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01

30歲女性的職場囧境


我的一個朋友91年,29歲參加工作5年多基層員工,前不久剛休完產假剛去上班幾天,就來跟我吐槽單位的不公。

說回單位上班,就收到要技能考試和部門要裁員的消息。然後,讓大家回去複習技能知識籌備考試,但實際上,要說誰的工作技能退步最大,可想而知是休了近一年產假的朋友。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領導還暗示說,這次技能考試會比以往加大難度,迫於還沒有拿到產假工資,只能硬著頭皮參加技能考試,最後果然考了倒數第一。

她就覺得30歲的已婚女性不適合再工作了,決定拿到產假工資後就辭職當全職太太。

無獨有偶,網上也不少網友訴苦:30多歲的職場女性,面對事業停滯不前該何去何從?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總結下來,比如常見的有:

  1. 正在備孕中,可現在有一個升職的機會,但新工作非常忙,我要不要去爭取?
  2. 結婚快一年了,我是做廣告的,經常要加班,昨天跟老公吵架,他一定要我換一份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3. 生完孩子一年多了,突然不想回公司上班,做全職太太有出路嗎?
  4. 今天孩子發燒,好不容易跟老闆請了假,還要想辦法請同事幫忙應付一下手裡的工作,心好累……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前段時間,一篇《熊貓直播被裁員工:我想過39歲找工作會辛苦,沒想到會這麼殘酷》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這位前熊貓員工的講述令人影響深刻,在職場中的努力和資歷,並沒有給他換來美好的生活。恰恰相反,在被裁後,所面臨的來自生活、職場的窘境更為嚴峻。

然而,遇到職場年齡歧視的,絕不僅僅是男性,女性往往在職場生存空間更加狹窄,她們所面臨的“危機”往往在30歲就提前到來。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為了改善女性就業環境,保障女性就業。

2019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提出,要禁止招聘環節中的就業性別歧視行為,包括不得在招聘環節中國詢問女性婚育情況,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等等,但也無濟於事。

所以,引發30歲職場危機的,並不是她們的工作精力和資歷問題,而是更讓人難以起齒的隱私,有關婚姻、有關生育,是任何一個女性都無法迴避的生存選擇。

02

“事業線、婚姻線、子女線”,三座大山導致30歲女性事業停滯


在職場辛苦奮鬥的30歲大齡女性,沒結婚的可能會面對催婚的問題,結過婚的也面臨著生孩子要照顧孩子可能會辭職的壓力,最可悲的是等你生完孩子回來,你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新人代替,甚至因為家庭事務再也無心工作,轉型當了全職媽媽。

可見,30歲職業女性的生活中,有三條同樣重要的線:事業、婚姻、子女,任何一條線出了問題,生活都好不到哪兒去,可想要三條線齊頭並進,難度堪比女超人。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1、事業線

職場發展道路是“平臺——上升——平臺”的階梯式上升,一段時間的平臺期積蓄力量,然後把握好一個機會,進入一個快速上升階段,再進入下一個平臺期。

2、婚姻線

“婚姻”這條線,節點有2個,就是離婚的2個高發時段,一個是婚後1-2年,一個是6-8年。

區別在於,前者婚後1-2年就離婚說明兩個根本不合適,婚姻是一個錯誤,只能通過離婚來解決。

然而,後者結婚6-8年離婚,更多是性格部分衝突,家庭矛盾日積月累,如果好好經營,或許是可以避免的,但要權衡好事業與家庭,就像是在走鋼絲似的每一個神經都緊繃著一刻不敢鬆懈。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3、子女線

“子女”這條線,第一個節點很明顯,是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後一歲,這兩年的時間,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媽媽的角色。

這些重要的節點,只要任意兩個交接在一起,一定會讓人忙得焦頭爛額,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不讓它們“碰面”。在這3條線中,大部分人20多歲就開始獨自應對事業線,而事業線正向積極發現離不開神奇的心理“自信暗示”。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通用電氣的前CEO傑克·韋爾奇,就喜歡激勵他的員工去完成員工自己的構想,因為他覺得這份構想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這樣做往往能收穫到比預期更好的工作成效。

