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二月,安祿山率領叛軍攻入東都洛陽,“見宮闕尊雄”,就想當皇帝了。安祿山鼓動洛陽的耆老、僧人、道士等名士上表勸進,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第二年六月,叛軍又長驅直入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地,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自叛亂開始,短短半年多時間,安祿山的叛軍一路南下,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了兩京,為何強大的唐朝如此不堪一擊?其實,如果認真研讀一下歷史,叛軍並不可怕,就算安祿山攻佔了洛陽,唐軍戰略上並不處於被動狀態,反倒是安祿山處於戰略被動,唐軍完全是有機會迅速平定叛亂,將安祿山的叛軍圍殲於洛陽。

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朝廷的防禦計劃

在安祿山叛亂的當月,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被唐玄宗召見,信心十足的表示:“計日取安祿山之首獻於闕下”。封常清的豪言壯語,猶如一針強心劑,讓忐忑不安的唐玄宗稍微感到一絲欣慰,他急忙佈置防禦和反攻計劃,首先有三個大動作。

一,解除安祿山的堂兄安思順朔方節度使之職,由九原太守郭子儀接任,這成為郭子儀嶄露頭角的開端;

二,以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加強西線防線;

三,新設置河南節度使,這是內地設置的第一個節度使,凡叛軍進軍途徑之地,各郡都置防禦使。

東、西兩線設置防禦線,唐玄宗的意圖很明顯,將安祿山的叛軍拒於東都洛陽之北,並防止叛軍西進。

當時,叛軍聲勢很大,渡過了黃河,進入中原,向東都洛陽進發。唐玄宗先是命封常清率軍前去抵抗叛軍,接著再命高仙芝率領臨時拼湊的“天武軍”,從長安出發,出潼關,至陝郡。陝郡地處潼關與洛陽之間,是東、西兩京往來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站,洛陽與長安之間的陸路運輸、黃河漕運都以此為中轉站。但是,此地周圍無險要關隘,不具備軍事防守的意義。因此,高仙芝的部隊只是作為封常清的後援部隊,不是守潼關,也不是守陝郡,而是東征。

但是,封常清、高仙芝的部隊,都是在長安臨時招募的新兵,毫無戰鬥經驗,由這樣一群烏合之眾組成的軍隊,就算是戰神再世,在短短十多天時間內,也無法把一群沒有經過戰陣的市井商販,訓練成一支鐵軍。因此,當封常清的部隊與叛軍在武牢關相遇,兩軍一交鋒,唐軍就在叛軍鐵騎的橫衝直撞下迅速崩潰,武牢關失守。

洛陽失陷,退守潼關。

洛陽城南有伊闕,北有邙山、黃河,西有潼關,東面在滎陽與洛陽之間,最險要的地方就是武牢關。當唐軍失去了武牢關,意味著洛陽再也無險可守,叛軍兵臨城下,洛陽淪陷。

於是,封常清率領殘部從東都洛陽敗走,到了陝郡,與駐紮此地的高仙芝所部會合。封常清建議退守潼關,他的理由是叛軍太兇猛,陝郡無險可守,對長安來說,潼關是唯一的屏障。高仙芝聽從了他的建議,兩人率領部隊退守潼關。

從軍事的角度看,退守潼關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二人的行為是在拿著身家性命來冒險的。因為未經朝廷允許,撤回潼關,與唐玄宗的整個戰略部署不符,而且還丟掉了潼關以東的大片地區,這個罪責追究起來,可大可小。因此,當二人在商議軍情之時,監軍邊令誠便向朝廷打起了小報告,汙衊說:“封常清誇大賊軍聲勢,動搖了軍心;高仙芝丟棄陝郡數百里之地,盜減軍士糧賜,又擅自退兵,退守潼關。”唐玄宗聽信一面之詞,勃然大怒,派監軍邊令誠帶著敕令,赴前線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本來,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基於和叛軍交戰的感受,分析敵我雙方態勢,做出了退守潼關的決定,也是明智之舉。但由於唐玄宗的錯誤判斷,斬殺了兩位名將,也讓自己吞下後來的苦果。

