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清朝末年,不足三萬人口的邯鄲城,除叢臺公園之外,還有兩座小的園林,一座在城外,名曰“半園”;一座在城內,名曰“苗圃”。兩座園名皆是園主人所起,含意很深。下面就分別將這兩座園林介紹一下先說“半園”。據《邯鄲縣誌》所載:“出東門外半里許,曰邯山,山之東有廢地五、六畝,相傳以為張氏亭園”。就是說“半園”在東門外半里許的邯山之東。邯山,就是邯鄲本地人所說的“土山”。該園的具體地址就是現在的土山街以東,朝陽路以南,中華路以西,土山前街以北。清光緒時的進士王琴堂,撰書《王氏半園記》碑上曰:“此處不知幾易主矣,表弟文山購得之,剷除荒穢闢為園,中鑿長方池,植蓮養魚。池西岸建半間小棚,曰‘可魚軒’。其東隅建小亭,曰‘向梧亭’,亭前植雙梧桐。園東南隅有堆土舊窯,勢高聳,因以為山,曰‘小邯山’,以西與‘邯山’對峙也。”可見此園從明代張氏以後,不知幾易其主,到清末由王琴堂表弟文山而購買,購買後又重新進行修建。重建的園林,挖池堆山,山名曰“小邯山”,與西邊的“邯山”(邯鄲人稱土山)對峙。這就說明該園林確實在土山以東。該園的主人王文山,設計此園時,是獨具匠心。首先挖一長方形的池塘,塘西岸邊建一小棚曰“可魚軒”,是用來在此“悠閒垂釣”。他在“可魚軒”之西,建一農舍小院,院內建一茅屋,屋後黃泥築牆,牆頭皆用茅草復沿。屋前左右各植紅杏一株。小院乃籬笆牆而圍,柴門正衝院內茅屋。小院之南有一畦田蔬,田邊用竹籬與外相隔。田內有三株桃樹,一株桃樹之下,有一轤轆土井。小院北側桑榆列行。樹東塘北西瓜蔓鋪地,如同綠色地毯。再看池塘,四周垂柳繞堤,塘中一南北長堤,將塘隔一為二,堤上建一小橋,橋東植荷;橋西魚兒漫遊。塘東“向梧亭”南邊,拾階而上,“小邯山”頂建一亭,名曰“夕望亭”。站在山頂亭前,半園全景盡收眼底。西望邯山(土山),靜謐的山寺在夕陽之下彷彿一幅圖畫。每當季節來臨,布穀鳥聲聲不斷,頗有濃厚的農家野趣之味道。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該院建好後,園主人王文山暢遊驗園,滿意之際,感慨萬千,曰“吾邯向無園林之勝。吾闢此園,雖藉以為後半世節勞遊息之所,而吾鄉之父老子弟皆可隨意遊覽、納涼、休憩、莫或禁也。則是園半為吾有,半為眾共,子與氏獨樂眾樂之義,是即名‘半園’可矣”。由此可見,文山私人出資建園,一半是為己安度晚年,一半為鄉之父老,不受拘禁,真乃邯人之美德也!自此,該園除文山閒庭信步、節勞遊息、釣魚養性之外,一年四季鄉人不斷,春來,風箏遊空;夏到,農夫消暑;秋臨,鞦韆翻飛;冬至,玩童戲雪。平時,或亭下飲酒下棋;或池邊釣魚養性;或樹下乘涼飲茶;或田間摘瓜品果,真乃為鄉人建了一座“世外桃源”之處。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若是遇上西邊土山大廟會時,園內更是一番景象。土山上有一庵院,院的山門上方有一“邯山”二字的牌匾,人們都認為這山、這寺是邯鄲的根,山上廟裡的菩薩最靈,故香火不斷。每年的陰曆二月和九月是這裡最大的廟會,山前的大廣場上,賣牲口、農具、豬羊、家禽、糧食、籽種、山貨、藥材、日用、小吃等等,人山人海,再加上廣場南邊大戲樓演敬神戲,保平安,整個土山廣場已經超了負荷,無奈,人們便流向了東邊的“半園”內。園內到處都成了人,鄉下農村來的人沒見過大市面,進到園內,好像紅樓夢裡劉姥姥進到榮國府一樣好奇,真是開了眼界,回家後,便向沒來的人大談“西洋景”,使人家眼饞的了不得!這時的園主人文山,對此情此景,不但沒有嫉妒之意,反而更加得意,這就充分體現了邯鄲人的高尚品德!