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是如何成為金融危機的“避風港”的?

恐懼具有傳染性,尤其是在金融市場。

當陷入恐慌時,這種情緒會在當今相互聯繫且技術先進的交易世界中迅速傳播。與某種風險相關的資產價值貶值。自從冠狀病毒的恐懼爆發以來,我們見證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暴跌。

當恐慌在世界各地蔓延時,只有少數地方可以躲藏。這些被稱為“避風港”。因為交易者和投資者知道在這些地方尋求庇護,他們很快就會變得非常擁擠。因此,需求增加常常使它們的價值飛漲。


日元是如何成為金融危機的“避風港”的?

避險資產清單很短,通常包括貴金屬(比如黃金),被視為最不可能違約的國家發行的債券以及這些債券的計價貨幣。

近年來,日元一直是人們的最愛。瑞士法郎是另一個,瑞士的低通脹和政治金融穩定歷史悠久。但是日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那就是更具流動性,這意味著它更易於交易。

德國政府債券也很受歡迎,但日本的經濟規模更大。德國也沒有自己的貨幣,歐元區危機表明,在將歐元歸類為真正的避風港之前,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們沒說美元。美元仍然是無可爭議的全球儲備貨幣。它也是美國國庫券的貨幣單位,這是迄今為止學術教科書中最常用的“無風險”資產示例。

然而,觀察交易者和投資者在危機中的實際行動更有意義。在2001年的9/11襲擊,2004年的馬德里火車爆炸,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2010年的歐元區危機以及2016年的布魯塞爾爆炸之後,交易商和投資者購買了日元超過大多數其他貨幣,包括美元。


日元是如何成為金融危機的“避風港”的?


日元如何成為避風港的?

日本並非始終是避風港。1990年代後期的日本銀行危機不僅涉及信貸緊縮和股市崩潰,還涉及日元的大幅貶值。那時,金融交易員或多或少地將日本視為“正常”國家。危機之後,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很難找出確切的原因,但三個因素似乎是相關的。

首先,為了應對銀行業危機,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銀行注資,以及為政府提供更好工具應對銀行倒閉的新法律。日本吸取了慘痛的教訓,與美國和歐洲形成對比的是,在2007-09年的金融危機中,日本的銀行體系相對穩定。

其次,近30年來,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大量購買其他國家政府發行的債券。當恐慌襲擊市場時,許多這類債券將被脫手,重新兌換成日元,在日元“回家”時推高對日元的需求。特別地,這甚至適用於起源於日本的恐慌。舉例來說,2011年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襲來後,日元匯率走強,而不是走弱。

最後,日本央行最早推出了定量寬鬆和近零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以重振經濟。這使得投資者能夠參與所謂的“套利交易”,即利用低利率環境在日本借入資金,然後在回報率較高的國家(如澳大利亞)進行放貸或投資。在恐慌期間,一些套利交易被平倉。結果是:資金迴流日本,日元進一步走強。


日元是如何成為金融危機的“避風港”的?


還安全嗎?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觀察人士仍在質疑日本是否仍應享有其避險地位。近零利率幾乎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新常態,歐洲如此,美國也加入了零利率的行列。因此日元的相對吸引力不那麼明顯。日本的銀行也變得更加追求風險,尤其是在海外。

相比10年前,日本的金融體系更加脆弱。日本有著極高的債務佔gdp的比例,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縮水7.1%,人口老齡化嚴重,而且在地理和經濟上都與中國接近。這種鄰近關係使日本對美中貿易關係的波動尤其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