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安祿山後院起火

儘管丟失了洛陽,但戰略上唐軍並不完全處於被動,甚至還擁有一定的主動權。因為,安祿山進入中原後,面臨著一個困境:即被唐軍圍殲於洛陽,萬一戰局不利,北逃的退路也有極大可能被唐軍截斷,老巢范陽被唐軍佔領。

一,安祿山佔領洛陽之後,也放慢了進軍的步伐,原因是安祿山突然發現後方局勢不穩。河北諸郡反水,使安祿山感到有腹背受敵的危險。這是安祿山在向潼關方向進軍的途中,聽到了這一不利消息。因為,當叛軍離開河北進入中原後,以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常山郡太守顏杲卿為首的河北諸郡縣唐朝官吏,紛紛起義,共同推舉顏真卿為盟主,殺掉安祿山任命的官員,抵制叛軍。

二,平原郡和常山郡是范陽至洛陽的必經之地,兩郡在朝廷手中,就等於是切斷了安祿山的叛軍與老巢的聯繫,也切斷了叛軍北歸之路。當時,安祿山有派兵把守井陘關,但被常山太守顏杲卿收復了。井陘關是太行山區進入華北平原的關隘,自古以來是軍事要地。經過井陘關口西出,便是河東道,河東道本來在安祿山之手,但安祿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兩京洛陽、長安,使得郭子儀、李光弼統率的朔方軍進入河東地區。進入河東地區的朔方軍,可以通過井陘關東進,直逼叛軍老巢范陽。

三,安祿山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也把目光轉向東南的江淮地區。江淮乃朝廷財賦重地,如果能奪取,就可以切斷唐王朝的財路,失去財路的朝廷就失去了戰爭的物質基礎,也就無法與安祿山打持久戰。但是,安祿山派兵攻打江淮地區,進展並不是很順利。雖然有些唐朝官員獻城投降,但更多的郡縣太守都打著吳王李祗的旗號,與叛軍周旋,使得安祿山向東南擴展的企圖遭受挫折。

四,河北諸郡兵力加起來達二十餘萬,雖然不是精銳,但他們的行動極大地干擾安祿山的進軍計劃,也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叛軍的兵力。安祿山本來要率軍攻打潼關,聞河北局勢有變,就半途折返,派兵攻打常山郡。對安祿山來說,常山郡無論如何都是要奪回來的,不僅因它是范陽和洛陽的要道,還因為井陘關在此地。況且,真正讓安祿山害怕的倒不是河北諸郡,而是郭子儀率領的朔方軍。以郭子儀為首的朔方軍,在與叛軍的戰鬥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也直接威脅著叛軍的後方,牽制了叛軍的進軍行動。郭子儀的軍隊先是大敗安祿山大將薛忠義,活埋了其七千騎兵;接著又進圍雲中郡,攻下馬邑,打開了東陘關通路,從此,朔方軍就可以沿著桑乾河谷地向東北進軍,直搗叛軍老巢范陽。

因此,別看安祿山攻取了洛陽,但此時他也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先是進軍江淮、河東地區的計劃破產,而郭子儀率領的朔方軍精銳又有東出太行山的動向,威脅著范陽,這一系列戰事令安祿山對北線焦慮不安,不能專心西進攻打潼關。因此,河北不穩就成了安祿山最大的心事。

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圍殲安祿山的宏偉計劃

而此時的唐玄宗,看到局勢稍微好轉,就稍微恢復了信心,決心與安祿山在洛陽決戰。收復東都洛陽,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戰局上,都有重大的意義。一方面,唐玄宗命令圍攻雲中郡的郭子儀撤軍,回到朔方郡,計劃分派他更多的兵力;另一方面,在郭子儀的推薦下,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統率一部分朔方軍精銳,平定河北,進取洛陽。

