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你就煩躁遷就,小心掉進孩子的陷阱裡

你掉進孩子的“陷阱”了?

5歲寶寶大智撿起爸爸的手機就玩。爸爸用商量的語氣說:“寶貝,小孩子看手機會傷眼睛奧”。孩子看到手機被拿走就大哭,但就是爸爸好說歹說怎麼說都不行,大智還越哭越厲害,一邊哭一邊往奶奶那斜眼看,在地上打著滾兒哭。爸爸無奈看孩子這麼‘痛苦’,自己又要忙,就妥協把手機給他了。可是,止住了這次哭鬧,卻開啟孩子無限玩手機的征程。只要不給手機玩,每個下一次都比上一次哭得厲害,直到要到手機,鬧得大智父母很是無奈,有時候直接吼。

好多父母想不到更好的方法讓孩子不哭不鬧。就順從他,或者發火揍他直到孩子不哭鬧。就這樣一次次妥協,無形中掉進孩子設的哭鬧陷阱裡。

孩子哭鬧你就煩躁遷就,小心掉進孩子的陷阱裡

怎樣識破“陷阱”呢?

一個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哭鬧,看似哭鬧的背後有個深層的情感需求或者別的需求。

1、因為身體疲倦而導致的玻璃心,一碰就碎。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那個手機,是那個需要被關照的心。同理心,大人在生病或者疲憊的時候也會容易矯情。

2、 父母給孩子的造成一種錯覺——哭鬧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不開心,哭鬧能博得幫助。所以一遇到困難,那我就哭啊。

3、孩子醒了哭、吃乳要哭、喊人抱要哭,這些哭的深層意思是想要大人的陪伴。大人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了解孩子的深情需求,不是就單單的認為孩子只是在任性撒潑。很多時候大人所理解的任性,只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因為父母不瞭解孩子天生就會有些性情,只是誤認為孩子在撒潑。

怎麼拆除“陷阱”呢?

父母遇到哭鬧的時候,首先要保持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對待孩子的哭鬧,這樣才有“底氣”面對。自己篤定了,任由他們撒潑而自己不動聲色,傳遞出來的氣場能一眼識破他們的小心思。孩子最後覺得自己的招數失效,就覺得沒勁,見好就收。

瞭解孩子的需求, 給孩子物質上的供給,學習上的引導、精神上的關愛。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跟想法。多陪伴孩子,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這樣孩子的精神世界會豐富,就會有很好的包容性,也能很理性的去理解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這樣親子之間也會有很好的溝通互動,互相理解,孩子不會有那種無助感。在孩子遇到困難選擇哭鬧來宣洩自己的時候,家長不會用縱容或者打罵的方式去責怪孩子的行為,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入探索跟溝通。

跟孩子做知己,你懂孩子,孩子也懂你。這樣的家庭範圍也是充滿愛的,有這樣一個溫馨的環境,孩子跟父母也會相處的和諧,所有的煩惱爭吵也不會經常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