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众所周知,大秦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征发劳役,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城的修建,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内地安全。

简单概括一下,长城就是用来打仗的。所以逆向思考一下,不打仗是不是就不用修长城了?

理论上来说,没错。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这种看法倒是并非笔者一家之言,确实是学界论调之一,譬如说李治亭教授的《长城新解》就觉得因为清朝长城沿线两百年无战事,故无修葺。而实际上来说,不只他老人家是这么觉得的,就连清朝人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所谓“圣朝不画长城界,一道平冈是九边。”嘛。而且清朝自认国力强盛,皇上天天喊着“不修边城”的口号给人洗脑。

不过,就实际上来说,我个人却倾向并非如此,清朝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但却有按时定点的予以修葺,虽说北方无战事,但毕竟打起来长城也是一道屏障。这种说法倒也有史料可证,清政府虽然一直口口声声的说他们要“弃长城而不用”并且“不修边城”。但实际上,顺治时期他们就曾大规模的修筑大境门过及山海关等等重要关口,这显然是当场打脸,长城它用来打仗它不香吗?

香!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说远了,回到正题,长城除了打仗,还有用吗?

当然有了,而且是有大用。

显而易见,长城最重要也最明显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其军事效用,大明三边总制,扳倒严嵩的大功臣杨一清就上书过“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

除此之外,长城其实还有着贸易功能。说是贸易,但实际上更像是今天的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或者服务区。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在大清,民众出行需要领取票照,在经过长城关口时,要查验票照,顺便被守关军揩走一层油,再被朝廷抽一波税,当然,行商终究还是有利可图,所以众多关口就熙熙攘攘起来,人一多就容易形成集市,形成集市就自然会有贸易功能。1661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的时候,张家口就达到了“年税一万三千两”的程度,长城贸易之用,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长城关口的集市,经常迎来一些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就是藩部民众。至于大清的态度,基本上是开放的,“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无得阻抑”。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这就引出了长城的第二功能,隔绝内外。

再说长城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促进内外融合。没错,世事就是如此奇妙,长城既能隔阂内外,却也能沟通两边。到底那个作用更大一点呢,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矛盾的斗争是此消彼长的,限制的作用大,沟通的作用就相对小,而具体事物则要具体的分析,简单概况一下,清前期隔绝的作用大,而后期则是更利于内外融合。

都知道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寇,其实还有别的大用处

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天作之合也好,因缘际会也好,总之,本是为了提防塞外异族的万里雄关,却成了见证两族人民和谐交往的集处。这就像朱元璋处心积虑隐忍数年搞个胡惟庸案出来,一度成功消灭了相权,但后来朱棣却又搞出了个内阁制,张居正他老先生名为首辅,实为权相,这事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还不得气得跳脚。

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一哀复一荣,两两相交印。而人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