唐玄宗的這一決定,也讓安祿山獲得了喘息之機,對他來說,郭子儀不再攻打雲中郡,主力迴歸朔方,河北的軍事壓力就沒有像之前那麼大了。但是,安祿山也知道,唐軍正在向洛陽集結兵力,洛陽將成為戰爭的中心,自己將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鑑於此,安祿山做出了一個決定,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南、南、西三個方向展開,乘勝擊退洛陽四周的唐軍,擴大自己的地盤。

唐玄宗為了遏制安祿山的進攻,把叛軍擠壓在洛陽周圍,進而調兵聚殲之,也做出了一系列戰略與戰術上的部署。

一,新設置南陽節度使,統領嶺南、黔中、襄陽等地的軍隊,以防備叛軍南下。

二,為了震懾叛軍,讓正在家養病的原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出山,鎮守潼關,駐守的兵力號稱二十萬。

三,任命顏真卿為戶部侍郎兼平原郡防禦使,李光弼為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二人在河北互相配合,漸漸成為安祿山的腹背之患。

此時的安祿山戰略上非常被動,為了讓大後方穩定下來,之前就命令史思明等人迅速出兵,奪回了常山郡,殺死了常山郡太守顏杲卿。但是,李光弼率領一萬多步騎精銳、太原弓箭手三千出井陘關,又把常山郡從叛軍手中奪回來了,並且堅守常山郡。同時,李光弼派人向郭子儀告急,郭子儀親自率領朔方軍精銳出井陘關,在常山郡與李光弼會師,總兵力加起來有十餘萬,形勢越來越有利於唐軍,安祿山陷入困境。

首先,在河北,郭子儀採取深溝高壘以逸待勞之計,敵人進攻,就防守;敵人撤退,就追擊,讓叛軍得不到休息。在嘉山與叛軍展開決戰,取得重大勝利,斬首四萬,打得叛軍狼狽逃竄。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的叛軍往來河北之地的,都不敢白天行軍,只能選擇夜行,又大多被唐軍所俘,特別是那些老家在漁陽、范陽的叛軍士兵,士氣低落。

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其次,安祿山本來以為東南地區很容易打下來,因為那裡一直是唐軍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唐軍堅守城池,特別是在一個雍丘的小縣城,遭到了唐軍極大的抵抗。當時,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安祿山,並逼迫真源縣令張巡任譙郡長史,派他迎接叛軍。但是,張巡並沒有迎接叛軍,而是領兵奪取了雍丘縣城,打算堅守雍丘。當叛軍四萬多人行至城下,雍丘守軍都非常害怕,但是張巡給士兵打氣說:“賊兵精銳,所以輕視我軍。如果出其意料地向他們發動進攻,他們一定驚散。要讓敵人受到一點兒挫折,我們才能守住這座城。”張巡讓一千人登上城牆堅守,自己帶領一千人,打開城門,突然殺向叛軍,叛軍受到意外攻擊,只好退兵。張巡用兵靈活,有時利用敵人鬆懈之機,突然發動進攻;有時乘夜色從城牆把士兵用繩子放下,殺入叛軍的軍營,讓敵軍無法休息。在六十多天中,與叛軍打了大小三百餘戰,最終擊退叛軍,保住了東南。

第三,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進攻潼關,但都被哥舒翰擊退,就對之前鼓動他造反的人罵道:“多年來,你們一直教我反叛,說是萬無一失。現在大軍進逼潼關,幾個月過去了,不能前進一步。北歸的路已經斷絕,唐軍四面包圍,我所有的只是汴州、鄭州等地而已,萬全何在?

