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後感?

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

對於廣大小學生而言,讀後感其實並不難寫,最主要的是能把它作為是一種平時積累素材的習慣。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而讀後感恰似從這輸入到輸出之間的一根橋樑或管道,沒有這根橋樑或管道,讀再多的書也不能轉化為寫作的力量。

怎樣寫好一篇讀後感呢?以下三個方面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小學生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後感?

一、先交代主要內容

讀後感,顧名思義,首先是“讀”。所以,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文章?它主要內容講的是什麼?這個首先必須要交代明白。

當然了,交代讀後感的內容,可根據具體情況去寫。比如是一篇文章的,篇幅較短,所以你可以將故事內容介紹得詳細點;如果是一部很厚的書,那麼就必須抓住其中的核心內容簡略介紹。

無論是全面介紹也好,部分交代也好,都要記住:讀後感的內容是概括介紹,千萬別抄寫原文或把全書內容全部複述。

二、要談透具體的感受

讀後感,重要的是“感”。所以,要把感受寫深、寫透,這樣才更有意義。優秀的讀後感,是“讀”與“感”緊密結合。在寫法上,可以先敘述讀的內容,後集中談感想,談感想時也與讀的內容相呼應;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收穫。

怎麼樣才能談透感受呢?

1.可以將書中的主人公和自己作對比,寫出自己讀後的啟迪;

2.可以聯想身邊熟悉的人和事,談自己對書中故事、人物的評價……

3.可以集中精力找出最想表達的一個“感點”,書中哪一點最令你感動?哪一個地方撥動了你的心絃?哪一處最能引起你的共鳴?那個點就是這篇讀後感“感點”。

小學生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後感?

三、聯繫實際,深入挖掘。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等等。

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只有圍繞自己受到啟發教育最深的一點並結合生活實際,抒發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來。

例文

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

——讀《莫泊桑拜師》有感

一個靜謐的夜晚,我被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故事吸引住了。

小時候的莫泊桑總是寫不好作文,他的老師福樓拜就讓莫泊桑觀察門口的馬車。當莫泊桑一無所獲時,福樓拜指點了迷津,於是莫泊桑更加仔細觀察用心揣摩,並積累了許多素材,終於寫出了不少享譽世界的名著。

我讀完了這篇文章之後,心潮起伏。我想呀,想呀:平常的我總是埋怨沒有題材寫,可莫泊桑居然從一輛馬車中發現了那麼多。他看出富麗堂皇的馬車與裝飾簡陋的馬車的區別;他發現了烈日炎炎下和狂風暴雨中馬車的不同;他觀察到趕車主人的表情變化,可謂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可我呢,世界天天在變化,社會天天在發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層出不窮,我居然什麼也沒發現。

我想呀,想呀:平時的我總是寫一些老掉牙的東西,而莫泊桑卻能在一株綠樹上有很多新發現,真佩服他那驚人的觀察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我只能大概地描述;天下沒有兩株一樣的稻草,可我卻只能粗略地觀察。記得國慶時,我在市政府廣場上溜旱冰,我只顧痛快地玩,並沒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更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等到寫作文時,卻又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好詞來。這時,媽媽告訴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非典"時期與平常廣場上的人的活動有什麼不同。我茅塞頓開,明白了只有善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我繼續想呀,想呀:難道莫泊桑有特異功能嗎?不!蘋果從樹上落下司空見慣,但為什麼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記得老師說過:"土地需要辛勤耕耘,知識需要反覆探索。"觀察好比是人的"第三隻眼睛",以後我也要裝上它,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成為文學大海中的"孫悟空"。


小學生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後感?

點評

這是一篇標準的讀後感作文,首先在標題上分為主標題和副標題,主標題就是對全文所表達的主題的概括。文章開頭部分先是簡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通過三個“想呀,想呀”邊讀邊感,非常巧妙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啟發寫出來了。在寫第二個“想呀,想呀”的同時,還能夠巧妙地聯繫實際,結合自己平時不注意觀察所以寫不出作文的情況,表達自己所受到的啟發教育。這樣的讀後感,才是真正有效的、有價值的讀後感。

作者:危笑天

80後青年作家,三知作文創始人,獲多家報刊“優秀指導教師”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