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喜歡戲曲的越來越少了?

怣手邊嘚螡秺


喜歡戲曲的人越來越少恐怕是一個真實的情況。戲曲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慶祝活動,成型不早於秦漢。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編創的《竇娥冤》、《倩女離魂》、《梧桐雨》、《漢宮秋》把戲曲文學推向了高峰。二百年前由楚劇漢劇融合發展而成的京劇開創了唱唸做打俱佳的戲劇新高度。以虛擬性程式化表演演繹宮庭家庭乃至戰場以至天上地下各種場景下的故事。上至皇宮官吏下至行商走販無不津津樂道痴迷推崇。戲劇不但愉悅身心還有寓教於樂的功能。在文盲充斥的舊社會,很多人是通過聽戲接受了守法忠心盡孝等人生教育。解放後戲劇得到史無前例的發展,形成了演戲聽戲的高潮。

改革開發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技術進步,尤其網絡和數字化的普及,人們遊樂欣賞項目增多,加之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加大,很多人尤其年青人沒有時間坐下來慢慢欣賞戲劇。加之編劇對編者要求甚高,既得精通文字能妙筆升花,又得有深厚的生活體驗,還得懂詩詞歌賦曉音韻駢文楹聯。除此以處更得懂戲的結構和戲情戲理。沒有合格的編劇就寫不出好劇本,沒有好劇本就排不出吸引人的新戲。綜上所述,主客觀原因造成感覺周圍喜歡戲劇的人越來越少。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年齡偏大的人尤其是退了休的人不少人不但喜歡戲劇而且直接參加戲劇票房活動,聽戲唱戲演戲,娛悅身心陶冶情懷。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愛好戲劇得有閒工夫,另一方面入戲得有人生閱歷。人進入老年經歷了苦辣酸甜沉浮冷暖,對描寫人生冷暖的戲劇有親和感和熱衷力。想想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昨天的中年人前天的青年人,那今天的青年人明天的中青人到退休時也會有人走進愛好戲曲人的行列。另外近年黨和政府為普及推廣戲劇也做了很多工作和有益嘗試。如戲劇進校園,送戲下鄉等。當今要做的是編好戲編接地氣的能為今人喜愛又能傳世的好劇目。應適當限制影視大牌的高薪,提高戲劇人的薪酬水平。進行劇團管理改革,除保留傳承意義的演出團體國養外,其餘實行市場化運營,在以演出養劇團的前題下淘汰懶散劇團,恢復劇團是演戲的這個最基本的命題。


弓心琴苑


各個時代,甚至各個時期的則重不同,欣賞的類型也就不同。比如現代人,欣賞唐詩宋詞,漢賦元曲的當然不多。

戲曲算是幸運的了。長的存在了幾千年,短的也有上百年。很多傳統都面臨現代的挑戰。就算是電影,話劇,現在也好不到那!

現在的生活節奏甩下了老的幾代人。工作忙,時間緊,房貸不商量。學校嚴孩子不得玩。上班遠,開車堵,走路無法趕。公交我們公司門口又無站臺。

雖然吃的好,穿的又體面,但心裡卻象是吃了檸檬那樣的酸!誰還管你"一馬離了西涼界",拿不拿得下"定軍山",取不取得了"五丈原"。誰還聽“王寶釧"訴苦,誰還信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剩下那幾裡都還沒時間去玩。

所以唱戲的改行唱歌,說相聲的改行演小品。

再說看戲又費勁,什麼西皮二黃。高撥子,南梆子。急急風,走圓場!一頭霧水的,還不如甩撲克,搓麻將。

坐在"城樓觀山景",還不如"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披星戴月下大行"與我有什麼關係,我正忙著去看“光頭強"。

那麼高的門坎去看戲,不如個乘上電梯去蹦迪。所以現在沒多少人喜歡戲曲!


乾杯安德烈


當今社會是快節奏生活的時代,沒有那麼多的閒功夫去欣賞慢節奏的東西。[流淚][流淚][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