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自1936年親自領兵在中國進行侵略戰爭,到1945年簽字投降,岡村寧次足足在中國駐紮8年有餘,可謂侵華將領中資格最老、對戰爭認識最深刻、侵害中國最深的高級別軍官。

在自己的晚年回憶錄中,他總結了日本戰敗的7個原因,應該說更深刻更貼近真相。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飛春讀傳今天就與你一起來看看這7個原因背後的“潛臺詞”。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岡村在降書上簽字蓋章

1、輕視美國

這是岡村總結的第一個原因:“對敵國,特別是美國的戰鬥力,評價過低。”

言外之意,日本1941年不應該與美國開仗。

大家知道,偷襲珍珠港是改變日本歷史的關鍵一戰,日本之所以敢與英美開戰,一是被西方封鎖斷油,談判不成,走到了魚死網破的境地,二是寄希望於偷襲的戰術優勢。

正如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所說,一次成功的奇襲,能給日本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海軍統帥永野修身在向天皇彙報也表示,病人將死,手術的話,有70%的存活率,不手術的話一天天弱下去,連70%的機會也沒有。日本就是那個岌岌可危的病人,早一天下手,早多一份勝算,拖延下去,日後想戰也無能為力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向美國冒死開仗了。

實際上,日美軍事潛力之比太過懸殊,鋼鐵為1:20,石油不到1:100,煤礦為1:10,飛機為1:5,艦船、電力、汽車和勞動力等都沒法與美國比。

對此,日本高層十分清楚。在強硬海軍的主導下,認為如果橫豎要有一戰,最好還是先下手為強。

且那時德國入侵蘇聯,勢頭迅猛,軸心國自認為必勝,須趕快“搭上公交車”。

輕視美國,僥倖心理,賭徒思維,困獸心態,是日本戰敗的直接原因。

岡村這個總結無不妥。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美軍圍觀一日俘清洗身體以示羞辱

2、南下失策

他的原話是:“對北方沒有信心而只圖向遙遠的南方進展,實屬下策。”

這句話說到了核心:戰略錯誤。

南北路線分歧,一直是日本陸海軍爭位相鬥的焦點,陸軍向北,海軍向南,各有各的如意算盤和優劣特點。

明治建軍以來,陸軍一直佔據話語權,執行的也是北進為主的路線。二戰前,陸軍中也有一批“滿洲第一”論的軍官,包括石原莞爾和岡村寧次,他們認為北進是正確的,南下太平洋是錯誤的。

如岡村認為,“首先確保滿洲第一,然後慢慢相機行事。”1933年的《塘沽協定》,是他認為的日本“最佳侵略節點”,應該罷兵收手。

石原也早就提出“滿蒙生命線”理論,認為日本應該像蘇聯那樣,在滿洲發展幾個5年計劃,把日本實力做大做強,然後再與中國開仗。這些人相比東條英機,更加老奸巨猾,陰險可怕。

“中日事變爆發不久,石原莞爾……到哈爾濱訪我,對於滿洲第一主義,我倆意見完全一致。”所以岡村認為,在沒有做實滿洲的情況下,不切實際地向南洋進發,是二戰日本必敗的戰略性原因。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東京審判揭示日軍對滿洲的陰謀

3、內鬥

日軍海陸軍的內鬥,是日本頑疾。上述南下北進的戰略性分歧,也是這個問題的衍生。

翻看日軍歷史,從二二六兵變到侵華路線,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轉折,再到最後是否投降,陸海軍的分歧始終如一,伴隨著整個日本戰史。

有人總結,只要是陸軍認為對的,海軍一定認為錯。

究其原因,陸海軍從誕生之前就埋下了種子。

明治政府建立時,長洲、薩摩兩大藩爭奪政治地位,明爭暗鬥,一個主陸軍,一個主海軍,分歧從未彌合。

東條英機當首相時,被稱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幕府將軍”,他身兼數職,但始終未能控制海軍,可見兩軍水火不容。

陸海內鬥導致相互拆臺,相互否定,彼此坐看笑話,這種“雙黃蛋”模式在世界史上也算是獨具特色,綜合戰力必然打折。

岡村作為陸軍大將,對這一內部頑疾也十分清楚,他舉例說——

在向中國簽字投降的儀式上,他被大本營授權代表陸海兩軍簽字,簽字前還因這個問題做了一番思想鬥爭,他在日記中說:

“簽字時,(陸軍)參謀次長又指示陸海軍應並列簽字。我的幕僚中也有人認為,(我)對海軍只是事務性領導,理當並列簽字。”

