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會提問》

本書的作者是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它系統的介紹了該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維,來獲得真知。文中有很多處都提到了“慢思維”。所以,要想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建議先看看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

一、正確提問的好處和方法

1.專家說得再動聽,也無法替我們救急。我們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腦。

批判性思維教會你很多技能和態度,使你理性地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答案,並令你為它感到自豪。批判性思維鼓勵你傾聽他人,向別人學習,同時又會掂量別人所說的話,看看它們的分量如何。

2.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

它的含義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1)要能意識到它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

(2)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並回答這些問題;

(3)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渴望。

3.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因為類似於海綿被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稱為“海綿式思維”。

“淘金式思維”:淘金的過程為積極主動的讀者和聽眾提供了一種可以效法的模式,使他們想要判斷自己的所見所聞有多大價值時可以借鑑。要想在對話的過程中披沙揀金,就需要不斷地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

淘金式思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參與,即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演說者和聽眾之間展開的對話。作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願意贊同別人的觀點,但你首先得為自己的問題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4.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當前的信念。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的斷言和信念,尤其是對自己的斷言和信念加以評估。

5.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批判性思考者擁有的主要價值觀:自主決斷, 好奇心,謙恭有禮,發自內心地尊重嚴密的論證。

6.讓對話進行下去

最重要的是,當你使用批判性思維的各種技能時,一定要讓別人明白你是抱著學習的態度。

使用這些策略,可以讓談話一直繼續下去。

(1)不妨問一下“你是不是說……?”確保你完全明白對方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2)問一下對方,有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讓他改變想法。

(3)提議大家休息一會兒,這樣雙方都可藉此找出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

(4)問一下對方,為什麼他認為你所依賴的證據這麼薄弱?

(5)儘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把對方最好的理由拿過來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結論呢?

(6)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者雙方都認可的其他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雙方談話中產生分歧的起始點。

(7)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得體貼他人和不溫不火,一旦討論的語氣升溫,你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虛心學習,不是舌戰群英。

(8)表情和動作都要表現出謙恭的樣子,不要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勢。

營造交流的友好氛圍

二、干擾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1.正確提問帶給人的不快

為了維繫社會關係,我們也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談話對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維的時候注重策略。

2.思考過快

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放慢”。

3.刻板印象

當我們形成刻板印象時,我們就會斷言,因為某個人屬於特定集體中的一員,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確的特徵。

4.這些思維習慣會背叛我們

(1)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halo effect),是指我們通常會先認識到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方面的特徵,然後就把這些特徵和這個人的其他一切都聯繫起來。

(2)信念固著

我們總是帶著各種觀點“上路”。

(3)可得性啟發

與“系統1思維”聯繫在一起的懶惰,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習慣於依賴自己已有的信息,而不是依賴做出更好的決定所必需的那些信息。

(4)答非所問

經常有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們,往往怎麼容易就怎麼回答,也不管回答得對不對。也許我們根本就是答非所問。我們於無意中用自己的問題替代了別人的問題。

5.自我中心

是指與其他人的經歷和觀點相對照,我們賦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對我們來說,自己胃裡一時半會兒的空空如也,常常要比這個星球上每天有超過35 000人因飢餓而死這個事實顯得更加萬分火急。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世界圍著它們轉,或者說至少應該圍著它們轉才好。

6.一廂情願——批判性思維最大的障礙

如果一個人寧願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實,而不願相信那些業已證明為真的概念或事實時,他就在鍾愛“似是而非”了。

有種一廂情願的思維方式叫作奇蹟式思維。有些事情,在科學還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時,人們就會依賴奇蹟來解釋它們的來龍去脈,或是設法用奇蹟來控制科學無法掌控的事物。

三、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評價一個人的論證之前,我們先得找到他的論證。

1.論題的種類

(1)描述性論題是指針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

(2)規定性論題是指針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2.尋找論題

一旦你找到整篇文章或整場講座都在論述的問題,以及該問題和該文章(或該講座)間的聯繫,你就已經找到了論題。

在論題沒有直截了當地陳述出來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準結論。

所謂結論,即是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3.尋找作者或演說者的結論

作者或演說者對所提問題進行的任何解答也都是結論。

有時候,和我們交流的人並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出他們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得依靠推理來得出結論。

4.發現之旅的幾點線索:怎樣才能找到結論

(1)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因為結論總是對論題的一個回應,如果知道論題是什麼,就有助於我們找到結論。