韋爾奇說:給別人自信,是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這種“自信暗示”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效應積極心理暗示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

  • 對於新員工,領導者可以對其成長的過程給予關注和肯定。
  • 對於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老員工,要在鼓勵他們挑大樑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期望。
  • 對於個人職業發展,更加明確崗位的晉升路徑,就更加容易獲得超預期成效。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所以,如果我們把握好的職場發展黃金期,30歲之前利用好“羅森塔爾效應”突破入職場停滯期,能更好的讓事業這條線在正規上前行。

03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效應呢,“羅森塔爾效應”背後又隱藏了哪些職場邏輯呢?


“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古希臘有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讓工匠精心雕刻一具美輪美奐的少女石像,這位國王特別喜愛這具石像,放在身邊每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時間長了這具少女石像竟然活了起來當然這是神話故事。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而現實中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美國的一所小學裡進行了一場名為“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

測驗完畢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學校的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但其實,羅森塔爾的給老師的名單是隨便挑出來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些參加測試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每個人的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而沒有在名單裡的學生,則表現得和以前差不多。

“羅森塔爾效應”說明當你以積極的期望去對待一件事物時,這件事物本身也會朝著越來越積極的方向發展,反之,則向消極的方向發展。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在公司,我常常聽到老闆在會議上慷慨激昂地講:“幹多少活拿多少錢,幹不出來業績,你就別來我這要求加薪!”

好笑的是,我又能在辦公室裡聽到同事憤憤不平地講:“拿多少錢幹多少活,就這點工資還想我賣命?做夢!”

所以,“幹多少活拿多少錢”和“拿多少錢幹多少活”,哪個更有道理?用“羅森塔爾效應”來讀懂背後的真理就是:

1、“幹多少活拿多少錢”=Be(是)—Do(做)—Have(有)模型

如果現在的崗位只是新媒體運營專員,先假定自己是一名新媒體運營經理,然後去做新媒體運營經理的事,最後就擁有了新媒體運營經理的才能。

2、“拿多少錢幹多少活”=Have(有)—DO(做)—Be(是)模型

這個的思考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我有做新媒體運營經理的能力,我就會去做新媒體運營經理,然後就會成為一名新媒體運營經理。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這種思考方式是一種先有雞後有蛋的思考順序,用這種方式來做決策會比較穩妥,但有時候會過於求穩,而錯失晉升躍遷的機會。

04

那麼,作為職場女性,到底應該如何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幫我們突破職場窘境呢?


在職場中,說“我可以”,比說“我不行”更難。

譬如,老闆讓做一個PPT,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做過。老闆讓寫一個策劃案,你發現自己連作文都沒有及格過。

怕幹砸了,讓別人看不起。但不敢幹,卻會錯失提升或者鍛鍊自己的機會。

做最難的事,才是人生最好的增值期。萬事開頭難,往往不是始於事情本身難,而是因為自我否定,所以凡事學會“Be(是)—Do(做)—Have(有)”將自己設身處地與結果來考慮問題。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1、用Be—Do—Have模型,做職業規劃

我的朋友李娟,在一家公司做編輯,一天聊天時跟我說打算轉行做新媒體運營,但由於之前沒有做新媒體的經驗,怕沒公司要,很糾結。

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思考邏輯是:我應該先有做新媒體運營的能力,才能勝任新媒體運營的工作。

這個想法雖然沒錯,但如果她以這種邏輯來思考的話,轉行的想法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於是我問了她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是一名新媒體運營,你打算做一個什麼樣的公眾號呢?”

她說:“我之前就想過了,打算做一個母嬰類的公眾號,分享自己的育兒知識”。

我又問:“這個公眾號具體的用戶增長、用戶活躍度運營怎麼做呢?”

