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2009年由《行游天下》杂志社、搜狐旅游等媒体及百万网友,选出了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克孜尔千佛洞,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下面向大家介绍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

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麦积山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景区简介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沿、123窟、84窟等。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如于公元三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在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位于秦岭西端北侧,距城区28公里。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中国第二大艺术宝窟,现存194个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崖阁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独特的泥塑艺术独树一帜。

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历史沿革

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约384),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毁,分窟群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西阁。

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有壁画3/10。

麦积山早为陇右名山,历代著名学者诗人多有赋诗题铭者。石窟实为雕塑艺术博物馆,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3年成立文物保管所。

1955年修成天水市-麦积山直达公路。

1973年以后加固整修,成为全国旅游胜地。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组成部分

麦积山石窟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主要洞窟

135窟

北魏晚期(516-534)开凿,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称“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闲话》中称之为“天堂”者。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槃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142窟

北魏晚期(516-534)开凿,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面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

37窟

龛内塑坐佛一身,右侧一胁侍菩萨。主佛高2.10米,顶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残损,面形方圆,着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踩半圆莲台,体躯健美,神态安详。右胁侍菩萨,高1.85米,顶蓄高髻,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形体修长,双手自然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生动,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127窟

大型顶窟,平面横长方型,顶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阔8.60米,进深5米,窟顶正中为横长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个梯形披,窟内正壁、左壁、右壁各开一浅龛,四壁和整个窟顶绘满壁画。

44窟

建造于西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质朴。

第123窟

建造于西魏。平顶方形窟,顶高2.47米,面阔2.45米,进深2.35米,其四周又凿高宽各30厘米的低坛基,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浅龛,左右壁龛前的坛基上做方形佛座。

165窟

位于西崖中层东端。建于西秦或北魏早期,存造像均为南宋。原造像全毁,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内正壁塑交脚弥勒菩萨一尊,内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结跏跌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养人一尊,高髻花冠椭圆脸。眉弯长与鼻相通,眼角上翘,小嘴,着当时世俗女式服装,外着交领长衣,右边腰中系带,长裙盖足露脚尖,右手握拳上举、左手下垂、衣纹线条自然流畅、身材窈窕、俏丽润秀、个性鲜明、为当时上层社会年轻贵妇的真实写照。左壁菩萨、头顶方巾、额有毫光、袒胸、内穿斜领小衣,外着开领长衫、两手重叠于腹前、手心向上、作观音相。右壁菩萨顶束高髻,面形与左菩萨相同。左、右壁菩萨面目端庄秀丽、仪态典雅、肌肤细腻、怡然自得、温婉可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5窟

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上七佛阁左侧。建于隋代、初唐、经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随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4窟

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位于东崖三大佛上方最高处,距地高约70米,为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诸龛外部浮雕帐幔帷幕上饰火焰纹、宝珠、鳞片网络花饰及流苏等。

121窟

位于西崖上层西端。建于北魏晚期,宋重修。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石窟特点

麦积山石窟的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朝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文化

宗教文化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塑作图册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 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 等。通过对佛、菩萨 、飞天 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文化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1)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

(2)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

(3)隋唐造像丰满细腻;

(4)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建筑文化

麦积山石窟建造在二、三十米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石窟的形制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传统形式,方形、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龛窟之间都是用架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连接的。《太平广记》记载说:“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佛石成费,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是神功”,盛赞了麦积山石窟的规模和建造的艰难和程度。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文物保护

1、山体加固工程

2、渗水处理工程 

3、临摹塑像和壁画 

4、文物修复工作 

5、寺院的重新维修工程及广场路基铺设 

6、退耕还林的景区保护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申报世界遗产

2007年6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确定列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中华人民共和国段文化遗产预备名单”,8月下旬,国家文物局已确定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首批正式备选名单,麦积山石窟成为其中一个申报点。

2009年将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提交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辖下的世界遗产中心,但在2010年未能成功入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临摹抢修

由于多雨潮湿的环境影响,麦积山石窟洞窟多数洞窟内外的壁画轮廓模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被烟火熏黑了一片,有的残破龟裂,有的甚至被刻下了模糊难辨的字句。许多壁画历经上千年的氧化风蚀开始褪色,这给研究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让这些“国宝”永久保存于世,向世人重现南北朝壁画巅峰辉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借鉴敦煌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对壁画展开了长期细致地抢救性临摹。壁画临摹作品可以作为文物副本永久保存,延续文物遗存的生命,当地希望尽可能多地把麦积山石窟壁画临摹保存下来。

截止至2012年12月,按照1∶1比例,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相继完成127窟和135窟等特级洞窟《西方净土变》、《子本生》、《七佛图》、《萨垂那舍身饲虎》、《东王公西王母遨游太空》、《涅槃经变》和《维摩经变》、《一佛二菩萨》等200余平方米的经典画作。

中国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

请输入图片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