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說起光輝燦爛的大唐文化,詩歌當然是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文化符號,不過名花也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環節。“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這是初唐詩人盧照鄰寫下的千古名句。他還有一首《元日述懷》,裡面有這麼一句:“花舞大唐春。”淋漓痛快地道破了大唐是個勃然生氣的朝代,如熱烈和飽含希望的春天一樣,名花自然也是大唐氣象不可或缺的點綴。每個人對花的好惡不同,有人喜愛淡雅的菊花,有人喜愛亭亭玉立的荷花,今天我們談起國花,卻都會說是雍容富貴的牡丹,所謂“國色天香”嘛,這個成語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劉禹錫《賞牡丹》雲:“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因為最後兩句,我們都會把劉禹錫當作“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的第一位知音。

其實不然。這個成語見於唐人李浚的筆記作品《松窗雜錄》,說是大和、開成年間,某年暮春,當時的皇帝和妃子們在宮廷內殿欣賞牡丹花。皇帝是個文化人,平常喜歡詩畫,看見牡丹如此鮮豔可愛,就問旁邊的一個畫師叫程修己的,說:“如今京城都邑之中牡丹花也處處盛開,聽聞傳唱的有好些文人作的牡丹詩,哪一首寫的最好啊?”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程修己善畫,詩畫相通,自然也是個明白人,就回奏皇帝:“臣曾經聽聞公卿之間都在吟唱玩賞一首牡丹花詩,是中書舍人李正封所作,臣記得其中兩句是這樣說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皇帝一聽,也覺得寫得好,真是貼合牡丹花的氣質,玩賞之間,抬眼望到一旁正得自己恩寵的妃子,笑著便說:“愛妃若在梳妝鏡子前飲上一杯紫金盞酒,那才更像李愛卿詩中所言一般哪!”以後別人若提到牡丹“國色天香”,大家就知道出處是唐代詩人李正封的詩句了,雖然可惜全詩今已不存。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這個妃子姓楊,不過不是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而是唐文宗的妃子。這個故事很湊巧,我們記得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似乎也有個這樣的故事。同樣記載在李浚的《松窗雜錄》裡,就說開元年間,皇帝宮殿中才開始喜歡栽種木芍藥,也就是後來通稱的牡丹。有紅牡丹、紫牡丹、淺紅牡丹、白牡丹等四種,唐玄宗十分喜愛,就挖出根莖,將這四種移植在興慶池東邊的沉香亭前。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終於等到牡丹花盛開的季節,唐玄宗就說:“賞如此名花,對如此愛妃,用以前那些陳詞舊調幹什麼呢?”就命令樂師李龜年捧著金花箋宣翰林學士李白,請他於此箋上作詩,李白前天夜裡剛喝的酩酊大醉,這會腦子還不清醒呢,胃裡還有些翻江倒海,一聽要作詩,馬上欣然命筆,這就是著名的《清平調詞》三章。中有幾句雲:“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將國色天香的牡丹隱襯楊貴妃,比喻得體,書中記載“太真妃持頗黎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意甚厚。”才子風發意氣,美人頷首微笑,其間風情令人遐想。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熱映屏幕,關於“樂”字讀音的探討爭論也在文化界學術界中形成一波小浪潮,吉林大學沈凡教授和長江學者、中國詞學學會會長王兆鵬教授分別發文討論讀音,各執一詞,網絡上也有不少討論,或許這個問題還未有完全肯定的答案,但作為古代文學的一個學術問題能得到這麼大的關注和討論也是一件可喜之事,不過李白作《清平調詞》的時候似乎沒有想到還能為今日的人們提供學術上的談資吧。

不過嘛,在唐代文化界,也有人對大紅大紫的牡丹嗤之以鼻。按理,紫牡丹紅牡丹都是大富大貴的象徵嘛,雖然孔老夫子說:“惡紫之奪朱也。”其實這朱紫之色都是吉祥富貴的。但就有人不爽,比如唐代一首叫《裴給事宅白牡丹》:“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月色本來如銀,再流瀉到冷露玉盤的白牡丹上,真是晶瑩剔透,白玉無瑕之感頓生目前,最後一句更烘托出詩人自己高傲絕塵的人格。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有挑剔牡丹顏色,不喜歡尋常大紅大紫的詩人,也有品味獨特,能品出牡丹除了國色天香和豔麗富貴之外的魅力,自然要數羅隱的《牡丹花》了:“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將明豔動人,解為無情而動人,境界翻入另一層,堪稱警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