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一學就會

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由美國教育理論家、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設計的一種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有意義、有效率地傳遞教學信息,鞏固學生的認知結構,加強新知識保持的教學模式。"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來源於有意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同化"是有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即在有意義學習過程中將外在的新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新知識被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合適觀念所吸收而獲得意義。

"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由呈現先行組織者、呈現學習任務和增強學生認知等三個階段組成。

1. 呈現先行組織者

先行組織者並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作為學生同化新知識的知識基礎,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一座橋樑,達到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先行組織者分為"陳述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兩類。陳述性的組織者的作用在於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舊知識,讓學生先學習這一組織者,以便獲得一個可以同化新知識的認知框架;設計陳述性組織者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用此組織者同化新知識,使新知識順利、快速地進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學生後面的學習提供認知路線圖。比較性組織者的作用在於比較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相似知識的區別和聯繫,從而增強似是而非的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倘若其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概念,但原有的概念不清楚或不鞏固,學生難以應用,或者他們對新舊知識間關係辨別不清,則可設計一個指出新舊知識異同的比較組織者。

先行組織者不僅有助於建立有意義學習的心向,而且還能幫助學習者認識到當前所學內容與自己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的哪一部分有實質性聯繫,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和習得意義的保持。具體呈現先行組織者的步驟如下。

(1)運用"陳述性組織者"組織教材,有助於知識的綜合貫通。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倘若其認知結構中缺乏適當的知識基礎去同化新知識,這時就可以設計一個概括與包容水平都高於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先行組織者,將其通過移植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有助於所學知識的綜合貫通。

(2)採用"比較性組織者"呈現教材,能提高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

通過對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相類似的知識的比較,進而增強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具體來說,就是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倘若其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但原有觀念不清晰或不鞏固,學生難以應用,或者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辨別不清,這時,就可以設計一個指出新舊知識異同的比較組織者。

儘管組織者的設計可以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目的都是從外部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使之易於同化新的材料。因此,在使用先行組織者時,必須始終注意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師生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具體呈現先行組織的策略如下。

(1) 老師在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後,用學生熟悉的語言簡明扼要地呈現先行組織者。

(2) 老師向學生說明先行組織者的主要特徵,通過解釋來幫助學生理解先行組織者。

(3) 老師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已有的知識或經驗,使學生與老師設置的先行組織者及學習的新材料發生聯繫,以便學生能更好的同化新材料。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喚起學生先前與先行組織者有聯繫的知識和經驗以形成綜合性的認知結構。

2. 呈現學習任務

(1) 老師教師要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則將學習材料呈現給學生,即將較大範圍的概念分化成較小範圍的概念,使大概念成為不同層次的小概念,方便學生獨立地學習不同層次的知識,瞭解不同層次知識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 老師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學生提供學習任務和材料。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有整體的方向感,能看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

3. 增強學生認知

就是要加強學生已有知識體系中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繫。增強學生認知這一階段要遵循的重要原則是綜合貫通,其目的是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習的材料,讓學生把新學習的材料保持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可以通過四種途徑來完成。

(1) 要求學生回憶認知結構中的有關概念;

(2) 要求學生概括新學習的材料的主要特徵;

(3) 要求學生複述精確的定義;

(4) 要求學生說出材料各方面的差異,以此來促進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是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和保持的最有效教學模式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