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請別再糟蹋傳統文化

相聲是門傳統藝術,對於觀眾來說,它能使人開心,令人發笑;對於相聲藝人,它是養家餬口,安身立命的手藝。從有相聲至今,這門藝術經歷過動盪、低谷,曾經像別的傳統藝術一樣,幾乎消逝,萬幸有一批具有匠人精神的藝人堅持著。

很難給相聲下一個定義,籠統地說是一門語言藝術,聽過一種說法,叫做“市井相聲”,粗俗不雅,代表人物郭德綱,不知哪位高人提出來的,其實相聲就是相聲,本就源於市井,起初只是藝人們謀生的手段,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種傳統文化,追根的話,它就是市井文化,用市井形容相聲相當於用學術形容院校,它們本來就該是這樣。

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請別再糟蹋傳統文化

如今相聲有多火爆,曾經相聲就有多落魄,舉個例子,有段時間相聲瀕臨滅亡,演員剛上臺,底下觀眾就已經開始喝倒彩往下哄人,有經驗的演員附和觀眾,聊幾句把人穩住,慢慢入活,原本準備的包袱大量刪減,只留一個還不一定抖得響,急匆匆演完下臺,權當是完成演出任務,相聲講究鋪平墊穩,這麼演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至於沒經驗的演員,恰巧臉皮再薄,就只能漲紅了臉被觀眾哄下臺了。這之後,誕生了一批抱著吉他上臺唱歌的相聲演員,如今不算什麼,在當時卻是很新穎,就這麼的,作為傳統藝術的相聲靠著新穎時髦的形式暫時活了下來。

這個時期的相聲從業者大部分只能叫演員,不能稱藝人,相聲技巧需要磨練、沉澱,舞臺經驗也好,應變能力也罷,我管舞臺上的能耐叫做“藝”,沒經歷過這些,演而無藝,當然不能稱為藝人。馬三立馬老,一段活如果有一百句話,前九十九句都在鋪,包袱就一句,抖的山響,有能耐讓觀眾坐住了,完全投入,認真聽那九十九句還覺得沒廢話,不急不躁地等著包袱抖開,這就叫“藝”。

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請別再糟蹋傳統文化

上面提到的,相聲沒市場、沒觀眾是件很尷尬的事,這個尷尬不在於相聲,而在於那批相聲演員,相聲本身並沒有變,它一直在那,只是缺少會說相聲的人,語言節目冠上相聲的名,觀眾當然不買賬,許多行業外的人進入相聲隊伍,否定傳統,研究新相聲,拿出四不像的東西跟觀眾顯擺,好比一個人想要造車,你得知道什麼是發動機,哪個是方向盤,只想著推翻前人智慧,非說四方形輪子跑得快,這不就是瞎胡鬧麼,所以說不能怪觀眾不買賬,你愚弄他還要他高興,天下哪有這好事。

“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哪一個都不簡單,偏巧有人不這麼認為,因此現在的相聲處境和上面提到的那段時期很像,火爆的市場引來大批外行想要加入,能耐住了性子學的卻沒幾個,何況是進入名利場,是非圈,如今依然有大批不會相聲的演員打著愛相聲的旗號做著毀藝術的事。

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請別再糟蹋傳統文化

相聲市場的火爆歸功於一批真正有能耐的老藝人,他們把真正的相聲傳承了下來,歸功於老郭,踏實學藝、踏實做藝,把真的相聲推廣開;相聲行業的亂象也“歸罪”於老郭,他成為不入體制卻過得更好的藝人典範,不敢說以前沒有過,至少沒有做到這麼成功的,大批效仿者出現,憑什麼他成我不成,這些人只看到某個人成了,卻看不見這人怎麼成的。

還是那句話,相聲就是相聲,沒有新舊,能用新舊劃分的是活,傳統活、新活,前提是它得是相聲。一門傳統藝術傳承至今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這很不容易,真正愛相聲並想以此為生的人就踏實下來好好學,只想混個臉熟成名得利的人高抬貴手,要創新就徹底新,叫什麼名字都行,但別再冠名“相聲”倆字,相聲是傳統文化,別再糟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