(2)線索二:尋找指示詞。結論前面常有指示詞(indicator word)引導,告訴我們接下來出現的就是結論。

列舉一些該類指示詞:因此(consequently);表明(suggests that);由此可知(therefore);由此得出(thus);因此可以斷定(it follows that);我要說的重點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顯示出(shows that);證明(proves that);告訴我們(indicates that);問題的實質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3)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結論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現。首先要注意的兩個地方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4)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以下這些都不可能作為結論出現:例證;數據;定義;背景材料;證據。

(5)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5.批判性思維與你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寫作之前先將論題的範圍儘量縮小。

一步步引導讀者得出你的結論。

四、理由是什麼

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信念、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

只有在你找到支撐結論的各種理由以後,你才能評判這個結論的價值。

論證本身有幾個特點值得我們加以注意:

論證必有其目的。

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

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要組成部分,一個結論及其支撐理由。

1.開始質疑的過程

一個陳述(或一系列陳述)要想成為理由,就必須被立論者用作結論的支撐或依據。

2.找到理由有提示詞來幫忙

以下是表示理由的一些提示詞:由於(as a result of);因為這個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因為這個事實(because of the fact that);鑑於(in view of);由以下材料支撐(is supported by);因為證據顯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研究顯示(studies show);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3.理由的類型

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信念支持的信念。

4.讓理由和結論一目瞭然

5.使用這個關鍵問題

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論證。

先有理由,後有結論

6.批判性思維與你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得出結論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各種理由。

找到涵蓋該論題的主要刊物。

幫助讀者確定你的理由。

五、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1.詞語的多義性和易混淆性

2.找準關鍵詞和短語

應該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這些詞或短語。對於那些並未被包括在基本論證結構內的關鍵詞或短語,你就可以把它們“從淘金盤裡扔出去”。

3.檢查有沒有歧義

4.判定歧義

5.語境與歧義

聚焦歧義現象的關鍵問題為你奠定了不偏不倚的基礎,讓你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同意某些論證。如果你與想要說服你的人對論證過程中所用關鍵術語的意思在理解上有分歧,那麼你首先要解決這些分歧,然後才能接受他提供的論證。

6.歧義、定義和字典

7.歧義與附加感情色彩的語言

8.誰想說服你,誰就要負責解釋清楚

你沒有義務去評價那些表述不清的想法或選擇。

9.歧義與你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價值觀假設與描述性假設

1.到哪兒去找假設

具體說來,有兩個地方可以用來尋找假設。尋找理由需要它們才能證明結論的假設(連接假設);尋找理由需要它們才能成立的假設。

先檢查理由,然後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2.價值觀衝突和價值觀假設

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論證過程中,各種理由才能從邏輯上支持結論。

我們這裡所謂的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的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3.從價值觀到價值觀假設

4.典型的價值觀衝突

5.將立論者的背景作為尋找價值觀假設的一個線索

6.將可能發生的後果作為尋找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線索

7.找到價值觀假設的其他提示

另一個找出價值衝突的有用技巧就是反串。

最後,你應該經常看看,不同的意見是不是來源於以下這個價值觀衝突,它牽涉到個人有權以特定的方式行事和這種行事方式給集體幸福帶來的影響。

8.瞭解其他人價值傾向的價值所在

9.價值觀與相對性

10.找出並評價描述性假設

所謂描述性假設,是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信念;而規定性假設或者說價值觀假設,你應該還記得,是指對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信念

11.常見的描述性假設

12.定位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

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

尋找支撐理由的那些沒有明說的想法。

使自己站在作者或演說者的立場上。

使自己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

避免將不完全成立的理由當成假設

13.避免分析無意義的假設

這裡所謂的“無意義”,是指那些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設。

14.假設與你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發現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1)不斷思考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鴻溝。(2)尋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3)把自己放到對立的反對立場。(4)對論題進一步學習瞭解。

七、論證中有沒有謬誤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是判斷結論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斷它的價值是大還是小。

1.用質疑的方法找出論證中的謬誤

2.讓我們從評價各種假設出發

3.發現其他常見的論證謬誤

4.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擾項

我們很多人都擅長犯“轉移話題謬誤”。

5.愚弄人的循環論證

結論由同一個結論來證明(只是表述不同)。這樣一個論證其實是在迴避問題,而不是在回答問題,這就是“循環論證謬誤”。

6.推理錯誤小結

7.擴展關於謬誤的知識

8.謬誤與你的書面和口頭交流能力

八、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言和專家意見

1.我們需要證據

對於事實斷言,你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相信它?”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是:“這個斷言需不需要證據來支撐?”如果需要證據而又沒有看到證據,那麼這個斷言就是“孤立斷言”,意指一個沒有用任何方式支持的斷言。你應該嚴肅地質疑孤立斷言的可靠性!如果有證據,那你的下一個問題就是:“證據的效力怎麼樣?”