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上面說了“半園”,下面再介紹一下另一座園林,“苗圃”。“苗圃”位於城內文廟街西口(現清真寺)路北。在《邯鄲縣誌》王琴堂的《苗圃記》中說:“表弟文山以孔廟(現清真寺東邊)西儒學廢署,乃創議開闢公園,籍以為遊人憩息之所,遂首先捐資興工。”就在文山創議捐資之後,各部門、紳士、民眾、縣署等皆都捐資,故時間不長,一座園林便竣工了。《邯鄲縣誌》介紹說:“園中建一亭,曰圃香,其貌奕奕然;亭之後築一假山,曰希聖,其勢巍巍然;亭之前鑿地為池,橋跨其上,植荷於中,其香馥馥然;山之西腹,建曲房三楹,可以棲遲,曰蝸廬,其形隱隱然;迤池之西南,數武建一軒,曰迎月,其象秩秩然”。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從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此苗圃雖然佔地不多,但園林設計,佈局合理。園內亭臺樓閣、假山水池、遊廊小橋,結構精巧,錯落有致。以圃香亭為中心,亭北有一座假山,此山奇形怪石,曲壑老皺;山北是一開闊的“苗圃”,圃中青竹、楊柳、梧桐、榆槐新苗茁壯翠綠,亭東近臨孔廟,有一月洞門相通;亭西有一回廊,曲徑通往隱蔽之處的蝸廬,此廬三楹,古色古香,內設琴棋書畫供人小憩;亭之西南,有一古軒,名“迎月軒”,此處可欣賞“月到中天”之夜景,有一種“舉杯邀明月”的詩意之情趣。回首繞過圃香亭,進入亭內,亭前一池碧水,蓮荷浮萍,馥香撲鼻,臨池觀魚賞荷美不勝收。整個園林錯落幽深,特別是“圃香亭”建築不凡,紅柱綠瓦,六角螺髻形極為罕見。總之,此園小巧玲瓏,頗具江南園林之風格。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此園,東臨孔廟、明倫堂,縣衙公署;東南乃光緒、慈禧之行宮;西與邯山書院為臨;北有秦始皇誕辰處,真乃邯鄲城內的黃金之地也。故平時遊人不斷,除官、農、市、商不斷來此遊閒之外,更多的是邯山書院的學子們。這些學子們乃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抱負遠大。他們到此,或吟詩、作畫;或寫賦、填詞;或彈琴、弈棋,激情滿懷,都想“入癢、中舉、進士”,晉而“獨佔鰲頭”。充分體現了王文山當初創園時,命名“苗圃”之含意。王琴堂在他的《苗圃記》裡寫道“行見苗而秀,秀而實,實而材,為實業之先導。數十年後,蔥蔥郁郁,四野森林,追溯始基,則吾苗圃之記或不讓為多事也”。

你知道嗎?被淹沒的兩座邯鄲市古園林(王景春)

上面所述兩處園林,各不相同。城外一園名曰“半園”。該園體現了邯鄲地方的農家特色,更含此園半為園主後半世“節勞遊息”之用;半為家鄉父老民眾之用。而城內一園名曰“苗圃”,地處孔廟、書院、縣衙、光緒行宮、秦始皇誕辰之地,含有深刻的文化氣息,勉勵學子們似青苗茁壯成長,將來成為國家之棟樑。很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火的摧殘,這兩座園林已成為歷史,早已消失淨盡,無一痕跡。

(供稿:邯山中原融媒)

本文轉載自"
https://www.toutiao.com/item/6818465379354935816/",文中觀點並不代表本號觀點。本號尊重原創版權,如有冒犯,請私信立即刪除。同時歡迎各類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