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作者:中諫


美國是個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國家,原先的“本地人”土著印第安人被屠殺殆盡,後來的歐裔白種人成了真正的“美國人”。

美軍從族裔構成看,以歐裔白種人為主體,另有一定比例的非裔、亞裔、拉美裔及北美土著等有色人種。

數據顯示,美軍現役軍人 130多萬,其中約40 萬為少數族裔,佔現役軍人總數超過三成,具體構成如下:

非洲裔美國人,佔現役軍人總數的 17.3%

亞裔佔 4.5%

其他族裔佔 4.2%

混血佔 3.1%

印第安及阿拉斯加土著佔 1.2%

夏威夷土著佔 1.1%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美軍現役人種比例(數據來自美國防部網站)

一、飽受歧視的亞裔獨立兵團

早在1812年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時期,亞裔(包括華裔)就已加入美國軍隊參戰。美國1882年至1943年期間實行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入籍。

儘管如此,二戰期間仍有近2萬名在美華人自願或應徵入伍,佔當時在美華人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參軍比例最高的少數族裔。

二戰期間,由於種族隔離政策,黑人、日裔、菲裔美軍單獨成建制參戰,如日裔美軍442步兵團和菲裔步兵團,但75%的華裔在非種族隔離的單位服役。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日裔美軍442步兵團

442步兵團的日裔身材矮小,因此被美國大兵戲稱為“土撥鼠”,而該兵團在歐洲“奮勇殺敵、威震四方”。戰爭結束回國時,“每個人的脖子上都掛著三四個戰友的骨灰盒”。

由於長期以來的排華,華裔從軍並沒有贏得美國社會的普遍尊重,直至2018年底國會通過《二戰華裔老兵國會金質獎章法案》,二戰華裔老兵的付出和犧牲終於在戰爭結束73年後得到了認可。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二戰華裔老兵

二、鳳毛麟角的華裔美軍將官

2013年6月美軍的軍報《星條旗報》報道,美軍共出過65位亞裔將軍,其中21位華裔將軍。比如,首位亞裔海軍少將鍾雲(1910-1979,第三代移民,美國首位亞裔海軍少將),空軍少將劉國英(1924-1994,第二代移民,二戰時期曾隨“飛虎隊”赴華參戰),海軍少將錢勇傑(1932-,首位晉身海軍少將的中國裔歸化移民),陸軍少將傅履仁(1934-2010,第二代移民,首位陸軍華裔將軍,其父為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秘書),空軍少將陳紹章(1940-,第三代華裔,其父曾隨“飛虎隊”赴華參戰)。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海軍少將鍾雲

華裔(或在美華人)參軍必須通過多道關:

一是國籍資格關。只有獲得美國籍的公民才有被提升為准尉以上軍官或被選入海豹突擊隊等精銳作戰部隊的資格,當兵可以,當好兵和當軍官有條件,這限制了華裔“綠卡兵”的發展;

二是忠誠度審核關。華裔參軍需通過傾向測評和政治審查,重點接受身份背景、家庭關係等調查,一些父輩曾在大陸政府、軍隊擔任過要職的必然被排除;

三是晉級升職關。數據顯示,美軍將官(O-7至O-10)中少數族裔僅佔12%,其中能爬至將級的亞裔中的華裔更是鳳毛麟角,“玻璃天花板”顯而易見。

三、光環下的種族歧視陰影

近十幾年來,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連年開戰,兵源短缺,想方設法召募新兵。

華裔參軍比例也有所增加,大多數已是美國人的華裔二代三代移民,但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參軍後轉入美國籍的“綠卡兵”。

2009年,美國以入籍作為回報條件,啟動了一項名為“軍隊引入對國家利益有關鍵需求”(MAVNI)徵兵計劃,主要招收在美國臨時居留人員,如留學生和“政治避難”人員,實際上就是以國籍為誘餌僱傭外國人替美國打仗的“服役換美國國籍計劃”。大量在美國合法居留但尚未獲得綠卡的華人報名參加了該計劃。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參加MAVNI徵兵計劃的華裔