找出事實斷言我們遇到的事實斷言是:a描述性的結論;b用來證實描述性或規定性結論的理由;c描述性的假設。

2.證據的來源

有以下三種情況時,我們最傾向於同意它是事實斷言:(1)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置疑的常識,比如“舉重可以鍛煉出身體中的肌肉”這個斷言;(2)當這個斷言是從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得出的結論;(3)當這個斷言有堅實的證據合理加以支撐。

3.將直覺作為證據

當我們用直覺來支持一個斷言,我們依賴的是“常識判斷力”,或者我們的“預感”,或是依賴“第六感”。

直覺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私密性;別人根本無法判斷它可不可靠。因此,如果與憑直覺得來的信念產生分歧(事實上,這種情況常常出現),我們就會缺乏堅實的基礎來判斷該相信哪些。同樣,很多直覺依賴於無意識地處理,極大地忽略相關證據,並反映出強烈的偏見。因此,我們必須要非常警惕那些單憑直覺支撐的斷言。

但有時直覺其實也依賴一些其他類型的證據,比如大量的相關個人經歷和閱讀經驗,它們會被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腦海的某個角落提取出來。

作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我們就是想查明那些依賴直覺的斷言有沒有其他類型的證據來支撐。

4.個人經歷作為證據

個人經歷常會導致我們犯下“以偏概全謬誤”。

5.將典型案例作為證據

具體生動的案例訴諸我們的情感,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於它們作為證據的價值,不再搜尋其他更相關的研究證據。

將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用作證明時須小心而謹慎!

6.將當事人證言作為證據

引用具體人士的這些說法都被稱為當事人證言。

多數情況下,我們對這類當事人證言無須過多關注,直到我們找出它們背後更多相關的專門知識、興趣、價值觀和偏見再說。

7.將專家意見作為證據

當你發現將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言和專家意見用作證據所存在的問題時,你就有了正當理由,可以猶豫要不要接受基於這樣的證據所得出的結論。知道它們存在的問題讓你有了防護盾,用來抵禦一些偽造的論證。但你還是真心想去公平對待人們所拿出來的、希望你考慮的那些論點。所以,對給你一些經不起推敲的證據的人,問問他們能不能多提供一些紮實的證據,這樣做就變得很有意義,要給所有論證充分展示的機會。

8.你的學術寫作與證據

在學術寫作中,能公開證實、依據科學方法進行並在出版之前接受同行評價的研究被賦予了較高的價值和意義。

九、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1.個人觀察作為證據

因為很多原因,個人觀察常常被證明是不可信賴的證據。

2.研究報告作為證據

首先,它追求的信息是以公開證實過的數據的形式出現的——也就是說,它的數據是在一定條件下獲取的,其他有資格的人根據同樣的條件,可以展開類似的觀察並獲得同樣的結果。

其次,科學方法的第二個主要特徵就是它的可控性——就是說,可以使用特別的程序來減少觀察和研究成果詮釋中出現的錯誤。

最後,語言的精確性是科學方法的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許多概念常容易混淆、模糊並顯得模稜兩可。科學方法則力圖在語言運用上做到精確和前後一致。

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

當立論者依靠科學研究作為證據來源時,你應該記住以下8點

(1)研究的質量有高有低,差別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會互相矛盾。

(3)研究發現並不能證明結論。

(4)如同我們大家一樣,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期待、態度、價值觀和需求,使他們所問的問題、做研究的方法、解釋研究發現的方式都烙上偏見的印記。

(5)演說者和寫作者常常歪曲或者簡化研究結論。

(6)研究的“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尤其是關於人類行為的那些斷言。

(7)研究的人工程度怎麼樣,也會引起研究的變化。

(8)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

當我們客觀地評價研究結論的時候,請小心不要犯這樣的論證錯誤:那就是在有些結論中強求確定性,而其實這結論中雖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卻並不足以否定這一結論。我們把這一論證錯誤稱為“強求確定性謬誤”。

3.從研究的樣本來概括

有幾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必須要牢記在心:

(1)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大到足以產生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

(2)對研究者將要從中得出結論的所有事件的類型,樣本必須覆蓋足夠的範圍,或者說包括樣本應足夠的多樣性。

(3)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4.從研究的測量方法來概括

請經常對一個科學研究提出這個問題:測量方法的滿意度怎麼樣?同時還要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概念,如果有的話,它們有沒有可能提供不同的結果?”

