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方法1個工具,讓我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算數!

4個方法1個工具,讓我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算數!

在紙張上書寫的女人

昨天@寫書哥在寫作第一課裡說,素材是寫作的重中之重,推薦了微信群素材收集法。

今天,我也分享一下自己常用的方法,有4種閱讀法和1種工具,幫我完成日常素材的整理和收集。

大家可以試試哪種方法適合自己,或者是混合不同的方法,創造出自己特有的素材整理法。


人是健忘的動物,如果我們來回憶一下,去年你最喜歡的書。

  • 還記得講了什麼內容嗎?
  • 最喜歡的是哪一部分?
  • 對你有什麼影響?
  • 書的優點在哪裡?

年輕的時候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上來,現在我覺得能說出名字就挺不容易的了。

最喜歡的書都如此,就別說其他書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資料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像倉鼠一樣,不停的屯資料,以填滿自己的危機感。


所以我試過很多種方法來保留資料

  • 筆記本買過好幾本
  • 硬盤填滿過好幾塊
  • 雲盤充值過好幾個
  • 瀏覽器的收藏也清過好多回


但是哪些“珍貴”的資料,最終都逃不過吃灰的命運。

大部分資料從存下來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點開過。

我想了很久很久,問題到底出在那裡,後來我終於知道原因,而且找到了解決辦法。


互聯網時代,數據爆炸式的增長,我們需要的不是資料,而是資料篩選出來的素材。


這些素材存儲的地方,必須是想拿就拿,想放就放。

不能是10分鐘才找到素材,又花10分鐘才收好素材。

我找到了4個方法和1個工具,幫我實現了這個目標。

用了一段時間了還挺順手,這裡分享給你們。


首先要說的是閱讀方法


沒有閱讀過的資料,都是無效的資料,所以我們需要有效的閱讀方法。


“一味的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認真的精選出適合自己的書和資料。

用心跟它們對話,努力的從中篩選出知識。

讓自己讀完的每一本書每一份資料,都能有紮實的收穫,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但是學校並沒有教我們科學的閱讀方法,所以我們還需要自己去學習。


在我用過的方法中,有幾種方法值得推薦:

  • 弗朗西斯·羅賓遜教授的SQ3R閱讀法
  • @鼴鼠的土豆的閱讀法
  • @拆書幫趙周的“RIA便籤閱讀法”
  • 奧野宣之的“蔥鮪火鍋式”摘抄法

這些方法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融合各家所長,創造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法。


然後要說的是筆記工具


不能關聯搜索多種素材的工具,都是殘廢的工具,所以我們需要好工具去杜絕信息孤島。


文字、圖片、照片、網頁、公眾號、文檔、甚至手寫信息和掃描文檔。

如果不能一鍵關聯搜索,就會變成信息孤島。

最終被遺忘吃灰是大概率事件。


曾經我們忙活於更換更大的筆記本,

有人拿著剪刀把資料剪得支離破碎,

再把資料本本小心翼翼的保存起來。


查找的信息時候自己化身成無影手,

在厚厚的多個記事本里面翻飛,

雖然很浪費時間,但是也無可奈何。


要慶幸的是,現在我們有智能手機和筆記APP,

手寫、打字、語音、拍照、掃描、視頻、網頁、公眾號,

幾乎所有信息來源都可以收入囊中,而且可以一鍵跨資料搜索,

解放了我們的腦袋、眼睛還有雙手。


在我用過的筆記APP中,有三個軟件值得推薦:

  • 印象筆記中國版
  • 有道筆記
  • 為知筆記

他們的核心功能相似,但是在擴展功能各有千秋。


我自己在用的是印象筆記中國版,大家可以試試那個更順手,然後趕緊用起來吧。


有人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走過的每一步路都算數。”

但是我想說“如果一步都沒走過,那就無數可算了。”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就用合適的方法和工具,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算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