,最後那怕沒有殺死一個人,或者所有人都沒有來,那都已經是把英雄豪傑至在敵對面了,在內心裡已為自己樹敵無數,讓惡念滋心。

總之,無論張策的結果如何,都是損己不利人。

結語

從江都比武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蕭後要比張麗華要更具遠見和更勝一籌。我們不管隋朝江都比武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擁有一顆仁義之心,無論結局如何,都不會為自己樹更多的敵人。如果能按蕭後之策完成江都比武,或許隋朝不會只有僅僅的37年,天下的英雄豪傑也會歸附於一個講信義的朝庭,人民也會擁護一個仁義的朝庭,即使有反叛的人想顛覆它,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講信義,才有得人心。

一個人如果背信棄義,那麼就會沒有人和他交朋友,之前的朋友也會離他而去;一個團體,如果不講信用,原來支持它的成員,也會完離它。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把尺子,都會嚮往正義和光明,如果外界事物的變化,超出自己的價值範疇,就會去判斷是否要做出抉擇。

所以,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應失信於人,方能有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