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證書到手後,他又報考了ACP,結果......

考完PMP之後有必要再考ACP嗎?這樣會不會容易考一點呢?相信很多考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今天我們的分享嘉賓就是接連考了這兩個證,讓我們一起從他的備考歷程中去找答案吧!


1學習的初衷


軟考之後為了避免胡思亂想,轉移注意力,加上之前考PMP®看到了PMI-ACP®的一些介紹,而自己恰好又想學習一下敏捷管理的知識,在綜合了很多方面的考慮後,毅然決然報考了最近一次的PMI-ACP®考試


眾所周知,PMI-ACP®認證是需要PDU才能報名的,培訓是必經之路,可是我當時正處於較長週期的出差過程,沒有辦法確定能上課的城市,所以遠程培訓是唯一手段。


綜合考慮了市面上了多家可以遠程培訓的機構,再加上各種群裡的建議,最終我選擇了希賽來共同完成這次的PMI-ACP®認證之旅。


2學習時間安排


之前也在希賽學習過其他課程,所以相對來說套路上還是熟悉一些的,順利的進了備考群,當時正好是12月份考試的群,因為希賽的PMI-ACP®培訓開的時間不長,群裡都是希賽的大佬,學員相對少了一些,交流問題的情況比較少,不過這正符合我需要看書的要求。


在3月份的班正式開始之前,官方發售了中文教材,這就更加清晰了我的學習計劃,先看了一遍《敏捷實踐指南》,看的過程中,按照目錄將每一個點都形成了思維導圖,相當於精讀了一遍教材,但是看完之後的感覺就是似懂非懂,因為教材作為方法論來說,寫得太靈活了,並不夠明確。


之後的日子,在希賽的直播課中和黃錕老師繼續學習,黃老師的課程講的十分活潑,還有點名提問的插曲,我就被點了好幾次,還有好幾次因為會議等等事情沒能及時回答老師的問題,感到十分抱歉,就這樣在催促中度過了直播課的點點滴滴,也看到了學友們答題的速度和準確。


只是看書和看直播是不夠的,希賽有非常全面的PMI-ACP®題庫,有每日一練、章節練習,還有模擬考試。這些題一開始做,真是非常苦惱,感覺不到題目的考察點,不過做多了就好了,漸漸的分數也就提高了。前前後後我一共在PMI-ACP®這個考試中做了1358道題,正確率只有74%,不過當時想的是通過就行,畢竟學習時間不是很多,一共有效學習時間只有54個小時,平均每週3.8小時而已。


不過事實證明這些希賽的PMI-ACP®教學是很有成效的。雖然我考試當天感覺考題比模擬題難了好多,都覺得基本不可能通過了,最終的成績還是不錯的,7A。而且平時工作中我也開始以敏捷的思維角度去解決實際的工作問題了,並給出了其他同事敏捷領域的解決方案,非常有幫助。


3考後感想


等待成績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不過好在我正好有幾個標要準備,在忙碌中不知不覺的度過了等待期,2019年5月23日,在一陣成績發佈的微信中,我迷迷糊糊的查詢了結果,第一眼看到的PAAS還是十分開心的,向下滑動的綠色餅圖也給了我更開心的理由,7A成為了這次PMI-ACP®考試的最終結果。


回顧整個備考過程,除了感謝視頻和直播課老師的辛苦之外,還需要特別感謝希賽老師們的辛辛苦苦整的題庫以及答疑解惑。


——本文分享來自於希賽ACP班學員—趙大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