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背景,林徽因的上半生

林徽因,福建政法专门学校和福州二中创办人林长民之女,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的女建筑师!

1919年,五四青年运动由梁启超联合林长民发起,这场运动成为了历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民族觉醒运动,正如历史的滚轮在不间断的改变方向,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停留在哪里。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林长民


作为林长民的爱女,这场运动也改变了林徽因的命运;北洋政府觉得这一切都是林长民的“玩忽职守”所导致,所以他们直接罢免了他所有的权力,将其发配在“国际联盟观察员”的职位,空有位置而无实权。

1920年,林长民前往欧洲考察,这一去自然不会把林徽因放在国内,他在临走之前跟林徽因说:“我带你前往目的有三,一为增长见识、二为扩大视野养成将来睁眼看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三是理解我之胸怀。”

这一去,林长民遇到了徐志摩,一见如故;而徐志摩也看到了林徽因,她动了心,但是她明白,这一切不真实。

1921年10月,当时的林徽因跟着父亲离开欧洲回到国内,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也同时回到了国内,徐志摩曾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但徐志摩并不清楚,林徽因是不属于他的。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徐志摩


回国后,梁思成经常去林家寻找林徽因,每次梁思成跟林徽因去约会,徐志摩总要横插一脚,但这没有长久;在1924年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双方长辈的默许下,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徐志摩也死心了,徐志摩在这一刻也宣告彻底失去了林徽因。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想要就读建筑学,但是无奈当时的因宾夕法尼亚学院不收女士,她选择了美术系,看似美术系,但是却修了所有的建筑课程,将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建筑学之上。

本以为时间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没多久,噩耗来临;1925年11月24日,林长民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梁启超来信:“我不忍心告诉你,但是这个消息不能不让你知道,你听到消息之后要保持镇定。”

林徽因年21岁,她感觉天塌了,但她忍住了所有的悲恸,她的学业很紧导致根本无法回国。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林徽因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地点定在了中国领事馆,之后两夫妻开始了相互扶持的下半生,林徽因开始展现一个普通女子的坚强。

两夫妇的决定,为中国建筑史寻根

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军入侵,东北沦陷导致全国陷入一片阴暗之中,个人的身死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就在这个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要考察全国的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空白抹上浓厚色彩。

两人需要背着笨重的行囊和器械前往远方,那个时候没有汽车的概念,他们用着最简单的出行方式做着最艰难的工作,在灰尘满地的寺庙中住过,在满是蚊虫的野外露营过,赶路也是步行加简单的牛车。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林徽因


两人在勘测建筑的时候,“飞檐走壁”是常事,他们需要对建筑的整体进行最精准的测量,可能是三米也可能是五米。别人眼中的艰苦,他们两人都熬下来了,林徽因的身体一直不好,显得很是瘦弱,梁思成也因为早年出过一场意外,导致左腿不便,但这也没有让他们失去热情。

梁思成经常对着林徽因调侃:“明天我们又要之飞檐走壁了,不过我的腿已经经历过了,我根本不怕。”

就这样,两人相互扶持从南到北,他们将全国各地200多个建筑群,都完整的梳理出来,测绘图稿完成1898张,每一张都是他们的血汗凝结而成,这是他们的心血,亦是他们的结晶。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梁思成


很难想象,一个身有微疾的男人带着一个瘦弱的女人,能够完整这种壮举,他们不是神,他们只是普通人。

所有建筑学家都在跟战争抢时间,但是这种在建筑学家眼中的珍宝,却仅仅是普通民众眼中的砖瓦废石,他们对这些宝物进行毫不留情的破坏,只因他们不可吃不可卖。

林徽因每每看到这一幕都泪水滂沱,她曾发自肺腑的说过:“我们连祖宗传下来的家产都没有能力保护,古代艺术在一点一滴的消失,这说明是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是我们的不孝。”

七七事变的爆发,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奔波,但是她不一样,林徽因第一的想法是要保护迅速湮灭在历史中的古建筑,她要同日军抢占时间。

世人见解多因《我们太太的客厅》,但真相就是真相

梁思成与林徽因因为需要考察更多建筑,所以匆忙决定将自己五岁儿子以及八岁女儿托付给了自己大姐,在安顿好一切以后,他们踏上了新的行程。

“我们既然是中国人,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勇敢,我们不应该畏惧和害怕。”--林徽因给女儿的一封信

大多数人对于林徽因的见解来源于《我们太太的客厅》,那个将所有身边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女性,就是世人对林徽因“最清晰的理解”,这场文坛中的哗然,让林徽因暴露在惶惶烈日之下,让其不得翻身。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三号居所客厅


“三虚”人物的现世,不得不说是对林徽因最大的嘲讽,在真实了解之后才会发现,这是作者对林徽因最大程度上的抨击,但这终归只是小说,它不能当作是一篇纪实文来理解,并且其作者并没有在现场,又如何能够有说服力,不得不说这也是对作者虚构的最大讽刺。

“她说起话来基本别人都插不上嘴,她的语言不是碎碎念的妇人式闲聊,她讲的每一句话都透露了她的学识和见解,她对人的批评是犀利且客观的,她从未拐弯抹角以及模棱两可。”--萧乾

林徽因因为自小的学识和修养,导致她是一个很骄傲的人,她没有关注这个在文坛上的轩然大波,在她的眼里,建筑的考察更为重要一点,她的人生只有尽可能做更多的事,而不是真的成为一个碎碎念的唠叨妇人。

结语:坚强的后半生以及众人看法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之后,林徽因陷入了难得的静养期,因为她的肺病一直在反复,之前条件跟不上,所以肺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在想要治疗的时候发现,双肺和肾脏都被感染了,时日已不多。

林徽因,一个填补中国建筑史的伟大女性,她是学者亦是一个普通人

林徽因


在被摘除肾脏的情况之下,林徽因被聘请到清华大学就任建筑系一级教授,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就连国徽她都参与了设计,在病痛之中最见一个人的坚强,也最能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是挖了我一块肉,外城墙一块砖的剥离更像是把我一层皮给拔去了”--林徽因

如若她真的能够好好养病,或许她的生命还可以活的更久,但是正如那句“生如鸿毛死于泰山”,林徽因选择了死于泰山,她在与病魔争斗期间也不忘记研究中国古典建筑,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逝世,这位中国古代建筑开拓者的一生划下了帷幕。

我承认一个人瘦弱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就算现在,我还是觉得她是我见过最有风度,最美的女子。--林洙(林徽因学生)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费正清


文/笔下点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