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朱庄仁義橋碑

重修朱庄仁義橋碑


​ (杨大云/文)仁義橋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乡朱庄村南犨河中游,约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犨河发源于磙子营乡,在张官营乡梁官营村注入滍水。

2018年我回老家为祖先上坟,十月初九那天我听书岭哥说,四世祖吉生公曾为村里建桥捐过十两银子,名字刻在重修仁義橋石碑的前面,并说石碑在富庄,盖在井上。

当天傍晚,我们就去找石碑,到井边看不到石碑,碰到杨青申的妻子,她说石碑在去年被拉孙庄去了。十月初十,我和杨书义哥驱车前往孙庄去拜谒石碑,到了孙庄大柏树旁,我直接去寻找石碑,也许是祖先指引,我一眼就认出了石碑,并很快找到祖先吉生公的名字。很多字有些模糊,我拿出手机拍了照片,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我们没有过久逗留,就离开了。后来我把照片发到群里,三哥和侄子杨数还把祖先的名讳用红色标志出来。


重修朱庄仁義橋碑

残破石碑的照片


我们经过多次辨认、猜测,终于把碑文补充完整,并且完成碑文译文。石碑被毁50年后碑文终于又重见天日。碑文共记载有32个名字,其中捐款人数26人,共筹集银两141.5两。重修了仁義橋,桥可以同时通过两辆三匹马拉的车,并且在村中西沟上又建了南北两座小桥。

石碑的最上方是四个字:宝邑首事。这四个字为碑额,是由儒童菉塘張囗篆写。张先生名字的第三个字被凿掉,是全碑中唯一不知道的字。儒童是明清时期凡是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或儒童。撰文是富庄的杨于珠先生。石碑書丹是寳邑广膳生员晴塘张培之。生员,指明清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过院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书丹是刻碑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头上。張秉囗、杨于珠、张培之这三位先生应该都是咱本地的德高望重之人,只是不知道菉塘晴塘是附近哪个村的雅称。例授奉政大夫吏部侯選同知楊亮宗捐银拾伍両。


重修朱庄仁義橋碑

由杨全振老师提供的石碑拓本


杨宗亮是碑文中地方官员,可能是鲁山的县官。同知为明清时期的官名,正五品。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例授是指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奉政大夫是文散官名,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改授奉政大夫。

吏部 候选表示其具体任命还需听吏部具体安排,还没有正式上任,处于暂待状态。張秉囗、杨于珠、张培之、楊亮宗这四位可能是重修仁義桥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耆英捐银,指村中年高硕德者所捐银两。我的天祖吉生公和富庄村的楊朝用、楊朝忠两位老先生皆在此列。监生捐银,监生所捐银两。监生指可以到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资格。清代的监生分为:恩监、优监、荫监、捐监。国子监为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薛通泰、.楊于铎、楊于詩、师文渊等为当地监生。捐银人员26人,共捐得141.5两银子。其中捐银十两以上的有杨宗亮、张宽、楊吉昇、薛通泰、楊于詩、师文渊等六人。石工,指建桥的工匠师傅,石工有三人分别为:闫重财、贺宣、勾逢瑞。

朱庄仁義橋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桥两側的四个龙头被砸掉,重修仁義橋石碑被拉倒,被砸为两块,有的人名被凿掉。不知道遗落在何处,约在九十年代石碑被挪到富庄村盖井之用。在2016年纪念屈原时,杨道森先生把石碑运到孙庄祠堂保护起来。当时因一个鲁山县城文人要翻看碑文,石碑又被碎为三块。石碑经过修复,现位于孙庄村杨氏祠堂左侧,大柏树北边。

仁義橋在1992年被拆,存在113年。同年秋在原仁義橋西二、三十米处用混凝土建了新桥,据说新桥为朱庄村杨天铎之兄出资兴建。多条路多座桥更好,拆桥毁路并非明智之举。石桥本可以五百年不倒,甚至千年可用。而今天看到的真是断桥,实在令人扼腕,当年建桥那么不易,拆毁也只是一天半天的功夫。

朱庄村仁義橋是乡亲们南北通行的必经之路。人们或去肖营、康庄、黄庵赶集,或去南乡走亲访友,或去河南岸耕种土地,尤其是对去肖营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尤为重要。到了夏天,桥与河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常常有孩子们从桥边或者站在龙头上一跃而下去游泳、去戏水。桥东、桥西是一些散落的大石板,是人们洗衣的好地方。拔了一篮子草也可以放在河里淘,甚至提一篮子红薯到河里洗。到了冬天做粉条的时候,用河水解冻,到岸上晾晒。前人修路,后人享福。


后附:《重修仁義橋碑记》

寳邑首事

徙来津梁之设所以利行者也,鲁邑东南朱富二村有仁義橋者,跨犨水之中流,當過客之要道,橋颓路圮,虹空卧於波間。雨集水溢,途尽没于涛内,行人病涉苦之久也。环村诸君子,目撃心傷,不忍坐视,合众倡谋,和者云集,忍受募化之劳,求免褰裳之虑,於是運土補路,易反为坦,瓷石架梁即为通途。過客前驱,無不利有攸往,两骖並御,弗虑载胥之溺。義举告竣,善心未已,又於村之左右,凹下沮洳之區,刱(创)建小石桥两座,以利乡民往来。吾等窃思周制不興,津梁久废,而修补之功皆出于一郷之善士。余嘉其事之有成,而喜为後世勸也,於是立石焉。

寳邑广膳生员晴塘张培之書丹

儒童犨濱楊于珠撰文

儒童菉塘張秉0篆额

例授奉政大夫吏部侯選同知楊亮宗捐银拾伍両

耆英捐银

楊朝用:三两伍, 张宽:十三両,楊吉昇:十两 ,楊朝忠:二両,

楊瑞清:七両五;

监生捐银

薛通泰:十九両,楊于詩:十三両,师文渊:十三両,陈希道:六両伍,张以度:四両;

监生捐银

王普平:五両,齊法程:二両,王请安:一両五,傅七教:一両,

张會元:一両五,

监生捐银

楊清瑞:六両五,高硕志:一両,楊成身:二両,楊于铎:三両

楊于辰:三両,

监生捐银

张以浩:二两,李玉林:一両,穆锦堂:一両,李锡田:三両五,李梦奎:一両,

石工:闫重财 贺宣 勾逢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