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4月11日,風雨大作,氣溫驟降10度,老君山停採。

老君山林場是老君眉茶的核心生產基地,今年高等級綠茶產量計劃1.5噸,到10日晚,只完成三分之一。著急也沒用,很多內行人只認老君山的茶,尤其是老君山北巖的茶。這幾天陸續有客商上山看茶情。清明早過,他們還沒出手。好茶不怕晚,等著老君山。

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紅安風光

因為停採,林場場長黃清樂難得有點閒暇,我們可以把前幾天沒聊完的話題繼續下去。

老君眉茶命名的由來,就是老君山所產的眉茶。眉茶,指條索尖細,形似壽眉的針形茶。1996年,紅安縣林業局開始搞林下經濟作物,種茶製茶。生產單位各自為政,分散經營,其中以老君山林場的業務發展最好。2008年起,產業整合,林業系統使用老君眉一個品牌,集中管理,統一營銷。此後老君眉品牌大打有機牌,獲得迅猛發展。

我問了一個問題,老君眉品牌從一個集體小茶場,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根本原因是什麼?

老黃思考了好久,說了兩個字:人才。

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老君山,花爛漫

老黃五十出頭,青年時代從黃岡林校畢業後,就在紅安林業系統工作,且一直從事茶葉業務,情況他是很熟悉的。

他說,紅安林業種茶,20多年曆史,有幾個代表人物,包括歷任的局領導,還有華農倪德江等。他舉例,陳敦學開啟了紅安林業部門大規模種茶的先河;倪德江制定了有機化發展的技術路線;賀勇確立了技術分工和統一品牌相結合的發展戰略等等。這批帶頭人和專家,在老君眉事業的起步和發展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層面。光有他們還不夠!林業系統有一大批中層骨幹,把茶產業當作人生追求,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半輩子。他們在邊幹邊學,在實幹中逐步成長,這批實用型人才,最終把藍圖落地,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老黃舉個好幾個人的名字,包括武世化、黃友生等,就是沒有提他自己。據我瞭解,他是這批實用型人才中的代表。

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二月發春蕊,嬌娘指間飛

不妨先梳理一下老君眉過去20餘年的發展成就。這批人花了20多年時間,打造了一個老君眉茶生產系統,主要包括:一、總面積3.2萬畝的有機茶園;二、擁有註冊商標、發明專利、企業標準、產地保護的品牌體系;三、春夏秋三季綠茶紅茶黑茶產品系列及生產能力;四、包括產業園、茶園、旅遊景點在內的茶文化體系。這是什麼?這是踏踏實實的生產力,是真真切切的優質資產。他們沒有進行過資產評估,參照類似企業股權報告,至少也在幾十億到百億規模吧。

體制內的生產組織就沒有效率?起碼老君眉這個案例,給了一個正面答案。我曾經分析過紅安老君眉發展的特點,以為就贏在人才上。林業系統聚集了一批大中專生,以黃岡林校為最多。這批人受過正規教育,掌握專業技能,所以他們能取得相對更好的成績。對照黃岡其他茶葉生產單位,還真沒有這樣集中的專業人才優勢。客觀地說,這個優勢,目前還只有體制內能實現。沒有大資本,大家能節衣縮食慢慢積累;沒有大回報,大家能守著普通收入默默堅守。體制不容易,他們也不容易!

茶是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是個農民就會,需要那麼多人才嗎?睜開眼睛看看外面吧!今天的茶產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一個分工細緻、鏈條精密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產業。傳統的生產隊、農戶經營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產業發展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茶山日記開篇時,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一脈大別山,西有信陽毛尖,東有六安瓜片,都是中國名茶,產業也做得很大,而中間的黃岡茶葉相形見絀。為什麼?信陽六安的茶產業,解放後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一直髮展到現在。黃岡現有茶產業,大多從改革開放後才重新起步。這之間差了30年。30年的差距,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追趕,何況人家還一直在高速發展。

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藏在森林中的有機茶園

發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不要指望小說中的秘籍和妙計。任何產業的進步,都是靠人、財、物的累積,由量變到質變。人、財、物三者之中,以人的能動性最強,人才最重要!有大量的精英和人才,進入到茶產業鏈,從種植到製作,到營銷、到茶文化,不斷地投入,不斷地鞏固,不斷地創新,整體基礎厚實了,跨越登頂的那一步,就為期不遠。

黃岡有多少優秀人才在茶圈中?相信圈裡圈外都很清楚!

人才從哪兒來?紅安林業部門也在探索。調研中,紅安縣林業局長吳瀏海講,過去的方法是,選送骨幹去華農,去武漢學,從2019年開始,他們在紅安人社部門的支持下,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計劃,開始全員培訓。他們採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模式,實行導師帶徒管理。理論學習上安排院校指導教師,實踐操作上安排企業帶徒導師。聘請華農倪德江教授作為總導師,華農的研究生作為實踐指導教師,理論教學在技校進行,實踐操作在各加工廠進行。培訓的內容包括種茶、製茶、茶藝和銷售及茶文化。

茶場李望萍給我傳了幾張培訓課堂的圖片。有的學員,年紀已然不輕,但是他們聽的很入神,很認真。

茶山日記05:風雨之中,我們談人才話題

老君眉培訓課堂(李望萍供圖)

有個插曲,這幾天拍攝選外景,遊仙山林場副場長吳衛平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我場自然條件較差,如果用鏡頭記錄的話,找不到有視覺效果的,但是職工積極性高,是用心經營茶事的一幫人。

就是這個吳衛平,本是林場的司機。單位送他去華農學茶,他刻苦鑽研,居然修煉成才。2018年,湖北省人社廳組織製茶大師賽,從沒參過賽的他,居然捧了座獎盃回來。老君眉茶場公眾號上有篇文章《種樹澆根,製茶走心》,講的就是這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把員工變成人才,把樹葉變成香茗,把大山變成財富。

文:周剛(湖北廣播電視臺休閒指南頻道欄目編導、老君眉茶品牌顧問)

圖:紅安縣政府辦張發喜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