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琢磨的“機械特工”符國強

愛琢磨的“機械特工”符國強

0.0075mm,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10,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是機械加工能達到的精度。

這些常人肉眼難見的誤差,經符國強之手,不僅能很快“把脈”問題的根源,常常還能給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這位嫻熟的“機械特工”符國強,是常德菸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金工車間加工中心的一名高級技師。24年來,他從一個初中畢業的學徒工人,成長為全國菸草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湖南省特殊津貼,並於近日獲評第五屆湖南省技能大師,符國強憑藉高超精湛的技術一路逆襲。

符國強究竟有什麼絕活兒?9月20日,記者走進車間探尋這位技能大師的秘密。

十年磨一“件”

“我們研製的第一代雙煙道超高速卷接設備,速度達到16000支/分鐘。”一走進車間,符國強就向記者自豪的介紹道。

驚人的速度、超高的效率,離不開一個個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零件的“咬合”協作。符國強介紹說:“它們為菸草事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符國強就是在這些零件上精雕細鏤的“雕刻師”。

練就如今一手好絕活兒,符國強磨鍊了24年。1994年8月,剛從學校畢業的符國強進入常德煙機公司,面對龐大的設備、複雜的加工程序,一無所知的符國強憑藉迎難而上的頑強毅力,一口一口把困難“啃下來”。

“那個時候很多零件加工沒有設計專用工裝,不僅效率低,而且廢品率高。”符國強告訴記者,早年跟著師傅學徒,一邊苦學打下紮實的基本功,一邊琢磨如何能夠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2004年,符國強擔任車間班組長,帶頭攻關負責項目,這給他放開膀子創新實踐帶來了好機會。

正是這一年,符國強遇到了令他“痴迷”的難關。捲菸機上的一種半軸零件,兩組水平位置的孔對稱度需要控制在0.015mm以內,在當時的設備和工裝,這項任務挑戰難度讓工人們望而卻步,不僅要有很好的耐性,而且對工人經驗要求極高。這頭困住大家的“攔路虎”讓符國強心直癢癢,如何讓生產既方便高效又能確保零件符合要求,符國強連吃飯睡覺也總是在琢磨。就這樣,符國強白天學、晚上鑽,還常常獨自泡在車間學習數控和編程,動手操作、反覆實踐,不達目標不罷休。他將靈感和經驗一點點“灌注”在實驗品上,推翻重來再實踐。直至2005年,一款用半軸零件加工的工裝終於正式投入生產,原來得30分鐘手工操作,改進後不到3分鐘即可完成,不僅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而且加工精度遠遠超過預期,達到了0.0075mm的要求。

2018年,符國強的該項創新獲得了國家專利。採訪中,符國強在向記者介紹的同時,依然在琢磨如何可以讓它更高效、更精準、更穩定。

“特工”不安分

“零件刀具在我手裡,我就忍不住想‘動一動’。”符國強笑著告訴記者,實際上,經他之手,改裝換代的零部件不計其數。

數百件刀具,只要是符國強曾使用過,他就能憑藉經驗判斷出刀具的型號,以及鑽頭部分是否有磨損,是否能夠繼續使用,從而避免廢品的產生。他對這些精密的機械零件近乎痴迷,有同事們稱他為機械加工的“特工”。

2012年,公司引進了最先進的柔性生產線,備配置了300把刀具,和32個工作臺。從毛坯件到成品,有專門的物料自動搬運系統,在連續運轉的情況下可實現多品種的加工。“我只需設置好加工程序,接下來的2天只要實時監控設備運轉情況就行了。”符國強介紹,此前,加工這樣一個零件,需要花上一個禮拜。

然而,在設備引進之初,由於對關鍵零件要求高,很難達到批量加工合格的要求,一度給設備的市場推廣帶來了不利影響。其中箱體就是關鍵零件之一,不但加工週期長,而且合格率低,一個批次10件的加工週期長達5個月之久,成為了保障ZJ116卷接機組整線設備生產週期的瓶頸。

為了儘早解決這個加工難題,符國強又開始了長達數個月的琢磨,首先優化零件的裝夾方法,通過減少裝夾次數,在第一批5件的加工中,將零件的加工週期縮短到了一個多月。之後,他又對工裝進行了改進,定製特殊刀具,並將零件的加工工藝優化,通過反覆的試驗,在第二批5件的加工中,零件的合格率達到了100%。

3個月後,這頭“攔路虎”終於屈服在了這個倔強的年輕人面前。零件的加工週期和合格率兩大難題得到了圓滿解決。每批次10件箱體的加工週期從五個月縮短至兩個月,合格率也從30%提高到了100%,這一項目獲得了常德煙機公司質量改進項目的特等獎。

在符國強身上,這樣的改進創新不勝枚舉,這些年來,他的創新多達三十多個,多次獲得中煙機械集團和常德煙機公司QC活動和質量改進的特等獎和一等獎,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我做的零件代表我”

在符國強的車間工位上,複雜的工裝零件如立軍姿般整齊地依次排開,摸上去光滑平整,徒弟們稱,師傅做出來的零件就是與常人不一般,它“漂亮”。

怎麼理解“漂亮”?符國強說漂亮的零件,不僅外觀光滑,而且能達到或者超過圖紙設計要求,兩者缺一不可。說著,符國強給記者做了個實驗,為證明工裝夾具與零件之間是否嚴絲合縫,他將0.02mm的塞尺塞進縫隙之間檢查,塞尺的厚度相當於常人頭髮絲的1/3,然後使用0.002mm為計量單位的千分表,隨著縫隙逐漸縮小,千分表指針向前移動了兩格,表明此時兩者已扣上“死扣”。

然而加工操作,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為了最大限度減小誤差,符國強常常在工裝夾具上“動手腳”。他向記者介紹,做實驗的這臺工裝上,這一條條彷彿地圖上微微隆起的山脈,是他為確保工裝與零件嚴絲合縫,反覆琢磨、小心實驗定製的“新傷加舊疤”。符國強說:“工裝夾具用的時間長了,會有磨損,而這些比頭髮絲細得多的磨損,將導致零件加工丟失精確度,所以就算沒事,我也會忍不住琢磨如何保持加工的精度,不至於影響生產效率。”

符國強常說“我做出來的零件就代表我。”他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著每一個零件,多年來,符國強以高超的技術、縝密的思維,積極創新,勇於探索,攻克了一個有一個加工技術難題,鑄造了一批又一批精品。

徒弟楊志告訴記者:“師傅愛琢磨,零件在他手上,任何瑕疵問題都逃不過,他習慣將問題和解決辦法記下來,這些都是他一次次創新背後有用的經驗。”在帶徒弟上,符國強也並沒有循規蹈矩,他按照每個徒弟的特點因材施教,量身定製培養方式,並將20多年來加工中心操作一線的寶貴經歷傾囊相授,無私地與同事們分享。

“我認為,匠心是愛崗敬業、不遺餘力、精益求精、使命傳承,此外,還有敢於探索創新的精神。”符國強說,“如果說我有什麼絕活兒,那就是比別人多想一點,多做一些,我相信沒有做不好的事,除非你並不想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