但最後他考慮到密蘇里號的投降儀式上,就是陸軍代表海軍籤的字,所以在中國的投降現場,他也“不願多一人捲入這樣的不快之事”,索性“一肩挑”,沒有讓出席現場的海軍司令與他並列簽字。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東條曾反思,陸海軍難以合作

4、軍隊素質下降

岡村的原話是“我方戰鬥力顯著削弱”。

這一點,從岡村1945年在中國的最後一戰可窺一斑。

當年4月至6月的芷江作戰,岡村以4個半師團的兵力,大舉包圍湖南懷化芷江機場,企圖牽制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空軍。

作為派遣軍總司令,他信心滿滿,但手下的方面軍和各軍各師團,都有不同程度的厭戰、悲觀情緒,甚至消極作戰。

發現日軍進攻多日無進展,岡村就派參謀去一線調查,得到的消息是,下面要求他必須停戰,一線聯隊中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反戰標語”。

岡村雖為頭領,卻難挽整體頹勢,只好下令撤退,到最後被中國軍隊打了個落水狗。

此戰我國軍隊俘獲日軍物資無數,甘願舉手投降的日軍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00之眾,一舉打破日軍寧死不降的“神話”。

中國將領難以相信,紛紛前來觀看這些日俘,發現這些戰俘原來都是嘴上沒毛的娃娃兵。

日軍戰鬥力的衰敗可見一斑。

而軍隊戰鬥力的衰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直接反應,是日本打持久戰、不切實際的與中美英同時開戰的惡果。總而言之,一步走錯,註定了滿盤皆輸。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日軍娃娃兵

5、原子彈

這個無需多言,“原子彈之爆炸”,是掛掉BOSS的最後的“暴擊”。

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邏輯是,雖然原子彈打慘了日本,打趴下了日本,但並沒有打到“嚇尿”,直接出來跪地挑白旗。

要知道,打死人容易,但打得他願意丟掉顏面舉白旗,是另外一個概念。

日本人的頑固你是知道的,當時日本舉國喊著“一億玉碎”,真鬧到這步慘劇,也不是盟國希望看到的。

盟國要的是無條件投降,是徹底終結法西斯日帝,重建日本非法西斯政體。

而決定投降的大權在天皇手裡,他之所以願意投降,是因為得到了戰後保留天皇制的暗示和默許。

所以原子彈和蘇聯參戰是加速了日本投降,而不是一炸即降。

換句話說,挑白旗是多國圍困的結果。日本內外絕境,走投無路,只有挑白旗能絕處逢生,所以投降了。

這一點,岡村未加詳述,但卻是隱藏在歷史下面的邏輯鏈條。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6、蘇聯參戰

岡村在總結原子彈和蘇聯參戰這兩個原因時,都是一筆帶過,寥寥四五字。其背後是日本永遠無法抹去的痛。

蘇聯參戰,徹底封上了日本困獸的最後一個後門,它讓日本明白了,談判求和再無任何可能,日本想終結戰爭沒有第二條出路,只有投降。

遙想4年前簽署的日蘇中立條約,說好的5年內互相不侵犯,但局勢一變,蘇聯竟提前宣佈廢除,隨後立即宣戰。

此變讓日本明白,世上哪有紙上的約束力?信奉道義註定淪為歷史的愚鈍兒。利益決定一切。

經此一招,日本對蘇聯永世不再信任。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日蘇中立條約簽訂時的蜜月照

7、國民素質低

“國民道義之低下”,是岡村總結戰敗的最後一個原因,這句話是完全想把戰爭的責任往國民身上甩鍋。

在他看來,國民就應該為戰爭“玉碎”,理所當然應該為打仗拼盡最後一口氣,任何人,因為自身困苦艱難而對戰爭產生退卻、消極思想,都是不道義的。

這種思想就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吃人的面目鄙陋無疑。

當自己成為軍國主義極端分子時,他看到的世間一切人物,都是不正常、非道義的了。

岡村寧次:在中國作戰8年,總結戰敗原因7條,重要國家就2個

總之,岡村寧次總結的7大原因,有客觀有主觀,有內部有外因,有無奈有甩鍋,唯一沒有的,就是對侵略根源的認識。

那些自視優秀、領銜文明的人,打著“共榮”“提攜”口號的人,把鄰國一部分視為自己國家生命線的人,把自己的強大看成輸出的必然的人,為什麼從來不反思自己呢?

=============

參考文獻:《岡村寧次回憶錄》;比克斯《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