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公元960年正月初的一天,在一个叫陈桥驿

的地方(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一群士兵找来了一件黄色衣服,套在了一个 33岁的中年人身上,然后高呼"万岁",呼声响彻云霄。随后,他们逼使周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而这位黄袍加身的中年人便是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赵匡胤

赵匡胤是个典型的武将,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世家里,父亲赵弘殷原是后唐一员大将,因庄宗遇害后,受牵连,便淡出了政坛。赵匡胤从小就喜欢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传说太祖拳、双截棍就是赵匡胤自创的。

赵匡胤并不幸运,他出生在了五代十国时期,自公元前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便开始了军阀混乱,藩镇割据,整个中国都乱成一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他幼年时,父亲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公元945年,赵匡胤结婚成家。成家之后,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荡出一番事业。他先是去投奔父亲以前做官时结交的几位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白眼和冷遇。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正好遇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在此招兵,于是他便打算应征入伍,做一名士兵,混口饭吃,而这次应征入伍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掉了后汉,建立起后周王朝。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同年二月,北汉对后周发动了进攻,这一战,后周损失惨重,幸好赵匡胤在关键时刻冷静分析,将周世宗身边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北汉军队抵挡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才转败为胜。"高平之战",使赵匡胤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便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

利用整顿禁军之便,赵匡胤便开始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亲信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结交,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他还经常给文官送礼,请教问题,赵普、王仁瞻、李处耘便成了他招致麾下的亲密朋友。

可以说,赵匡胤是非常会做人的,他为人豁达大度、善于交朋友,无论上级还是下级,人际关系处的都不错。不管是谁,提起他都只有好话,这也就为他日后的腾飞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周世宗

经过禁军改革后,后周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世宗皇帝便决定先解决北方的契丹,显德六年(959) 三月,世宗亲自统兵北伐,一气收复三州十七县。

就在世宗皇帝踌躇满志准备进攻幽州之际,却因为旧病复发,攻势不得不停下来。北伐期间,世宗皇帝偶然发现一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意思就是禁军老大要做天子,当世宗回到京城时,这个流言已盛传开来。《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本纪六》记载

"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六月十五日,病重的世宗就免去殿前都点检、驸马都尉张永德的军职,提拔"忠诚憨厚没有什么根基"的赵匡胤担任都点检,又升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周世宗郭荣提拔赵匡胤,就是认为他资历浅、功劳平平,远远比不上张永德的威胁,这才罢免张永德, 提拔赵匡胤,只是没想到,人心会变, 对着世宗皇帝,赵匡胤是绝对忠诚的,但是对着七岁的小皇帝,就不一样了。

一切谋反策划,由此开始

主少国疑,人心浮动,随着大权在握, 赵匡胤的野心一点点滋长了,在赵普的参谋下,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暗箱操作。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晚上,大军驻扎在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这个位置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陈桥驿距离京城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对于赵匡胤来说,此地可进可退。

这天晚上一些将领们就私下商量,现在政局不稳,咱们拼死拼活地打仗,将来还不知落得什么下场,还不如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以后就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于是,将士们全起来了,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营帐外。天蒙蒙亮,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赵匡胤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走出大帐,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于帐前,他们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已被大伙儿簇拥到厅堂。这时,有人把一件早已预备好的黄袍罩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众人口呼"万岁",拜跪于地。

赵匡胤本想推辞,但赵普高声说道:"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

"对,应允了吧”! 全体将士齐声呼喊着。

见此情景,赵匡胤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你们立我为天子,必须听我的命令,否则我不应允!"

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听你的!"

“那好,现在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返回京城,不得抢掠、扰乱百姓;第二,少帝和太后都是我所侍奉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平辈,你们不能伤害他们,以往改朝换代,都要大杀大抢,你们不能这样,如有违反,格杀勿论!” 几万大军一听,一起磕头表示服从。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于是大军返回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达京城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正式做了皇帝,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这谋反也太顺利了吧?真的有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的事实吗?这黄袍也来到太突然了吧,那么城门又是谁打开的?

而这恰恰就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场谋反大戏。

在北宋薛居正纂修的旧《五代史·世宗本纪六》, 和元宰相脱脱主修的《辽史·萧思温传》中就同时写道了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的七个月, 契丹辽国才刚被周世宗柴荣打得落花流水, 大伤元气。契丹人担心后周再来攻打, 纷纷逃亡。但听说周朝皇帝死了, 契丹人这才稍微安定下来。

"是年,闻周丧,燕民始安,乃班师。"——《五代史·世宗本纪六》

而且薛居正所纂旧《五代史》, 和北宋仁宗朝参知政事欧阳修所纂修的新《五代史》中, 都没有时任北汉皇帝刘承钧于天会四年联合契丹对后周发起军事行动的记载;在《辽史·穆宗本纪》也未有辽穆宗应历十年正月, 契丹辽国的用兵记载。

是故,联合北汉大举南下攻打后周, 如此重大的的军事行动, 在《辽史》的帝王本纪中却是缺载的。所以,综合分析,当时的契丹是根本无力在短短的七个月后就对后周发起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那么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的情报就极其有可能是赵匡胤自编自导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后周地图

而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这件"黄袍"必然也是事先准备好的,不然哪里来得及精工刺绣五爪金龙?何况明黄布匹乃皇家御用,普通百姓是不能随身携带的,就连将领也不行,谁敢私带身边,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既然要谋反,自然也得安排好内应呀,不然士兵怎么进城?

在南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便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记载:"乃整军自仁和门入, 秋毫无所犯。"可以看出, 赵匡胤的军队是步履严整, 纪律严明的从"仁和门"进入周室皇城的, 而且他根本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进城了,那么谋反就基本上成功了,接下来就是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了。要想名正言顺就必须得有"禅位"的诏书,这就很容易了。七岁的柴宗训就这样在赵匡胤的逼迫下将天下"过户"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天命不可违?还是蓄谋已久?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定国号为大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后周就此翻篇。

综上种种迹象便可看出,赵匡胤并非天命"点检做天子",而是有意谋反的。

周世宗柴荣作为五代十国政权纷乱时期最有威望和成就的一代君主,若非英年早逝, 则结束五代十国纷乱局面的, 可能就不是赵匡胤版图狭促的大宋, 而应该是柴荣的大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