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裡,你的溼邪藏哪兒了

受訪專家:湖北省中醫院腎病一科主任、主任醫師 金勁松

本報記者 張 健

俗話說:“夏季養生,重在祛溼。”溼邪,從其產生機制說,與季節的關係非常密切。古人將夏季分為夏和長夏,長夏多指農曆6月,大致在陽曆7月初到8月初,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溼度最大、疾病最愛扎堆的日子。

湖北省中醫院腎病一科主任、主任醫師金勁松說,溼邪屬陰,阻滯機體陽氣運行。溼邪就像管道中的垃圾一樣,會導致人體氣機不暢。溼邪致病有三個特點:一是症狀都是以重著、黏滯為主;二是病程較長,不容易好,溼邪可以夾混其他病症之中。以感冒來說,風寒居多,但夏季感冒,可能有溼邪夾混入其中,導致感冒不容易好。用點藿香之類的中藥幫助祛溼,感冒就會好得快。三是溼邪趨下,疾病多偏於下肢。《黃帝內經》說:“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伏天裡,你的溼邪藏哪兒了

金勁松表示,溼邪在夏季會特別擅長入侵人體,最突出的兩個表現是:舌苔厚膩,總感覺到舌頭裡有種黏黏糊糊的感覺,有時感覺口乾口苦;身體困重,好像有什麼東西把全身綁住一樣,使不上勁。此外,溼邪困在身體不同部位,還會有一系列不同表現:

溼邪困脾。溼邪過重,脾是最先受到侵害的。脾主運化水溼,主要作用是升清,即將飲食水谷的精微物質上傳到其他臟腑、四肢、皮毛等。脾喜燥而惡溼,當溼邪入侵後會導致原本主生髮的脾氣受損,不能上升,升清運動受損,主要表現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

溼邪困於腸道。溼邪也影響消化系統,因“溼邪”導致脾胃虛弱後,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受到阻滯,胃部不能充分運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使食物滯留,胃部缺少足夠的動力,導致蠕動下排功能減弱,易導致大便黏滯。

溼邪困於肺。肺主宣發與肅降,對體內的津液輸布、運行和排洩有疏通和調節作用。通過肺的宣發,水液向上、向外輸布,佈散全身,外達皮毛,代謝後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洩;通過肺的肅降,水液向下、向內輸送,而成為尿液生成之源,經腎的氣化,將代謝後的水液化為尿排出體外。肺為溼邪所阻,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失調,人常常出現胸悶、呼吸不暢、黏痰增多等症狀。

溼邪在肌表。在夏季,溼邪喜歡潛藏在肌表,人會臉色晦暗、頭臉油膩、皮膚粗糙瘙癢、毛孔粗大,其中長斑長痘最為常見。還會感覺周身困重、肌肉痠痛、四肢乏力。

溼邪在頭部。因溼邪把氣機阻塞了,陽氣不能夠順暢運行到頭部,就會導致頭重如裹,感覺頭部總像裹纏著一個很重的東西一樣,導致昏昏欲睡、頭暈。

溼邪在經絡關節。中醫中的痺症(關節所表現出來的不舒服症狀)有一些是溼邪所致,以重著為主,典型表現是關節活動不利。

溼邪困在膀胱。這種情況,會導致小便赤澀、不暢等。

“千寒易祛,一溼難除。”金勁松認為,溼邪最重要的是預防,當溼邪已經導致疾病,一般的食療、運動無法解決,需要及時就醫。預防溼邪,重在保護脾胃。1.夏季少吃肥甘厚膩、生冷寒涼的食物。多食用有祛溼功效的食物,如茯苓、薏米、冬瓜、絲瓜、黃瓜。茯苓雖是藥材,但可藥食同源,茯苓粥健脾祛溼,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老年人陽氣偏虛,更需要注意健脾,可以在飲食裡面適當增加點生薑。2.衣著要寬鬆透氣,棉麻絲天然織物透氣性較好,不易經常汗溼,可減少外溼入侵機會。3.適當運動,中醫推薦八段錦、太極拳,有利人體氣機通暢,進而幫助祛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