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的香氣,健脾又解鬱

麥芽的香氣,健脾又解鬱

麥芽是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得,是中醫臨床中常用的一味健胃消食藥。同時麥芽也是一味十分常用的藥食兩用品,而這一藥食兩用的特性亦可從其藥源以及獨特的製作工藝中體現。


麥芽的香氣,健脾又解鬱

麥芽之藥名

《詩經·大雅》中載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飴”的詩句,飴就是指飴糖,因其以麥芽為原料製備而來,故有俗稱麥芽糖。可見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人掌握了製備麥芽的技術。麥芽入藥首載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在歷代本草中還有大麥芽、穬麥芽、大麥櫱等別名。

1.大麥芽、麥櫱 “大麥芽”之名見於清代本草典籍《本草備要》,反映了麥芽來源於禾本科植物大麥。在古代文獻中,麥芽還有“麥櫱”的別稱,《說文解字注》:“凡木萌旁出皆曰櫱”。“櫱”通作“櫱”,“櫱”的造字本義為:樹木砍去後從殘存莖根上長出的新芽,後泛指植物近根處長出的分枝。麥芽是大麥浸泡發芽後的乾燥品,其芽之形態就如同麥子長出的分支,《說文解字》曰“櫱,芽米也”,故名“麥櫱”。

2.麥芽 “來”是“麥”的本意,即麥子為從外域引進的作物(麥子是由西域引進到中原地區)。“芽”字下部的“牙”,表示尖利的齒,本義為比喻草木剛萌發的尖齒狀幼體。《說文解字》雲:“芽,萌芽也。”這與麥芽的製作方法有關:將麥粒用水浸泡後,保持適宜溫度、溼度,使其出芽,待幼芽長至一定程度後曬乾或低溫乾燥,故稱之為麥芽。

麥芽的相關名稱直觀地揭示了麥芽的生產原料和製作方法,而這也提示了我國古代農耕民族在很早以前便已掌握了“浸種催芽”的農業技術。

麥芽之食用

麥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不但滿足人們的飢飽,而且以多種應用形式豐富民眾的飲食生活。來源於大麥的麥芽兩棲於藥食兩用,往往寓藥於食,在豐富人們飲食生活的同時,又發揮著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以麥芽作為主要原料的飴糖,不但口感怡人,可以作為零食、食品添加劑、調味品使用,而且具有潤肺健脾、潤腸通便和調和藥性的作用,對於習慣性便秘、慢性乾咳以及脾胃虛弱等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在冬令進補的膏方中,飴糖更是多數膏方不可或缺的調味、收膏的品種。除了飴糖之外,麥芽還以食療、藥膳等形式用於茶飲、菜餚、湯水之中,具有一定的調養作用。如對一些脾胃功能不強、消化力弱、食慾不振的人群,可以選用山楂、麥芽煮水作茶飲,能開胃、增進食慾。

麥芽之藥用

大麥的成熟果實經水浸發芽後化身為麥芽,具有向上生髮之性,並賦予了其特有的性能功用:味甘,性平,歸脾、胃、肝經。麥芽性用平和,消補同體,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疏肝解鬱、回乳消脹的功效。可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積滯、脾胃虛弱 麥芽治療飲食積滯病證時多用炒黃甚至炒焦的炒麥芽或焦麥芽,尤其適用於食用過量的米麵、薯蕷後出現的的脘腹脹滿。同時麥芽味甘氣香,具有健脾開胃之效,也可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不思飲食、腹脹不舒等病證。

2.肝氣不舒、肝胃不和 麥芽的生髮之性與肝之升發相應,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用於肝氣鬱滯、肝氣犯胃而出現兩脅脹痛,食慾下降、噯腐吞酸等症狀。

3.產後回乳、乳汁鬱結 麥芽具有回乳消脹的功效,常用於產後乳汁不暢以及哺乳期婦女的斷奶。可每天用生、炒麥芽30~60克,煎湯分2~3次飲用,有確切的效果。該作用同樣可用於小兒乳積不消。但是麥芽的回乳作用對於正處於哺乳期的婦女不適合,應當慎重。大麥從西域來到中原,浸種催芽的農業技術使它在中原大地上更好地生根發芽,成為重要的糧食農作物;大麥經水浸後又化生為中藥麥芽,成為調理脾胃、防病治病的常用藥物。

專家簡介

麥芽的香氣,健脾又解鬱

楊柏燦,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副主委,上海市藥學會常務理事,老年藥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針灸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巡講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