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版權說明:本文轉載自- 錢宇鋒(微信號:鋒談慧語)的原創文章。


今天有網友發了篇文章,講春秋航空的ROE低,賺的錢全都又買飛機了,自由現金流不好,所以不是一門好生意。原文如下:

“為什麼說春秋航空不是一門好生意?

春秋航空從賬面看淨利潤從2013年的7.3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5億元,增長100%,年化15%左右,收入也從65.6億元增長到131億元,與淨利潤幾乎同步增長。看上去是一隻很好的成長股,但如果分析其效益及現金流就可看出其生意很一般:

第一:效益差,沒有規模效應。淨利潤增長速度沒有超過收入增長速度,沒有體現規模效應下的經營槓桿作用,更沒有實現非線性增長;其核心資產為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兩者的原值累計數從2013年末的51億元增長至2018年末的183億元,增長259%;對roe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資產週轉率的下降,從14年的0.77降低到18年的0.56;疊加淨利潤率的微降(12.07%-11.46%)和槓桿率的下降(3-2.17),最終導致roe的大幅度下降,從2014年的28.31%到2018年的12.49%。說明其利潤的增長完全依賴於大額資產的投入。

第二:自由現金流差。公司2014年至2018年合計獲得100億元經營現金流淨額,但購買飛機等核心經營資產投入了175億元,融資獲得123億元。換句話話說,近5年公司自由現金流為負的75億元。當然如果公司停止購買飛機,則自由現金流可以轉為正數,但利潤增長也很可能停止,所以持續購買飛機,保持利潤增長,可以獲得高倍數估值,便於更低成本股票市場融資,但由於推遲自由現金流轉為正數的時間,則按照貼現原理計算的公司價值也自然會下降。

根據我對飛機折舊額和原值的比值推算已經摺舊23%則飛機使用年限20年算,則已有飛機可使用15.4年,加上在建工程裡的飛機加權平均估計約16年。假如公司不再購買飛機。以2018年經營現金流29億為初始值加上已經購買的44.5億元飛機產生的現金流以39億元計算,再扣除籌資現金流中約2.5億元利息費用,則初始現金流為36.5。則未來16年按照5%貼現值為396億元。 ”

很多朋友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我來好好算一算這筆賬。

我們拋開具體業務名詞,就把這當做一項生意來算一下,看看總共需要投入多少錢,每年創造多少回報,看看到底是不是一門划算的生意。

1. 初始固定投入:

翻看春秋的2018年年報,固定資產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如下: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由於該賬面價值並非初始投資本金,而是已經計提了多年折舊的數據,所以我們嚴謹一些,再看看固定資產原值,該值代表了歷史總共固定資產投入: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也就是所有的固定資產投入是138億,原文中提到的183億實際上是包括了45億在建工程,而在建工程尚未投入運營,是日後才能創造現金流的,所以我們來評估這門生意好壞的時候,暫且不考慮在建工程。那麼我們的初始投入本金就是這138億,其中129億是購買的飛機、發動機及模擬機。

2. 運營週轉資金:

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花錢項目,把成本表列出來: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一年燒油40億,假設需要提前儲備一個月的油,那麼需要資金3.33億;一年工資及福利22.6億,工資福利屬於後付,實際上都可以不用考慮的,但是我們就把他加上吧,一個月是2億;飛機租賃折舊費用是18億,但是其中折舊8億是不需要出錢的,還有10億的租賃費,就算準備一個月的錢是1億,起價費19億,一個月算1.5億。其餘各項彙總是16億,也算1.5億每個月。

最後彙總下來,需要的運營資金是3.33+2+1+1.5+1.5=9.33億。

再把費用也考慮進去,銷售費用2.6億,管理費用2億,研發費用1億,財務費用不能用賬面費用來合算,因為公司有理財資金等需要刨除影響。我們這樣考慮,公司有40架飛機是租賃的,自有飛機也是40架,那麼測算那40架租賃的飛機假定全部是借款,對應也是138億,按4%的借款利率計算(由於是美元借款,利率非國內利率,而是國際利率),一年財務費用需要準備5.52億。