也就是說,當叛軍四面進攻受阻,徹底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安祿山害怕了,已經存有考慮放棄洛陽而北歸范陽老巢的心思了,否則,就不會說“北歸的路已經斷絕”之類的話。

走了一步錯棋,潼關失守。

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唐玄宗走錯了一步棋,給安祿山攻下潼關當了一回助攻手。潼關,西接華山,南靠秦嶺,北臨黃河,東面山峰連綿不絕,都是懸崖峭壁,中間只有一條小道通過,地勢險要,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哥舒翰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將,對敵我雙方的力量有著清醒的認識,只要守住潼關,就可以保住長安,以待時機再圍殲叛軍,因此,他就沒有貿然東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也就是說,此時,朝廷只要做好三步,就可以提前結束叛亂,也就沒有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了。

第一步:唐軍堅守潼關不出,阻止叛軍西進,因為以潼關的險要和哥舒翰的兵力,足以守住潼關。

第二步:而後郭子儀統率的朔方軍就能出井陘關,進入河北,切斷叛軍歸路和糧草補給,或直搗叛軍老巢范陽。

第三,各地勤王兵馬回合,把叛軍擠壓在洛陽一帶,給安祿山來一個甕中捉鱉。

但是,在殲滅安祿山的戰略中,唐玄宗表現得太過於急躁,急於收復東都洛陽,一次又一次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無奈,撫胸大哭,率軍出關,結果中了叛軍的埋伏,20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最終,哥舒翰帶領殘部退守潼關,回來的官軍士兵僅八千餘人,根本就抵擋不住叛軍的進攻,潼關失守。潼關的失陷,牽一髮而動全身,河東、華陰、上洛等各郡防禦使紛紛棄城而走,安祿山絕處逢生,並迅速攻佔了長安。

唐軍據守潼關,又切斷了安祿山後路,圍殲叛軍的戰略咋就失敗了?

唐軍為何急於出潼關?

在與安祿山的對決中,本來朝廷是佔據著戰略主動權,只要固守潼關不出戰,剿滅叛軍指日可待。從敵我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雖然安祿山軍力佔據優勢,但從當時的對峙局面來看,安祿山其實是處於極大的戰略被動,隨時會被唐軍包餃子圍殲。

但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指揮,導致圍殲叛軍於洛陽的戰略構想破產,這說明,戰爭從來就不僅僅是軍事問題,有時不是被敵人擊敗,而是自己打敗自己。唐朝內部的矛盾和統治階級之間的鉤心鬥角,使優勢轉化為劣勢,有利變為不利。

起初,朔方軍節度使安思順知道安祿山反叛的陰謀,曾利用入朝的機會上奏唐玄宗,讓自己成功洗刷嫌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哥舒翰向來與安思順有矛盾,就捏造了一份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將偽證獻給了朝廷,並陳述其七項大罪,要求唐玄宗殺掉安思順。當時,唐玄宗正是依仗哥舒翰的時候,就接受了他的要求,殺掉了安思順。

安思順的下場,讓宰相楊國忠感到後怕,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畢竟安祿山造反是打著誅殺我楊國忠的旗號,萬一哥舒翰也逼迫皇上殺我楊國忠,我該當如何?此時,唐玄宗得到一個情報,說叛軍沒有防備,在陝郡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兵力,且羸弱不堪。其實,這個所謂的情報,是安祿山的誘敵之計,而唐玄宗並沒有識破。

而楊國忠又擔心哥舒翰謀害自己,又極力在唐玄宗面前進言,說敵人沒有防備,哥舒翰逗留不進,將會失去戰機。而唐玄宗也迫切地向奪回洛陽,內心並不主張哥舒翰逗留潼關,就接受了楊國忠的讒言,逼著哥舒翰出戰,結果是功敗垂成。

總結

儘管安祿山軍力強大,但在戰略上並不佔優勢,在河北被唐軍截斷歸路,又無法向南推進,西進潼關又受阻,不出意外就是困守洛陽。但是,由於唐朝內部矛盾,使得安祿山順利攻佔潼關,起死回生,最終使得這場“安史之亂”持續近八年之久,大唐帝國由盛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