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文迷”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追憶革命先驅鄧中夏的讀書歲月

來自:前線客戶端

從“古文迷”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追憶革命先驅鄧中夏的讀書歲月

鄧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

1917年,初入北大的鄧中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文迷”,幻想未來能夠通“古”入仕。那時的鄧中夏雖然報有仇恨帝國主義、不滿黑暗現實的救國救民思想,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的舊式知識分子。

鄧中夏思想的轉變,緣於他在北大求學期間的種種經歷。在李大釗的引導和十月革命的鼓舞響下,鄧中夏開始研究馬列主義,並積極投入當時的反帝愛國鬥爭,成為學校中的積極分子。

鄧中夏在北大讀書期間,他的專業是國文(文學系),但他經常去哲學系、經濟系、政治系聽課,廣泛涉獵各種新知識,積極參加由蔡元培發起的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會”。從1917年底到1918年初,約有三個月的時間,鄧中夏忽然非常沉默寡言(他向來是愛講話、擅於議論風生),除拼命閱讀各種進步書籍和雜誌之外,經常陷入深思的狀態。他的同學楊副時回憶說,“那時鄧中夏每天早晨到北大第二院去看書、學習或開會,中午和下午則到校外活動,找人談話,晚上常常到十二點以後方能就寢。”

1919年初春,鄧中夏的湖南同學熊光楚突然來信,說他在湖南高師畢業後,回到家鄉,親眼看到了民眾因缺乏文化和知識,無“自治能力”,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壓迫下飽受痛苦。並建議鄧中夏在北大倡議,發動全校師生幫助家鄉,利用宗祠、廟宇房屋,設立書報閱覽室。


鄧中夏採納好友熊光楚的建議,在李大釗和蔡元培的支持下,與廖書倉等人組織成立了“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他率領北大講演團,乘舉行廟會之機,到東便門外進行第一次露天演講,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讚揚。鄧中夏從北大畢業之前,一直是講演團的實際負責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鄧中夏參加了5月4日這天的學生反帝愛國遊行。當看到北京政府主管教育的一位次長匆匆趕來勸阻,說什麼“學生就是好好讀書,國家大事可以交政府去辦”時,他迎上前去,大聲問道:“你身為教育次長,自己不愛國,還不準學生愛國,你是中國人嗎?”

後來,當得知自己的同學被軍警逮捕後,鄧中夏立即將此事報告給蔡元培校長,研究如何設法營救被捕同學。當晚北京大學便成立了幹事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學生會),鄧中夏在會上當選為幹事會文書,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工作。鄧中夏帶領同學們開始奔赴各處發表演講,可以說,這為他後來成為傑出的群眾領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20年10月,鄧中夏參加了北京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他從北大畢業後,受組織指派,到長辛店開展工人運動。為此,鄧中夏放棄了胡適推薦的到歐美留學深造的機會,也拒絕了父親在農商部為他謀到的美差,立下“不當官,要做公僕”的志向,到長辛店開展工人運動,為工人階級謀利益,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本文史料根據《革命先驅鄧中夏》、《鄧中夏傳》等整合
作者:張帆
編輯: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