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文:花木君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蘋果大家都認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果之一,並且我國如今是蘋果最大的產地,佔到世界上蘋果產量的65%以上。可是您可知道,我國其實並非是蘋果原產地,而是從中亞引種過來的。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另外,如果見到蘋果、沙果、林檎、海棠等等這些水果,您能分辨清楚嗎?要知道,這些都是蘋果屬水果,並且古代有可能是同一種,然而在漫長曆史演變過程中,逐漸變成如今的各有所指,其原因如何?就讓我來給您簡單介紹一下。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首先,我國古代是沒有“蘋果”一詞的,並且蘋果也不是原產我國。雖然現在的

新疆野蘋果(學名: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是蘋果的祖先之一,為古地中海區溫帶落葉林的殘遺植物。可是,並不能說明我國是蘋果的原產地。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蘋果屬的物種,我國最早的記載應為“柰”,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有:“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列舉了很多植物花卉,其中的

“柰”就是如今俗稱的沙果,學名“花紅”,古代也叫林檎、文林果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沙果(Malus asiaticaNakai),是薔薇科、蘋果屬的落葉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驟尖,邊緣有極細鋸齒;春夏之交開花,在枝頂傘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時紅色,開後色褪而帶紅暈;果實秋成熟,扁圓形,直徑4-5釐米,黃或紅色。普遍分佈於中國大陸的黃河、長江流域和遼寧一帶。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沙果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晉朝郭義恭著《廣志》記載:“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如收藏棗慄。”,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魏明帝時,諸王朝,夜賜冬成柰。”,“此柰從涼州來。”,可見,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在甘肅一帶廣為栽培。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齊民要術》還記載“柰”有白柰、紫柰,綠柰、素柰、朱柰、赤柰等多種,並且引用《廣志》說:“林檎似赤柰子,亦名黑檎。”“一名來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可見,林檎是柰的一種,至於為何叫林檎

來禽、來擒,也說明這種水果成熟時引來眾多禽鳥,因此得名。


專欄

花卉植物文化

作者:易花得木

49幣

31人已購

查看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奈李)

唐代以後,柰衍生出林檎(柰)奈李,其中林檎是薔薇科蘋果屬水果奈李是成為薔薇科李屬水果(如今指油奈、桃形李)。而

林檎在唐宋兩代最為常見,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有“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鄭谷有《水林檎花》詩,章孝標有“白練鳥迷山芍藥,紅妝妓妒水林檎。”等。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桃形李)

林檎在唐代還出現了另一個名字,那就是叫

“文林果”,唐代鄭常著作的《洽聞記記載,“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於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並且當時我國的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種回日本,因此日本後來就把蘋果也叫作“林檎”,日文假名“りんご”,是沿襲了中國古代的傳統。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在唐代,人們記載了西域蘋果的形狀,並且指出和林檎相似,只是並沒有栽培,其原因是佛教的迅速傳播導致。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東漢佛教的傳入,東晉高僧法顯法師第一次從國外引進佛經,後來唐代玄奘法師步其後塵,大量的佛教經文被引入中國。於是,佛教中的一些花卉、水果被廣為傳播,僧人們有的依據進貢的水果去定義,有的則是附會想象。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其中蘋果的最早原型“頻婆”就是出自佛經,《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潔,如頻婆果。”,唐代僧人釋玄應著作的《一切經音義》解釋:“丹,赤也。潔,淨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因而可以看出,在唐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蘋果,和林檎相似。然而當時有沒有進貢的蘋果,筆者還沒有找到資料,只能依據推測,當時應該有人見到,只是還沒有栽培。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海棠果)

宋代則對頻婆果和林檎進行區分,其中林檎更為細分,比如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有太多的林檎詩詞。比如宋徽宗有《金林檎遊春鶯》詩:“佳名何拔萃,美譽佔遊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張冕的《海棠》:“海棠栽植遍塵寰,未必成都欲詠難。山木瓜開千顆顆,水林檎發一攢攢。”說明林檎也被稱為海棠;楊萬里《春望二首》(其一):“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當時還有一個詞牌名叫《紅林檎近》,等等,諸如此類,俯拾皆是,這些都說明,在宋代,林檎(沙果)被廣泛栽培和觀賞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蘋婆果)

而宋代則對頻婆果解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當時的佛經翻譯認為頻婆果為“佛眼果”,於是便把原產我國的蘋婆附會成頻婆果。而蘋婆是梧桐科、蘋婆屬常綠喬木,果實奇特,鮮紅如眼,印度和東南亞也有產,因而便把蘋婆命名為蘋婆果。比如南宋詩人朱翌的《乞雙峰山頻婆果》(其二):“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而在宋代,由於西域和中原交流較少,真正的蘋果自然從唐代後沒有被進貢過來,因而當時所說的頻婆就是現在的蘋婆。


專欄

植物花卉的辨識區別

作者:易花得木

49幣

22人已購

查看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到了元代,隨著元朝的建立,疆域遼闊,一些產自中亞的改良水果被進貢到元帝國,因而蘋果隨之被引入廣為栽培。明代雜劇作家朱有燉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其中的“猩血平波”就是指“蘋果”,這說明,宋代被斷了的類似林檎的蘋果,又被進貢給中原,並且從此被栽種。又由於是西域進貢,並且在唐代就有記載頻婆果,然而由於蘋婆已經被指為梧桐科植物,因而只能“平波”等音譯的辦法來叫這種水果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到了明代,蘋果被廣泛種植,此時出現了“蘋果”一詞,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詞條。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蘋果詞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在宋代頻婆果已經被梧桐科的蘋婆所替代,而這兩種植物完全不同、於是,不再叫“平波”,而“蘋果”正式成為名字,蘋婆則指另一種植物果實。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臺灣林檎)

林檎,則由於是我國原產,並且分類詳細,因而延續了舊的名字,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對林檎進行解釋:“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可見,在明代,林檎已經和蘋果、蘋婆分道揚鑣了,並且各有所指。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番茄枝,也叫林檎、佛頭果等)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植物學分類的引入,對眾多植物的命名大多依據西方命名分類,然後根據我國原有名稱進行對照,於是,林檎的中文學名叫花紅(Malus asiatica Nakai),北方民間俗稱沙果(這個和佛教也有關係),而原產南方的薔薇科同屬林檎,則被命名為臺灣林檎(Malus doumeri (Bois) A. Chev.)和尖嘴林檎(Malus melliana (Hand.-Mazz.) Rehder)等,蘋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 )則指梧桐科、萍婆屬常綠喬木,柰則變成了薔薇科、李屬的奈李和油奈等。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尖嘴林檎)

從以上可以看到,蘋果,從最初的,也就是林檎,在唐代逐漸分為林檎、頻婆果,又到宋代繼續演變成林檎、蘋婆,一直到元明時期才有了蘋果,並且和林檎、蘋婆等分道揚鑣,衍生出了眾多的植物水果,到如今的琳琅滿目,種類繁多,一路走來,也是非常有趣。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2020-4-21易花得木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