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在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既有赏析中,多把“鸿雁”与“鱼龙”意象自然的联系到“鸿雁传书”与“鱼传尺素”的典故,用以表达游子思妇盼归而不能实现的愁苦;

或解为“鸿雁长飞飞不出月光,鱼龙潜跃空自成文”之意,借以传达两地分隔空自嗟叹的离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鸿雁为“一雄配一雌的单配偶制,而且终生配对”。鸿雁的这些生活特征反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成了配德的象征。

在清朝黄钧宰在《金壶七墨·浪墨》卷六曰:“雁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本草纲目》亦载:“雁有四德,……失偶不再配,其节也”;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亦云(雁)“失偶不再配,其节也”。这些说法既点出了雁从一而终的单配习性,更比附于儒家伦理要求。

在古典诗词中,“双飞雁”意象便是用以喻指夫妻美好和谐的情感。如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八首之一:“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雄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抒情主人公感于成双成对的雁燕,引发自己失偶的落寞与感伤;又如《乐府诗集》的《独漉篇》有诗句云“雍雍双雁,游戏田畔。我欲射雁,念子孤散”;

以及《玉台新咏》中载王长元的《古意诗》:“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等无不以雁之成双对衬托人之孤散。

这种寓意在唐代诗歌中也可见,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何时似春雁,双入上林中”;李隆基《春台望》:“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雪涛《江边》:“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等均表达着盼聚乐聚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金代元好问的《雁丘词》当是写雁忠贞不二的佳篇,这首词前有个小序,其序云: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作者由雁之情事生发无限思量,故而词作开篇便直捣人之肺腑:“问世间,情为何物,真教生死相许”。虽为咏雁,却是歌颂诚挚忠贞的爱情,此词也由此在历史的辗转中历久弥新,为世人反复咏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鱼龙”意象相对较复杂,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中,鱼龙大致有三种解释:

其一指古代的一种爬行动物,生于海洋,并于侏罗纪时达到繁盛。但本文所指并非此物。

其二泛指鳞介水族,如杜甫秋兴八首中有句“鱼龙寂寞秋江冷”即是此意。笔者认为“鱼龙潜跃水成文”中的鱼龙也宜取这个意思,即指鱼类更合适。“鱼龙”的第三种解释是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

此类鱼龙曼衍之角抵戏在唐代盛行一时,如《旧唐书》卷十三载唐太宗为在四夷面前尽显国势之威盛,“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载唐旧制“承平无事,三二岁必於盛春殿内锡宴宰相及百辟,……设鱼龙曼延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

另外,陈子昂诗《洛城观酺应制圣人》有句“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李商隐《宫妓》诗亦有“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堰师”等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这种鱼龙曼衍变化中的鱼类早在汉代就定型了,《汉书西域传赞》中记载汉武帝:“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激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

联系第二种与第三种解释,即“鱼龙”当泛指鱼类,颜师古在注解“鱼龙”的条目中,指出了当舍利之兽化为鱼时所变之鱼即为比目鱼。

根据《尔雅释地》中对“比目鱼”的注释:“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东方有比目鱼焉’者,言东方水中有鱼,其形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在生物学分类中,比目鱼是鲽、鳎、鲆等鱼的统称。这几种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古人们认为只有两条鱼并行时才能正常的游动,即“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

由此,比目鱼成双游动的现象被古人衍化成了不离不弃的爱情与夫妻恩爱的象征。

如《异闻总录》卷三载有中唐晓州刺史齐推女的故事,齐推女为狂鬼冤杀,求其夫相救,其夫以"夫妻之情,义均一体,鹣鹣比翼,鲽鲽比目”的深情,义不容辞,赴难冥域拒理力争,终得夫妻团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在古乐府诗中有如“双鱼比目,鸳鸯交颈”(《秋胡行》);“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三洲歌》);

“齐彼同心鸟,譬彼比目鱼”(《合欢诗五首》)等诗句,表达了世人羡慕鱼鸟相依相偎的幸福快乐,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圆满如彼。

唐诗中也不乏此类比拟,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

权德舆《杂诗五首》:“寂寞远怀春,何时来比目”;

王建《望行人》“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一诗:“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这些诗句中都用比目鱼来表达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期许,其中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一联堪称名句,是一种以收获爱情为终极关怀的愿望,尤显深挚感人。

此外,古代诗歌当中还出现有“双鱼”意象,此意象除了用来指代书信,亦有表成双成对之意。

如:《乐府诗集》中载有傅玄《秋兰篇》,诗中有“双鱼自涌濯,两鸟时回翔”一联,

又有韩愈《青青中水蒲》诗:“青青中水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明代范景文《荷花赋》:“已见双鱼能比目,应笑鸳鸯会白头”等,亦多为触景生情,生发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遐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不传书、鱼不传迟素,它们传什么

笔者以为,既然《春江花月夜》诗面上的“鸿雁”与“鱼龙”意象未被界定为一定或必须是“鸿雁传书”与“鱼传尺素”之意,则此两种意象也可以引发另一种联想,即象征着忠贞爱情的“双雁”与“双鱼”或“比目鱼”之意。

结合《春江花月夜》中所体现的主题之一,即思妇于月圆之夜徘徊思念,从对触目皆是的月光引发痛苦相思,乃至于拒绝月光的照拂而不得,再到对月光生发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思绪,进而幻想着能与丈夫相聚并双飞携游的快乐,哪怕是虚梦一场,也可暂解久离之愁烦。

相较于仅盼望离人之书信,则显得情思更深切,也愈显彼时境遇之难堪。

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资源。

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赏析

李清照《南歌子》赏析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赏析

梦魂归帝所,仙游为哪般?——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梦魂归帝所,仙游为哪般?——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