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校招主持人:我只是想秀下幽默,沒想到丟了工作

近日,在山東大學的萬達校招宣講會上,主持人一開場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山東大學的女生都很漂亮,我不由得讚歎,山大的留學生真幸福!結果遭到了現場學生的一致抗議,山東大學校方表示了嚴厲譴責

萬達校招主持人:我只是想秀下幽默,沒想到丟了工作

隨後,主辦方在官微公開道歉,承認主持人言論不當,已經做開除處理。

我想,作為主持人並沒有多大的惡意,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應該不是一個傻子,如果真的是傻子,估計萬達不會聘請他吧。

很可能,只是想借以前發生的新聞事件,調劑一下現場氣氛,順便展示自己的幽默,結果事與願違,弄巧成拙了。

藉此事,我想表達的是,在公共場合,我們說話一定要經過大腦,說話要看現場的情景。

如果你是去《吐槽大會》,這麼說可能會贏得熱烈的掌聲,因為網上大家喜歡聽段子,喜歡惡意的玩笑。

而在校招現場,是相對嚴肅的場合,參會人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會議,確認雙反是否有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而不是看主持人耍寶賣乖。

主持人想活躍現場氣氛,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當然可以。

可是隨便開玩笑,在很正式的場合,那就說明你是一個“隨便”的人。在正式的場合,你一個主持人那麼“隨便”,任何人都會感覺這是一種侮辱。

萬達校招主持人:我只是想秀下幽默,沒想到丟了工作

說話要注意場合和對象,既是社交技巧,也是個人應修煉的素養。“言出如箭,不可亂髮,一入人耳,有力難拔”。

這位主持人很不幸,因為自己的一時口舌之快,估計一段時間內業務要受到影響了。

俄羅斯有句諺語:“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

在社交活動中,要能針對不同的對象,注意堆放的性別、性格、文化層次、背景、心理等因素,有的放矢,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使社交生涯更加精彩。

場合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試金石。以至於在公共場合,人們會潛意識的告訴自己要把我說話的尺度,在校招現場,誰知道你說的是段子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呢?

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有一家規模很多的公司,正在招聘,應聘者絡繹不絕,有一位女士通過層層考驗,站到了人事經理面前。

該女士滿心歡喜之餘,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我能否過完節再來上班?

結果認識經理表示她不再被錄用。

萬達校招主持人:我只是想秀下幽默,沒想到丟了工作

女士一頭霧水,要求給個說法。

最後,人事經理明確告訴她,我們公司永遠不會錄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話的員工。

這家公司的做法雖有矯枉過正之嫌,但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一句不恰當的話,會因此丟掉飯碗!

所以,千萬不要把習慣性的段子不分場合的講!

無論是說話還是問話,都要注意把握場合的分寸。

不看場合,不問分寸,一味隨心所欲,口無遮攔,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從山大校招主持人,到文中求職女士的例子,足以說明一個普通常識:說話場合是說話分寸的試金石。

這個常識提醒我們:場合與說話分寸的對應關係時刻要牢記,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雖不是真理,但是一定是道理。

那些說話不注意場合不把我分寸的人,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說話是門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