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在中華的傳統美德里,孝道是首義。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就連家國情懷,也是家在先,國在後,沒有小家,何談大家?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因為孝道而揚名立萬的人物,有扮作垂髫小兒承歡膝下讓父母愉悅的、亦有大冬天為了母親睡在三尺寒冰上捕魚的.....花木蘭之所以成為巾幗英雄,也是因為代父從軍,這是她的孝道、施劍翹之所以為人稱頌,也是因為她為父報仇,這是她的孝義。

孝道的定義,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含義。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作為具有思想深度的人類,孝義是必不可少的修習。當然古往今來,不遵守孝道有之,否則歷史上那些權力紛爭,使得父子反目的故事就不會多見,但是更多的,依然是中華兒女、華夏子孫侍奉父母的美談。

在這個富饒廣袤的國家中,對於血脈親情的看重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根系盤綜複雜,深深的埋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孝子”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之一。無論在學術方面獲得了什麼成就,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由自己的父母給予,沒有父母的助力,那麼便不談成長,更何況是後來的有所作為。

而在世人的眼中,如果說父愛如山,母愛就是涓涓細流,綿長溫柔。從懷胎十月的艱辛,到一朝分娩的痛苦,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

傅斯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教育家。他這一生在自己的領域做出過許許多多的成就,非常出名,但是比他的成就更為出名的,是他對待母親的孝道。

外界評價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孝子”,那麼究竟為什麼,傅斯年能夠得此優厚的評價呢?這還要從他的童年經歷開始說起。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相依為命

1896年,傅斯年生於山東聊城。不同於其他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庭,在傅斯年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去世了,傅斯年的童年生活因此也非常困苦。

當時作為家中經濟來源的父親病逝,傅斯年還正是嗷嗷待哺的時候。面對這個已經奄奄一息的家庭,母親毅然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顧傅斯年的重擔。

即使她那個時候還相當年輕,就已經成為了新寡,但是她此後的一生,都再沒有嫁人。因為她想要全心全意的照顧傅斯年,盼望他更好的成長。

家裡不富裕,甚至很貧窮。傅斯年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懂事。女子本來是水,為母則剛。為了照顧傅斯年,供傅斯年上學,母親一個人要同時打很多份零工。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白天,她去大戶人家幫忙做雜役,就將傅斯年放在孃家寄養,晚上,她還要接傅斯年回家,在昏暗的燈光之下替人洗衣縫補,來賺得一點微薄的薪資。

傅斯年雖然年紀小,但是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因此他更加努力的學習,為的不是在學術方面能夠有所成就,只是為了想讓母親能夠過上好日子。

他的成績一直以來都非常優異,每當略有懶散之心,他就立刻想到為了供養他母親是多麼不易。絲毫不肯倦怠放鬆的他,終於在後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終於帶領母親擺脫了捉襟見肘的日子,迎來的幸福的生活。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百善孝為先

晚年間,母親的脾氣並不好。老人家牢騷越發多了起來,但是傅斯年卻絕對不會敷衍。只要母親訓話,傅斯年立刻跪下傾聽,母親的意思,他也是不敢不從。絲毫不會做任何的忤逆。

抗日戰爭爆發後,傅斯年工作繁忙,怕怠慢了母親,因此把母親交給侄子們代為照顧。

但是兩個侄子卻貪生怕死,避亂慌忙之中,自己把傅斯年的母親一個人留在了作戰區。傅斯年知道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同樣對兩個侄子的所作所為暴跳如雷,將他們大罵一頓仍不解氣。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當時傅斯年的助理曾經說:“先生平時是個很和善的人,一生中我從未見他發過這麼大的脾氣。”

誠然,母親是養育他成人的人,如今卻因為他所託非人,將母親陷於危險之中,他後悔萬分。傅斯年顧不上許多,立刻放下自己手頭上的一切工作,開始營救母親,好在在他的拼命運轉之下,母親最終脫離的險境回到了傅斯年身邊。

把母親接回來後,傅斯年痛哭流涕,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表示對母親的愧疚,自此再沒有離開過母親身邊

隨著年歲漸長,母親的身體也是一天差過一天。傅斯年帶著母親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特意囑咐他:“老太太已經上了年歲,再不可以大食葷腥了。”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這可難倒了傅斯年,因為母親此生就是最愛吃葷腥。每餐必須食用,不然就會心中鬱悶。當時的傅斯年最初為了母親的身體著想,決定遵從醫囑,不讓母親食用葷腥。為了保證母親的身體健康,傅斯年的妻子在做飯的時候,基本都是清粥小菜,飲食以清淡為主。一天兩天還好,長期這樣下去,母親十分鬱悶,整天悶悶不樂。

看著母親不快,傅斯年心如刀絞。他想出一個辦法,讓妻子適量給母親吃肉,不然即使身體得到了保障,心中不快樂,最後也會影響健康。

果然,在吃到肉之後,母親的心情好多了,一家人又恢復了其樂融融。而傅斯年也被當時的人稱作“大孝子”。

醫生說別讓母親吃肉,他偏給母親做肉,為何後人評價大孝子?

老子曾經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傅斯年深知其中遺憾,因此在短暫的人生內,他選擇了盡孝。而他的孝道,不僅僅是給予母親物質上的豐富,也是精神上的滿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在面對孝道的時候,傅斯年將成為現代人的榜樣,而他的故事,也會被永久的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