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所謂文物,指的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的、具有一定價值的物質遺存。我國地大物博,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資源十分豐富。文物作為一段歷史的縮影,一個朝代的文化映射,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千年的風雨侵蝕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為因素,許多老百姓對於威武缺乏識別鑑賞能力以及保護意識,因此即便他們有機會發現重要文物時,也會被當作是不值錢的廢銅爛鐵而賤賣掉,但事實上,在這些文物背後,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漁民

今天要講的就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件令人十分遺憾和汗顏的事情。在當時年代的重慶地區,為了百姓來往交通運輸便利,政府決定在許多河道上修繕橋樑,同時也要拆除重修一些老舊橋樑。有一天,住在重慶小山村的一個漁民去嘉陵江捕魚時,等了一會兒突然感覺自己的漁網變得異常沉重,老陳心裡一喜,本以為一定抓到了一條肥魚,這下可以賣個好價錢了,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收上漁網以後他才發現,原來根本沒有什麼大魚,只有一根巨大的鐵柱子。

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打撈上來的鐵柱

這根鐵柱子上面生滿了鏽,高約七十五釐米,直徑約為二十七釐米,而且在鐵柱的表面還有一些普通人無法看懂的古文字,老陳以為這就是一根普通的不值錢的廢鐵,於是馬上叫來了家人一起將它送到了鎮上的廢品站,經老闆一上秤的時候,老陳被驚到了,萬萬沒想到這根鐵柱子居然重達九十公斤,按照當時一斤鐵三毛五的價錢來說,這根鐵柱可以賣六十三元,在老陳的討價還價之後,廢品站的老闆最終給了他六十五元,要知道,六十五元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它相當於一個農民大半年的收入,這可把老陳高興壞了,立即回到村裡跟大家炫耀。與此同時,這一消息也傳到了當地文物保護局的工作人員那裡。

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賣廢品

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出於好奇,心想什麼樣的鐵柱能這麼值錢,於是跑到了廢品站找到了那根被老陳倒賣的“廢鐵住”,在看到柱子表面的古文字後,工作人員出於職業的敏感決定帶回去鑑定一下,但廢品店老闆哪裡肯,經商量之下,他們將鐵柱以兩百元的價格買了回去。經過文物專家鑑定後發現,這根鐵柱果然不是尋常的廢銅爛鐵,它其實是出自漢武帝時期,在對上面的鳥篆文破譯後,原來它是漢武帝時期用來建造橋樑的橋墩。

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專家

據《水經注.渭水三》中記載:“秦始皇造橋,鐵墩重不勝,墩乃可移動也。”足以證明,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有了用鐵墩造橋的歷史。對於古代當時的生產製造水平來講,當時的冶鐵技術並不是很成熟,因此這根鐵柱有巨大的研究價值與歷史意義。後經再次鑑定,這是我國第一個保存最為完整的鐵器,有鑑寶專家評定認為它的實際價值至少有三個億。原本是一件稀世珍寶,卻因為流落到一些不懂識別鑑定的老百姓手裡,就差點被當作是廢銅爛鐵賤賣銷燬掉,好在挽回得及時,否則的話對於我國文物保護來說就是一個天大的損失。現在這座鐵橋墩已經被當作是四川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重慶漁民撈出90公斤鐵柱賣了65元,被專家200元收購,專家:值3億

專家

無獨有偶,這樣的類似事件其實還發生過不少。在上個世紀有個叫殷思義的村民在地裡挖出了出自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頂,而他一開始卻把它拿回家當作了餵雞盆。國家近年來已經開展了許多宣傳保護文物的活動,並頒佈了一系列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在這些舉措出臺後,我國老百姓對於保護文物的意識也提高了很多。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我們應該提高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增強對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