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五牛圖》,其中暗藏祕密

《五牛圖》應為眾所周知,《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唐代的傳世名畫。這幅畫被稱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一直被後世很多畫家臨摹和稱讚,這幅畫在整個畫壇上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那麼這幅畫僅僅刻畫了五頭牛,為什麼被稱為傳世名畫呢?

首先,能被稱為傳世名畫就要有獨特性與稀奇性,《五牛圖》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繪畫,也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所以在這點上,是其它作品所不能比擬的。這幅黃麻紙本的作品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這樣的尺幅在繪畫作品之中算不上巨幅之作,但是畫面之中以“牛”作為題材,這在古代是少有的,所以在取材上,這幅畫也有著獨特的視角。

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遷客騷人在繪畫的時候,多以梅、蘭、竹、菊、山川河流、等等景物作為畫面的視覺中心,而韓滉《五牛圖》卻以常見的“牛”作為畫面的主題,開創了一代新畫風。

其次,《五牛圖》在線條運用上也有著獨到之處,在傳統繪畫中,線描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雖然《五牛圖》是設色畫,但是所有造型均靠線條表現出來。這不僅是對造型基本功的考驗,也是設色畫的基礎。韓滉並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造型、透視等等繪畫元素,卻可以把五頭牛的神韻和造型充分表達出來,足以顯示他高超的藝術技巧。此圖作為手卷式組畫,以牛為表現對象。在沒有背景襯托的情況下,在構圖型的安排上確實很費斟酌,要表現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畫家在構圖處理上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則較為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眾,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五頭牛也可以相互緊密聯繫起來,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的動態特徵,使畫面不顯得呆板,於彼此呼應聯絡中而見構圖的微妙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創構出了極為很好的手卷式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這也是《五牛圖》的魅力所在。

第三個特點就是畫面表現力,整幅畫五頭牛是橫向依次排列,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由之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牛與牛之間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韓滉重點表現五頭牛的造型和神韻,這樣的構圖,在整個畫壇上是少有的。因為這樣的佈局很難把控整幅畫的節奏感,容易產生呆板之氣。但是韓滉卻做到了同中有變,通過對“牛”細節的刻畫,賦予了五頭牛的生命力。

這幅畫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很多文人雅士在這幅畫題跋了很多讚美之詞,《五牛圖》被稱為傳世名畫之一,也正是因為以上三個特點,這幅傳世名畫歷經了千年的歲月仍然散發出藝術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