可惜的是,該“拉壯丁”計劃被質疑有可能混入間諜或恐怖分子的潛在安全風險,於2018年被取消,許多正等待入籍的外籍新兵也被除名,包括一些華人。大多數華裔美軍是美國人,認為參軍報國,能換來榮譽和尊嚴,而“綠卡兵”“外籍兵”可能考慮更多的是優厚的福利待遇。

但光環之下,無法迴避的是軍中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祖國籍歧視。長期以來,華人因語言、膚色、宗教、文化、習俗等,被排擠、取笑、欺負。

2011年4月,21歲的美海軍陸戰隊華裔士兵廖梓源在阿富汗軍營放哨時因打瞌睡,遭到數名戰友長達3個多小時凌辱——辱罵、體罰、踢打、往身上踢塵土、將整包沙子倒臉上和口中等。因不堪虐待,廖梓源當晚舉槍自盡。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廖梓源

2011年10月,19歲華裔美軍士兵陳宇暉駐阿富汗不過數週時間就自殺,真相令人痛心:經常被體罰加練仰臥起坐、俯臥撐、百米衝刺跑等;被放倒後在地上拖拽,被強迫口含液體倒立;被以“龍女”“亞洲佬”“中國佬”等種族歧視粗話辱罵;士兵搭帳篷的時候,他被要求帶上綠色頭盔並用中文喊口令;因執勤忘記戴頭盔,被勒令身背裝備在碎石路上匍匐前進100米,他的戰友則朝他丟擲石塊。

廖梓源案中的涉案人僅被判監禁30天,美國華裔國會議員趙美心認為:“這一判決是對正義的嘲弄”。陳宇暉遭虐致死案8名嫌犯初判僅為輕微刑罰,後在壓力下被開除軍籍。美國軍中欺凌事件已是司空見慣,華裔美軍自殺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2018年數據顯示美軍自殺死亡人數繼續上升,現役軍人325人自殺死亡,自殺率為24.8/10萬,高於2017年的21.9/10萬和2013年的18.7/10萬。該財年20500人遇到性騷擾。

四、“體制外的持外卡選手”

令人不安的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快速崛起,美國反華情緒抬升。特別是近幾個月以來,在特朗普、蓬佩奧等政府高官推波助瀾下,美國國內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針對亞裔的歧視、仇恨犯罪案件飆升。

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華裔企業家安德魯·楊日前在《華盛頓郵報》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楊稱他在外出購物時遇到三人對他皺眉,使他瞬間感覺到“自己是亞裔”併為此感到“有些羞恥”,呼籲亞裔美國人積極通過行動以示忠誠來獲得認同,就像二戰期間踴躍參軍的日裔美國人那樣。

曾夢想成為美國首位華裔總統的安德魯·楊對種族歧視“逆來順受”的觀點,惹怒了華裔、日裔以及非裔等少數族裔群體。

華裔美軍拼命掙表現使勁表忠心,為什麼還是很難得到認同?


安德魯·楊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反日情緒高漲,1942年2月羅斯福總統簽署行政令,將12萬日裔美國人集中到“戰時安置中心”關押管理,那是日裔美國人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日裔美軍442步兵團以超過300%的犧牲率換來了美國對日裔美國人的尊重嗎?從1945年開始,日裔美國人陸續對二戰中遭到不公正待遇提起訴訟,直到1988年裡根總統簽署文件,就二戰中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一事正式道歉,宣佈給予曾經被關在拘留營中且仍在世的日裔美國人每人兩萬美元共16億美元的補償。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過30多年大發展後,GDP總量佔到美國7成,世界500強企業中日企佔近一半。有人說,日裔通過努力付出,終於獲得了美國人的認同與尊重。更多人說,日本人的努力成就了強大的日本及日本人在海外的尊嚴。還有人說,海外僑民的背後就是原籍國,不管你認同不認同,在種族歧視陰影下,“體制外的持外卡選手”很難站上領獎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