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变脸,信用屡降级,天齐锂业百亿并购“后遗症”大爆发

业绩大变脸,信用屡降级,天齐锂业百亿并购“后遗症”大爆发


文/ 冯优

编辑/ 疏桐

披着全球锂业巨头光鲜外衣的天齐锂业(002466.SZ)正深陷巨额债务危机中。

4月29日,天齐锂业发布年度业绩报告。

2019年,该公司净利润-59.8亿元,同比减少371.96%。这进一步加剧了这家锂业巨头的偿债压力。

从四川省射洪县走出来的天齐锂业曾是一个“地方选手”,通过并购等手段,一跃成为全球锂业巨头。三年前,天齐锂业市值一度高达800亿元,股价亦突破60元大关。

彼时,该公司稳坐“国内最大的锂电新能源核心材料供应商”宝座,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消费品提供电池产品。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其竞争对手赣锋锂业小步慢跑、稳扎稳打屡次刷新市值记录时,天齐锂业市值却大幅缩水。

截止发稿时,市值仅剩230亿左右,股价也跌至15.6元。

天齐锂业跌宕起伏背后,离不开创始人蒋卫平的操盘。这位资本玩家曾创造了两次“蛇吞象”式并购,一手把天齐锂业打造成行业明星。

不过,成于斯亦败于斯。

蒋卫平或许不曾想到,对智利矿业巨头SQM并购的喜悦之情尚未消散,巨额债务便随之而来。截止去年9月,该公司负债总额已高达367.28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5%。

伴随巨额负债,天齐锂业一系列并购“后遗症”集中爆发。

如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锂电池材料价格大幅下滑等不利因素陆续出现。曾经在行业暴利期辗转腾挪并名利双收的蒋卫平,这次还能带领天齐锂业闯过难关吗?

01 并购“后遗症”

对于降低负债,蒋卫平曾经信心满满。

去年9月,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宣称:“有能力有办法把负债降下来,并且力争在未来12个月内将其降至合理水平。”

然而,6个月之后,该公司的负债压力不降反增。4月15日,天齐锂业发布季度业绩快报,预计今年首季度亏损4.5亿-5.1亿元。

2020年继续亏损让该公司债务总额高达353.24亿元,负债率亦高达81.71%。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能见」,“现在天齐锂业的并购后遗症已经显现,负债过高是最大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要看该公司对融资手段的利用以及投资人的认可程度。”

这并不是蒋卫平第一次面对巨额债务。

2013年,在完成对泰利森的跨国并购后,天齐锂业同样债台高筑,负债总额同比提高179.9%。而后,他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成功化险为夷。

这一次,蒋卫平的好运气似乎并没有得以延续。

“当年,天齐锂业对泰利森的收购赶在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爆发前夜,那几年,单凭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就能很快缓解财务压力,而当前的形式并不乐观”,上述人士分析称。

天齐锂业的并购后遗症远不止于此。

伴随债务高企的,是利润大幅下滑。根据2019年业绩报告,该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8亿元,同比减少371.96%。

这一数据堪称“业绩大变脸”。与该公司在业绩快报中公布的-28亿,相差甚远;与其2018年净利润22亿元,更是云泥之别。

而这已不是天齐锂业第一次“业绩变脸”。此前该公司曾在《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全文》中预计2019年盈利8000万元至1.2亿元。

与此同时,天齐锂业位于澳大利亚奎纳纳市的年产2.4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宣布无限期推迟投产。

雪上加霜的是,该项目因“进展缓慢,存在投资超期、超预算等情况”,于日前遭证监会问讯。

“公司在奎纳纳市的氢氧化锂产能投产时间无法确定。目前公司氢氧化锂有5000吨的产能。”天齐锂业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对媒体称。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2月,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将天齐锂业的企业家族评级从“B1”下调至“B2;穆迪还将由其全资子公司天齐芬可有限公司发行,天齐锂业提供担保的3亿美元债券的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1”下调至“B2”。

这是短期内穆迪对天齐锂业的第二次降级。早在2019年12月,穆迪就曾将天齐锂业企业家族评级由“Ba3”下调至“B1”,评级展望为负面。

此外,天齐锂业股价不断下跌或将带来更多的风险。其中,公司控股股股东质押给浙商银行的股份已经触及质押预警线,正在逼近平仓线。

至此,巨额债务压顶、业绩变脸、经营亏损、信用评级遭双降、项目投产不顺等问题正在集中显现。

天齐锂业深陷泥潭。

02 资本“双刃剑”

事实上,天齐锂业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四川省一家资不抵债的县属国企。2004年,蒋卫平将其收购,更名为天齐锂业。

在蒋卫平的带领下,天齐锂业飞速发展。2006年,扭亏为盈开始谋求上市;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2018年,成为全球锂业龙头企业。

从资不抵债到全球锂业巨头,蒋卫平的秘诀就是——“买买买”。

自2012年开始,天齐锂业相继收购了澳大利亚泰利森51%股权、天齐矿业100%股权、Galaxy Lithium International 100%股权、日喀则扎布耶20%股权、智利SQM 23.77%股权等境内外多家公司,合计耗资约332亿元。

其中,最为业内津津乐道的,当属蒋卫平对泰利森和SQM的并购。前者是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生产商,收购完成后,天齐锂业得以成为全球锂业巨头。后者则拥有全球最好的盐湖矿。

蒋卫平收购泰利森51%股权时,耗资40亿元,举债38.76亿;收购智利SQM23.77%股权时,斥资278亿,举债高达35亿美元。

在完成两次“蛇吞象”并购的惊人之举后,这位锂业狂人手握全球锂业版图中颇具分量的话语权。然而,这把资本双刃剑,却也把蒋卫平和天齐锂业拖入深渊。

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蒋卫平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谋求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募资。

2019年12月,天齐锂业发布配股募资公告,称已完成配股计划实施,共募集资金约29.32亿元。

不过,在超过300亿元的债务面前,这只是杯水车薪。

仅仅半个月后,天齐锂业于2020年1月9日召开了第四届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两次会议,通过了3项借款担保相关议案,共涉及金额约80亿元。

此外,蒋卫平可能还将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缓解债务压力。8年时间里,蒋卫平从“买买买”,被迫转向“卖卖卖”。

4月中旬,有媒体爆出天齐锂业将出售澳大利亚泰利森公司股份及亚奎纳氢(Kwinana)氧化锂工厂,且正与潜在买家包括西农和雅保等进行深入谈判。

对此,天齐锂业发布公告回应称,公司一直持续积极论证各类融资工具和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出售部分资产和股权等方式的可行性。

这则不置可否的回应公告,让其欲出售澳洲顶级锂矿股权的传闻继续悬置。

但天齐锂业并没有等来“白衣骑士”。截至目前,该公司既没有达到履行决策程序的条件,也没有与任何第三方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股权融资、出售资产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协议。

手持泰利森和SQM两张王牌,却依然深陷重围,蒋卫平此时犹如一位身怀沉重宝藏的夜行者,在放下重负之前,前途仍然未卜。

/ END /

推/荐/阅/读

#李俊峰:世界是安全的,中国才安全#

#巨亏23.8亿,这家储能龙头股即将“披星戴帽”#

#现场直击| 原油宝事件后续:中国银行总部“严阵以待”#

#龙源电力:老牌风电霸主的中兴之问#

#光伏价格战下的“囚徒困境”#


业绩大变脸,信用屡降级,天齐锂业百亿并购“后遗症”大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