5.片面的調查和問卷

調查和問卷數據必須經常接受審查,看看它們有沒有可能存在偏見。特別要小心查看問題的遣詞用字!

在評價調查結果時一定要警惕語境因素的影響。

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

6.將類比作為證據

如果一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悉的相似點作為基礎,推導出關於其中一件事物的一個未知特徵的結論,這樣的論證就叫作類比論證。

識別和理解類比:如果我們有興趣要解釋的事物與被拿來和它作比較的事物在很多重要方面都相似,那麼它在其他重要方面也會與那個事物相似。

評價類比:要評價一個類比的質量,你需要關注以下兩個因素。(1)兩個作比較的事物之間相同和不同的方式。(2)相同點和不同點之間的相關性。另一個可能幫助你評價類比論證的策略就是找出可替代的類比來理解作者或演說者想要理解的同一個現象。這樣的類比要麼支持要麼反駁從原類比當中推斷出的結論。如果它們推翻了結論,那麼它們就反映了剛開始用類比進行論證時所存在的問題。

要找到你自己的類比,有一種建設性的方法如下所述:(1)找到你正在研究的情況的一些主要特徵。(2)儘量找出你所熟悉的與上述情況有共同特徵的其他情況,開動腦筋。儘量想象出多種不同的情況。(3)儘量判斷熟悉的情況是否能為你提供關於不熟悉的情況的一些洞見。

7.專家觀點什麼時候最可信

我們給出以下這些建議。

已避免用“系統1思維”來判斷專家的意見,並且依靠了“系統2思維”。

讓思維領先,情感隨後。

它通過了你學會的這一系列判斷性問題的盤問。

它包含了合格的表述。

它並非適用於一切情況,要認識到它在適用範圍方面存在的侷限,比如說,這個結論適用的人有什麼本質特點。它不會過度概括。

它是在一個研究大背景裡提出來的,證據並非從天而降,它的發現並不適用於每個人。

它經受住了其他對相關領域頗有研究的專家的判斷性審查。

找到對研究斷言的深入分析的那些討論資源,例如雜誌、書籍、期刊和網站、博客等,它們都鼓勵連篇累牘的批判性的討論。

十、有沒有替代原因

1.什麼時候應該去尋找替代原因

當你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說者在使用證據支持他對某件事起因的一個斷言,這時你就需要去尋找一些替代原因。

2.替代原因的說服力

找出替代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自己遇到的有因果關係的結論進行回應,遇到這類結論的情形主要有三種:①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②以往或現在的世界大事;③科學研究的結果。

3.找到替代原因

當你發現替代原因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就要問一下自己這些問題:·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還有什麼別的東西可能會引發這個行動或者導致這些發現?·如果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那麼我可能會把哪些東西當成重要的原因?·如果這個解讀是不正確的,還有什麼別的解讀可以說得通?

4.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如果人們不能考慮到各種原因的複雜性,他們就犯了“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

通過因果關係得出的結論就應該包括足夠多的因果因素,以說服你相信它們並不是過於簡化,或者作者應該向你說明,他在結論中所強調的因果因素僅僅是一堆可能的促成原因當中的一個,即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5.多種視角可作為尋找替代原因的指導

你在作業中遇到各種不同的視角時,一定要努力讓自己儘快熟悉各種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時,在你努力找到各種原因時,要警惕專家和你都具有的一個傾向,那就是沉浸在“確認偏見”當中,只努力尋找並依賴和我們已經相信的一切相一致的那些證據。

6.組間差異的替代原因

專家們一致認同的最好的組間設計,也就是隨機化實驗設計,以便將替代原因減少到最低限度。這種設計常被稱作黃金標準,常常拿一個研究小組對一個實驗干預的反應,比如說藥物治療,與一個相同的研究組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如何表現來進行比較。

7.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我們會得出如下結論,因為特徵甲(如消耗的能量棒的數量)與特徵乙(如在一場體育運動當中的表現)之間有關係,我們就說甲引起了乙。

應該仔細考慮下面四個針對這項研究發現的可能的解釋。

解釋一:甲是乙的一個原因。

解釋二:乙是甲的一個原因。

解釋三:甲和乙有關係是因為第三種因素,丙。

解釋四:甲和乙相互影響

8.混淆“在這之後”與“因為這個”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錯誤地得出結論說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為它發生在前,我們就犯了“事後歸因謬誤”。

一件事緊接在另一件事後面發生的這一發現本身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當你看到這種論證方式的時候,要問自己一聲:“有沒有替代原因能解釋這個事件?”和“除了一件事緊隨在另一件事之後發生的這個事實以外,還有沒有什麼其他過硬的證據?”