彙總下來,一年費用是2.6+2+1+5.52=11.12億,一個月需要準備1億。

所以週轉需要資金9.33+1=10.33億資金。

但是公司的預收票款是多少呢?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公司預收款是11.8億,比運營所需資金還多了1億。作為一門生意,起始並不需要再額外準備資金,就可以維繫公司運轉下去。

3. 經營性現金流: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2018年經營性現金流是29億,但是這裡為了更準確衡量生意的可持續性,我們將存貨變動、應收應付的變動影響刨除,實際真實的可持續的經營性現金流是28.95-7.41+2.69+0.31=24.5億。

4. 小結:

春秋經營的是這樣一門生意:這門生意需要一次性投入138億,然後每年創造24.5億自由現金流,需要5.63年收回初始投資,但是固定資產可用20年,再全生命週期內創造現金流490億。20年的長週期,折現率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取6%的折現率計算,那麼折現後的自由現金流是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這個表格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現在你掏138億資金,購買的實際上是價值281億的資產,等於是打5折買,是不是好生意呢?我想不用多說了。

5. 公司內生性增長速率如何?

我們假設公司不能採用股權融資,也不允許增加槓桿,既維持現狀不能變,依靠內生性現金流,公司可以維持一個什麼樣的速度增長呢?

其實測算很簡單,這門生意每年創造的24.5億現金流用於採購飛機,那麼運力擴張增速是24.5/138*100%=17.7%。

6. 公司過去這幾年ROE持續下降如何解釋?未來還會繼續下降嗎?

公司2015年1月上市,近5年來的ROE如下: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看到ROE持續下滑,背後原因是什麼?

我們知道ROE=稅後淨利潤/淨資產=稅後淨利潤/總資產*槓桿率=稅後淨利潤/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淨資產)

我們把ROE分解成了兩項:固定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也就是稅後淨利潤/固定資產,和固定資產佔淨資產的比重,也就是淨資產到固定資產的轉化率。

經過我們前面對生意模型的測算,我們更關注固定資產創造淨利潤的能力,如果這一指標穩定,那麼生意就持續穩定。至於固定資產佔淨資產的比重,轉化率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基於這個模型,我們把近5年的固定資產、淨資產、淨利潤三項數據整理列出如下: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根據這個表格,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固定資產盈利能力2015年是頂點,2016年是低谷,相差了一倍多,之後就逐年回升了;

2) 固定資產轉化率有跳動,基本上當轉化率達到120%+時,意味著資產負債比較高,可能會啟動外部融資,當轉化率比較低時,ROE會比較低。

3) 不同階段,ROE低的原因各不相同。2016年ROE低是因為固定資產盈利能力下降;2017年略有回升,但是總的盈利能力還是比較低;2018年固定資產盈利能力繼續提升,但是緊繃了兩年的資產負債率需要緩解,所以啟動了融資。

4) 從公司經營層面看,最危險的時候,是固定資產轉化率高的時候,新增的運力不能創造利潤,是非常危險的信號,這一點發生在2016年,一方面ROE非常低,一方面資金還緊繃,非常需要錢,但是錢多了ROE會更低。所以這時候最關鍵的是要盤活資產,調整運力佈局,改善固定資產獲利的能力。

5) 2018年,公司雖然ROE還沒達到歷史峰值,固定資產盈利能力也未達到峰值,背後原因是因為高油價侵蝕了利潤。假如2018年油價沒有暴漲,利潤會多7億,那麼對應的固定資產盈利能力會達到歷史高位21%,與2014、2015年看齊。

6) 2018年固定資產轉化率才78.42%,目前完全不需要啟動融資,而是需要運力擴張。考慮到45億的在建工程,等轉化完後,固定資產轉化率會提高到113%,處在一個比較平衡的位置,沒有2014、2016年那麼高,但也算是比較高了。那時ROE會有顯著提升,提升到16%以上是肯定的。

7. 還是回到現金流來看公司這些年固定資產賺取現金流能力的變化。

要衡量固定資產賺取現金流的能力,我們還是關注固定資產的原值,而經營性現金流的淨額,近5年數據如下:

《航界雜談》:春秋航空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轉載」

從這個數據看,公司的運營還是比較穩健的,現金流一直比較好,這是整個行業性質決定了,航空業現金流就是特別好。2018年的創現能力已經超過了2014年,僅次於2015年。所以說,公司目前其實處在經營非常優秀的階段,萬事具備,就差擴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