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但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涉猎的人,都知道老子、孔子等圣人,而说起这些古圣先贤,其最大特点就是“述而不作”。其实,不只是古代中国的圣贤,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等外国圣人也如此。

圣人们无论是对外部客观的宇宙世界、还是对人类社会、乃至生而为人自我的内心世界都清晰明了,他们的知识与智慧都是古往今来人类中最高最深的,如果他们愿意著书立说,那每人都可以写几个大部头巨著,而其作品跻身诸如“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作品”这样的榜单,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啊。遗憾的是,圣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道路:述而不作。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一些显而易见并非因此的原因,诸如圣人们懒,或者没有写作条件(公务繁忙、俗事缠身、缺乏笔墨纸砚等)。

然后,在分析真正的原因前,可以先想一想,一个平常人(除了圣人以外的所有人)一般是为了什么而写作?

我想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1、有感而发。

2、为了名利。

3、迫不得已。

有感而发的例子很多,这里面又可细分为好多类,或因为一些特定的事情,感情被激起而文字自然流淌出来(优秀的纯文学类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等大都属于这类);或因为探寻、了悟、发现到一些知识道理而想将其记录下来(自然科学、政治、历史、经济学类作品大都属于这类)。

为了名利的,很好理解,古代有很多,而当今时代,大部分文字作品都属于这个范围。所谓的新媒体文章,追热点,追点击量,背后都是名利在驱动,不多说了。

当然,为了名利写文章,虽不是那么高雅的一件事,却也分好多种情况。关键全看有没有一个底线、一定原则了。如果为了点击为了阅读为了卖货,不择手段、黑白不分、颠倒是非、巧言令色、诽谤中伤、捏造事实,那就沦为最下流了。这样的文字即便再精彩,也为人所不齿(暗的一面还要背因果)。

不得不为之的,其实也很好理解。如古代皇帝命令臣子写一篇文章(千字文就是典型例子),或者现代某老板命令下属写一篇东西,或者,像我这样以写作为生的文字工作者,生计所迫。

分析完这些,我们就能大概明白,圣人为什么“述而不作”了。

首先,圣人看破生死,淡泊名利,既不会迫于谁人的压力而去做什么事情,也不会受名利等身外之物诱惑而去做什么事情。

至于有感而发吗,哈哈,圣人活得很明白,没那么矫情。他们早已看破一切,内心如如不动,又岂会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喜怒哀乐?他们的心境永远保持在一种平和喜悦的状态下,即便因为一些事情偶发“感慨”,也是那种不入心的陈述句罢了(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此外,写作这件事,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脑力的事情,很容易导致思虑过多,进而影响五脏六腑的健康。圣人循天道而活,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做蠢事。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圣人们知道那么多知识、道理却不写下来利益人类,那不是很自私很不划算的事情吗?

不好意思,首先,圣人知道善恶是非都不是绝对的,看似有益的知识,流传下来也可能成为害人杀人的工具(如汉代独尊儒术,孔子知道的话恐怕要气哭了);其次,圣人做事都是随缘的,有机会了就趁着弟子们请教而随机教化(说法)一番,没有机会就算了。岂不闻道家有言“开口意气散”。所以,话还是少说为好,文还是少写为好。罪过,罪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