9.很多事件並非只有一種解釋

有一種常見的偏見就是基本歸因錯誤,在這種錯誤裡,我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普遍高估了個人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作用。

一定要當心,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

10.評價替代原因

作為一個會思考和判斷的人,你就得竭盡所能地評估各種不同解釋,看看每一種怎樣契合當前的證據,要竭力對你自己的偏見保持敏感和警惕。

11.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達和交流

因果論證對於作者而言是最難寫的論證之一,你必須要篩查一大把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些原因貨真價實,而另一些原因則能以假亂真。然後你還必須要展示一種實實在在的因果關係的存在

在你證明了某種關係確實存在之後,接下來你必須要說明這種關係會朝著你暗示的那個方向發展。

最後,你也許想說明自己一直專心學習的因果關係在解釋這個現象時要比其他的選擇更好一點。

12.發掘潛在的原因

學會的教訓:(1)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替代原因來加以解釋。(2)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並發現不同的原因來對它加以解釋。(3)大部分持論者都只提供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4)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的原因不會一目瞭然。(5)最後,特定的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個替代原因,可以讓會思考和判斷的人獲得一定意義的理智上的謙遜。

十一、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1.不知來歷和帶有偏見的數據

2.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當我們遇到平均數的時候,記住全距和數值分佈的一個總體好處,就是這樣做會提醒你,大多數人或事並不完全符合確切的平均值,與平均數值差異極大的結果也在預料之中。

3.把一件事的結論用來證明另一件事

4.通過省略信息欺騙

統計數據經常因為不完整而欺騙了我們。

5.在自己的寫作中使用統計數字

要想小心對待帶有數據的論證,你可能要從論證中專門拿出點時間來解釋這些數據是怎麼產生的,數據的含義,以及數據存在的侷限。這樣做會增加你在讀者中的可信度。

十二、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處

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響到論證過程的信息。

2.不完整的論證在所難免

3.可以幫你識別省略信息的問題

找到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1)常見的反駁論證a.反對的人會提供什麼樣的理由?b.有沒有研究和所說的研究相沖突?c.有沒有備受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證詞和觀點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論證的對立面的類比被省略?(2)遺漏掉的定義如果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這個論證會有怎樣的不同?(3)遺漏的價值取向或者視角a.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產生處理這一論題的不同方法?b.從與說話者或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會產生怎樣的論證?(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a.這些“事實”的來源是什麼?b.事實斷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來源支撐?(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a.有多少人完成這個問卷調查?b.調查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c.調查對象有沒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與使用這些回答的人所報告的不同的答案?(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a.訪談研究得來的結果和書面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可能有怎樣的不同?b.實驗室試驗會不會產生更可靠更豐富的結果?(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者數據a.如果數據包含早期或者後來的證據,看起來會不會不一樣?b.作者有沒有故意“拉長”數字讓差異顯得更大一些?(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a.論證有沒有遺漏提議的行動所帶來的重要的正面或負面後果?代價是什麼?好處又是什麼?b.我們需不需要知道行動對下列任何一個領域的影響: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環境的?(9)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a.當“通靈巫師”或者“直覺主義者”推銷他們的特異能力時,我們需要追問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真實的概率有多少。b.我們需要知道經濟學家、理財顧問、體育運動賭博人士和政治權威人士預測失敗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們成功的概率一樣,然後我們才能得出結論說他們擁有特殊的才幹。

4.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確切的數字

不管你在什麼時候讀到或看到一個論證,使用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後”(多久以後)之類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範圍的其他概念時,都要儘量養成這樣的習慣,堅持要看到具體的數字,一定要堅持這種做法。當你遇到這些需要具體數字的概念時,一定要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慢思考”是多麼重要。你需要使用“系統2思維”來獲得具體數字方面的信息,需要這些信息來做一個細心的決定:應該相信什麼或應該做什麼。

5.考慮是否有負面效果

在考慮省略掉的信息時要記住問一聲:“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什麼?”

6.省略的信息還是找不到

如果你自動聲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決斷,那隻會阻止你形成任何觀點。

7.二分式思維方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的結論

你已經知道二分式思維可以通過限定結論的條件,通過將各種結論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來加以避免。這種限定的過程需要你對任意一個結論提出以下問題:(1)結論在什麼時候是準確的?(2)結論在什麼地方是準確的?(3)結論為什麼或為了什麼目的才是準確的?

8.兩面還是多面

9.條件句的衍生能力

10.備選的解決方法作為結論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儘可能多的結論。(2)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3)重新表述論題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

11.讓思維更靈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