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巴山脉区域被视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中央水库、生态根基和安全命脉。

突出的生态价值、滞后的经济状况,使得秦巴山脉区域的绿色循环发展成为国家亟需。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壮大,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关键内容。

一、发展目标

推动区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与三产融合发展。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助推肥药零增长及“双减”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发展绿色农产品,创建一批具有“秦巴山脉(山区)”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商标。

推进秦巴山脉区域县(市)与乡镇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流动。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消除贫困、整体脱贫。合理规划引导村村合并,建立中心村与新的人口聚居区。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与技术扶持力度,出台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打造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引擎的发展模式。提速秦巴山脉区域“三农”绿色发展步伐,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安全、产业高效和乡村繁荣的新秦巴。

开展秦巴山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工程,确保主要流域与支流达到国家饮用水质标准。建设生态高地与生态名山,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体质量。持续发挥秦巴山脉区域对周边地区及全国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发展路径

(一)制定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政策

贯彻和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关于区域内的退耕还林还草、限制化肥农药施用、限制产业发展等生态保护措施,可研究包含在南水北调的水价之中、单独建立补偿价格等方式。发展有机农业,优先明确市场补偿与(或)政府补偿等政策。

制定区域“三农”引智政策。通过制定引智政策,在对口扶贫、科技援建、优惠待遇、培训计划等方面适度倾斜,缓解农村地区的“智力凹地”困境,保障农村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人才需求。

制定区域“三农”资金政策。积极引导民营资本与国家投资下乡,解决“资金凹地”及伴生问题。

(二)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秦巴山脉区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偏大,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化成为重要解困途径。

突破一家一户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机会,为乡村振兴创造机遇。

(三)引导人才向农村与农业产业流动

在区域农村集聚一批有识之士和实干人才,一批投资与经理人,一批旅游、康养和娱乐等新行业新领域的人才。

试点“乡绅制度”,充分利用退休人才资源,发挥余热,建设家乡。

(四)鼓励资本流向农村与农业

设立秦巴山脉区域农村与农业发展平台,由国家投资并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整合区域内农村与农业资源,集中资金、技术与人才要素。

引导民营资本流向区域农村与农业产业,带动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市场渠道接口、产业发展理念与宝贵经验。

给予个人和民营企业适当的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通过国债、世界银行贷款、“一带一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资本流向区域内的农村与农业产业。

(五)推动农村与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

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升级,改变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凹地”现象。

主要方向为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特色化、多样化、精确化、机械化、智能化、优质化、功能化、品牌化、名牌化、高效化、产业化。

重点技术为水土流失型控制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区域农业管理技术。

(六)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

区域内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质劳动力要素进入,带动技术与资金输入。

利用土地流转吸引一部分人返回农村。改革农村宅基地转让政策,吸引城里人到乡下安居乐业,进而带动劳动力增加。鼓励大学生、年轻人与企业等下乡创业。

(七)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生产(种养)、农产品加工及其销售服务的融合,解决农业生产(种养)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低收益问题(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低)。

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壮大农业生产与农民的自身实力,实现以量占市与以质定价。成立合作社,进一步壮大第一产业实力。以企业为主导,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带动农户种植养殖增收。

(八)确立“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

秦巴山脉区域农村与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是生态环境,始终坚持“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切实模式,保护好“中央水库”与“生态绿肺”。

通过农产品的绿色化与有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与价格增值、农村与农业经济升级发展,解困生态高地与“三农”经济凹地之间的矛盾。

通过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避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成“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化。

(九)把握农村与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抓手

农村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核心抓手是“净菜出村”与“零”废弃物。

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核心抓手是绿色农产品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肥药双减、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健康养殖、科学防疫、发酵床养殖与畜禽养殖“零”废弃物等。

农村生活绿色发展模式的核心抓手是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与厕所革命。

(十)生态与经济“双”高地融合发展

深化对秦巴山脉区域在世界自然生态与文明演进中的价值认知,形成生态立山、品牌名山、经济强山的“三山”发展战略。

通过调整区域发展理念、深度挖掘生态价值,促进秦巴山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倡导“秦巴宣言”

继续弘扬秦巴山脉区域“不仅是秦巴人之秦巴,更是中华民族之秦巴、世界之秦巴”的理念,进一步认识秦巴、珍惜秦巴、发展秦巴,推进区域的绿色循环发展。

(二)继续打造高端国际学术论坛

在“秦巴论坛”的大主题下,不定期举办面向学术、产业、文化、经济或小区域综合主题的专业型论坛,更好利用高端学术影响力来服务区域绿色发展。

(三)建立土地规模化经营示范村

推广家庭农场模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流转集中,促进农业经济绿色发展。以农业产业为主体并形成一定规模,就地发展农业加工与服务业。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示范,重点打造示范村。

(四)申报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商标

申报“秦巴山脉”地理标志,集聚农业品牌优势,形成覆盖区域广泛、市场影响力大的地理标志商标群。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产品—绿色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加强秦巴山脉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尽快扭转区域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合作社模式和类型趋于多样化,如粮食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水果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

(六)建立适应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机制

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等金融资源参与区域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与工程实施。围绕区域产业、旅游、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有效匹配。引入多方参与的联保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做好农村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

(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步伐,促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形成更加规范、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明确农村与农业产业目标和重点任务。区域内统一监管标准,完善监管规则,强化法律保障。

(八)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培养一批坚强的基层组织和优秀的基层管理者,造就一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有效推进区域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营造农村与农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九)统筹城乡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统筹城乡空间格局融合发展,确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资源互补。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建设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新农村。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线与保护区边界等国土刚性约束。进行城乡统一规划,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设施配置,规划村庄整合。

(十)建议设立绿色经济发展特区

在秦巴山脉区域设立绿色经济发展特区,凸显绿色发展特质,保护生态环境与提振经济发展并重、协调。通过生态制度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