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就中國歷史而言,如果說哪一個朝代最能代表中國,則國人必言大唐。如果說有哪一時期最令中國感到自豪,則國人言必稱盛唐。從極目萬里的塞垣邊關回眸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無不充斥著凌跨古今的盛況與神采。“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鼎盛時期的大唐四方豐稔,百姓殷富,

然而正是因開元盛世”而名揚青史的唐玄宗,以極娛聲色的奢靡把帝國帶進了衰敗的逆境,朝綱日馳,禍患漸生,終於導致安史之亂,昔日的錦繡中原頓時陰霾漫空,藩鎮割據,民不聊生。


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就在那樣一個國家危亡的關頭,很多人選擇了逃避或是投降。多少人無節操地迎合叛軍而取其祿位,也有人面臨斧鉞臨頸,卻挺身而鬥,寧可捐棄生命,飲刀求快,把對家國的挑釁看作自己的恥辱,然後用一腔熱血去澆灌這種血性和品性。張巡就是這樣的人,身上煥發著忠勇義誠之氣,當整個中原被痛苦和掙扎的颶風橫掃,國難橫亙,他巍然屹立,死守誓戰,起兵討賊。據守雍州時,每每伺機出擊將敵軍殺得人仰馬翻,使敵一夕數驚,惶惶不可終日,而後睢陽勢危,許遠告急,張巡深知睢陽是扼守江淮的屏障,一旦失守,安祿山便可切斷大唐命脈,便毅然星夜馳援睢陽,與許遠合兵一處,以數千之兵對十萬賊眾,更是枕戈待旦,夜夜輒鳴。他居高俯瞰,但見賊兵蜂擁蟻聚於城下,他彎下身子撫摸著即將被蹂躪的土地,更堅定了他勵志困守的決心。他不是不知道在這座小小的孤城不遠,擁強兵而坐視者相連,棄城圖存者更是不可勝數。然而他內心的品性約束著他,那根深蒂固的文化血脈,讓他願意在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以自己的忠烈血勇去捍衛大唐最後一片疆土。


張巡,(708年--757年),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於河南南陽鄧州。他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於開元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70裡)等州。張巡誓師討伐叛軍。


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在近兩年的艱苦防禦中,張巡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當時戰鬥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又親殺自己的愛妾給將士分食;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確保了唐王朝江漢漕運的暢通,保護了唐朝的財賦和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能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同時還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芮城、鄧州和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此後,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張巡的睢陽保衛戰,其意義遠遠超出保衛一座城池的意義,而在於保衛國家的立國根本,倘若沒有這場慘烈而英勇的抵抗,國家將不可能在短短8年內結束動亂,而可能導致全國範圍內的徹底動亂。


魯迅先生說“無情之人並非真丈夫。”但是,這樣的評語對張巡是否合適?張巡當然有情,因為他胸中裝著整個國家數千萬人的生命,怎可說是無情之人?

張巡,他名動天下,是因為他的情是整個天下,而不僅僅一城百姓,這就是張巡的天下之情。


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他的忠誠,他的熱忱,不能如畫家一樣用丹青筆墨汪洋恣肆地揮灑,也不能如才高八斗的詩仙,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景象,只能用沸騰的熱血在國家處於刀鋸斧鉞時,扶大廈於將傾。

他也曾派部將南霽雲殺出重圍,援於手握重兵的賀蘭進明,卻遭到拒絕,還大張筵樂,留宴南霽雲,南罷宴斥罵,斷指設誓而返。於是張巡堅守睢陽,直至糧盡援絕,英勇就義,待城池陷落三日後,救兵打退叛軍,七日後,唐軍收復洛陽,我不知張巡殉國時,可曾留戀過隨風灑落的秋葉,杜鵑啼血的哀鳴,但他那張血肉模糊卻依然莊嚴不屈的臉,卻昭示著他定然牽掛著大唐萬千黎民的安危。


張巡對戰亂而導致的生靈塗炭更是滿腔的悲憤,他在《守睢陽作》中盡訴衷腸:“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陣,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大筆如掾,不僅是是敵人如糞土的英雄之氣,更是報效國家而置生死於度外的拳拳之忠,力挽狂瀾的堅定信念,若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禍,他可能永遠只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然而為了消彌動亂,以他卓犖的膽識成就了一道保衛邊塞安定的長城。他作為一個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生於一個有著雍容氣度和開放胸襟的時代,所以他有著高遠的道德追求和儒家士人嚴守底線的道精神,當它通過民族意識表現出來便是浩然正氣,錚錚鐵骨。於是不免籠罩著一層悲劇色彩。


張巡: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卻也存在著諸多非議


所謂“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面對著滄海橫流,滔滔濁浪,張巡蘸著血和淚錘打著君子的氣節操守和對正義的追求,經過一場場艱苦卓絕的血戰,唱響了一曲英雄無悔的歌。張中丞,用仁義涵養出的耿烈,豪情打造出的英雄氣概,擔當了醫復社稷的重任,使會懸一線的大唐稍有舒緩,凝聚出了復興的活力。所忠者,豈止是一個李家天下,更是一己之人格,至大的民族,英雄的情懷,堅真的信仰。


在堅守與背叛之間他沒有考量;在忠貞與變節之間他沒有徘徊;在無情與大愛之間他沒有猶豫;在生與死之間他沒有彷徨;在國家民族的危亡與一城得失之間他別無選擇,也來不及想太多。他只知道職責所在:為國盡忠,為民請命,所謂是非功過留於後人品評!歷史是公平的,時間是公正的,我們總是能夠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過貢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