聽了我的問題,她抓抓頭說,我還沒想過呢。

我之所以問她那些問題,是想把她的思維,從“我要先有做新媒體運營的能力,才能去做新媒體運營”轉變為“假如我是一名新媒體運營,需要做些什麼工作”。

李娟之前的思維模式是:have—do—be。

用這種方式思考,李娟首先想到的是“有”,比如“我有做新媒體運營的能力嗎?”

如果像這樣,她的答案多半是“沒有”,於是後面的“做”和“是”就不會出現。因此這種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的人,很難真正實現自己的想法。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那麼,我們就可以結合“逆向思維”和“羅森塔爾效應”,用正面積極的心態把自己想象成目標崗位的從業者,然後思考會遇到的工作境遇。這也是面試時,面試官最喜歡問的問題之一“假設你是某某崗位的職員你會怎麼做?”

所以,Be—Do—Have模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做職業規劃,還可以用到提升面試成功率

2、用Be—Do—Have模型,提升面試成功率

我們要想成功通過面試,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樣是先給自己做一個身份設定,在面試時把自己當做這家公司的員工。

通過這個身份設定,在面試時,你的思考問題和陳述問題的角度就會發生改變。

假設前面說到的李娟要去應聘新媒體運營,那麼他應該從以下方面去準備。

第1步,到招聘網站上查看目標企業的新媒體運營的職位描述要求,瞭解這個職位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特別是針對新媒體運營經驗方面。

根據職位要求,製作一份針對這個崗位的“定製簡歷”給自己進行身份設定。

第2步,對照“定製簡歷”上的每一條要求,去找這個行業或者崗位的朋友詳細瞭解相關的知識,並找機會去實踐簡歷上提到的新媒體運營,比如:自己就註冊一個公眾號來嘗試運營。

儘可能的把它變成真實經歷,為了應對面試時的問答環節能體現工作能力。

第3步,當她把這份“定製簡歷”上的內容,完成了70%~80%的時候,這份“定製簡歷”上的經驗,差不多都變成了真實的經歷,這時就可以找機會把它投遞出去。

當獲得面試機會時,因為有了真實的新媒體運營經驗,就有更大的概率通過面試。並且在通過面試後,也有能力去面對實際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所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先了解、學習那類人的能力,行動起來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未來的職場進階之路終將會有收穫。

3、用Be—Do—Have模型,職場逆襲

大部分人會嫌轉行起步工資少,但是我勸不要嫌棄工資少,其實老闆給了你舞臺,往往是自己沒有發揮好。

就拿女性職場逆襲典範董明珠來說,她進格力的第一份工作,是收一筆經銷商拖欠的 42 萬貨款。在她之前,有好幾任業務員都去收過,但都無功而返。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但董明珠卻不認輸,連續 40 天死纏爛打、鬥智鬥勇和圍追堵截後,終於追回了屬於格力的貨物,為此,她流下了眼淚。

1992 年,加入格力第 2 年,董明珠銷售額破 1600 萬,一個人佔整個公司的 1/8。

1995 年,董明珠升為銷售經理。隨後格力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連續 11 年均居全國首位。

2012 年,出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同年格力成中國首家營收破千億家電上市企業。

2017 年 ,董明珠位列 2017 中國最傑出商界女性排行榜第一位。


所以,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並付諸行動,那麼你有多少努力,上天就會給你多少獎賞。

05

保持前瞻性,30歲職場停滯期突圍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雷教授所說:“如果一個人,處處能以最高目標為原則,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如果說人生是:事業、婚姻、子女3駕馬車並駕齊驅,而核心經濟獨立才能活的精彩。

我32歲寶媽,孩子1歲,在公司處處碰壁面對“事業停滯”怎麼破?

因此在權衡事業和家庭的時候,我們利用好“羅森塔爾效應”“Be—Do—Have模型”突破眼前30歲的限制,站在一個未來3年或者5年的的時間維度上思考:

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才能做出正確地決策,把握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