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文/張泊(書房記專欄作家)

站在綏德縣城大理河石橋上,一抬頭就可以看見“天下名州”這四個碾盤大的隸字。它從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橫崖斷壁上,已經立了約一個半世紀,雖然幾經劫難,至今仍然工整如新。然而綏德究竟何以稱為“名州”,就是本地人也不甚了了。陝北名產中素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之說,不錯,名州的漢子是出名的,高大,剽悍、鼻樑隆起,頗有北方陽剛之氣,與南國的男兒迥然不同,這自不待說。此外還有油旋,皮脆味美,也是馳名遠近的名產。除了這兩樣,再數下去,便實在談不清了。

其實,這個蟄伏在萬山壑間的山城之所以被稱為“天下名州”,卻是以它的歷史悠久,古蹟頗多,文化傳統也源遠流長的緣故。這才是名州的靈魂所在,“名”之所寄也。

綏德地處黃河中游。這一地區向來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綏德的文化傳統,可以說與中華民族的文化一樣古老,也是中國炎黃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帶人類活動的蹤跡,可以追溯到比北京猿人稍晚的時期。在黃河流域普遍存在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我國原始社會史上分別代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會兩個不同階段的典型文化。而在綏德境內,石器文化尤其是龍山文化的分佈是十分廣泛的,有些遺址還顯示出相當的水平。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到了商周,這裡人口銳減,(其原因在陝北地方史上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仍有為數可觀的出土文物作憑。綏德博物館徵集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有的外形十分華麗、典雅、莊重,其形制、花紋與中原同類器物大致相當,有的還帶有草原文化的特點,屬於鄂爾多斯青銅器系列。雖然史載這時期為犬戎、鬼方、獫狁等遊牧部落所據,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見《周易·既濟》)如果沒有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怎麼能堅持住對商王朝的三年抗戰呢?

秦統一六國,這一帶駐有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公子扶蘇因諫坑儒獲罪,也被逐此監軍,一守三年,飽受風霜之苦。只是那時中國剛剛結束內戰,什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逐鹿中原,原本是個“刀槍林裡出政權”的時代,不大注意舞文弄墨、咬文嚼字。雖然扶蘇在綏德遺址頗多,如太子府、嗚咽泉、賞月臺等等,但胸中的塊壘,也並沒有訴諸詩賦以傳世,可見當時風尚之一斑。倒是赳赳武夫蒙恬卻有一點雅名,相傳毛筆的發明權就屬他所有。有了毛筆,就可以結束在甲骨、木簡上刻刀的歷史,按說也是件劃時代的大事。不過這僅僅是一種傳說,因為根據今天的考古發現,秦代之前的毛筆已有出土。也許是他對毛筆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吧。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名州的文化到了漢,就進入了一個燦爛的鼎盛時期,其代表就是東漢墓畫像石刻。漢畫像石在綏德的大量出土,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現象。三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出土,如四十里鋪、義合、黃家塔都是重要出土點。這些淺浮雕石刻在出土時都光整如新,畫面絢麗,內容豐富,主題深厚。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可見,名州的文化在那時就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了。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綏德古城東門城樓

遺憾的是這一繁榮很快就遭到了破壞。由於魏晉以來的戰亂,大規模地砍伐森林,毛烏素沙漠的形成及南移,到唐代,名州已是一片荒涼與凋零。經濟上的衰敗無疑影響了文化的發展。但唐代畢竟是詩的時代,詩潮的餘波不可能不波及到這裡。唐代的許多名家,諸如陳佑、溫庭筠、賈島、韋莊等都有過關於綏州的題詠“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函關歸路千餘里,一夕秋風白髮生。”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北宋,遼、金、西夏都是北疆勁敵,而綏德一帶是雙方爭戰的要衝之地。這一段多事之秋,弄得民不聊生,但也引來了一些著名的將領和大臣如狄青、韓琦、范仲淹、沈括、種諤、司馬光等,都曾親臨這裡指揮作戰,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有關的詩詞文章傳世。

南宋偏安,綏德為金人佔領。這期間此地出了個大名赫赫的英雄風流人物韓世忠,與岳家父子雙峰峙立,支撐了南宋小朝廷半壁河山若干年。死後被追封為蘄王,諡忠武,至今城郊一步崖處尚有蘄王廟四時祭祀。其子彥直著有《水心鏡》167卷,連光宗皇帝看了都連連稱善,另有名作《橘錄》,是一部我國最早的關於種植柑橘的科學專著。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明代這裡曾一度是延綏鎮治,綏德也曾出過一些名聲不大不小的人物。前幾年縣外貿公司在城郊盧家灣施工,發現兩座古墓,經考證,乃是明朝馬汝驥之墓。這個馬汝驥就是綏德人氏,官作到禮部右侍郎,史稱他“沉毅有大節。”有一次他諫武宗南巡狩獵,說什麼“四民告病,哀痛之聲,上徹蒼昊,傳播四方,人心震動,故一聞南巡詔書,皆鳥驚獸散。”惹得皇上老兒一怒之下,罰他在殿下跪了五天,後來又用亂棍趕出。他不但作官,也作詩,著有《西元集》行世,被鄧元錫編入明史文學傳。如他的《渡黃河》一詩云:

大河懸柬翠崖中,

河海煙天九曲通。

急浪秋翻千樹雨,

安流曉臥一帆風。

音節悠揚,直入宋人堂奧。就連當時有名的後七子之一的王世貞也評價他的詩有“甲伏雄整,斥堠精嚴”之語。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還有個綏德人叫黃中色字卿雲的,是萬曆癸卯舉人,作官至廣西布政司右參政,也頗清廉。有個下屬用金瓶裝了酒獻他,他喝了酒卻退了瓶,還把人家訓斥了一頓。有一次奉旨出使南國,“王饋寶物無算,概不取,因請收一硯。歸渡海至中流,洪波忽起,欲覆舟,中色具朝衣冠危坐船首,指水曰:‘吾非墨吏,何相迫乃爾?或以吾受一硯為貪乎?’乃投硯水中,使軍校杖其波,軍校如排衙狀且杖且渡,須臾波平脫險,脫口吟一絕雲:

萬里為官澈底清,

舟中行止最分明,

如留半點虧心事,

一任碧波深處沉。

這件事與包拯離任端州的傳說實在相仿,總使人似信非信,但這首絕句卻教人折服,非心懷鬼胎者能為矣。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東門外的駝隊

明至清,綏德人著書者甚多,有明隆慶二年進士,官至山東按察副使的郝汝松,著有《假我集》16卷,曾鏤板傳世。其子郝崇元著有《野雲子天問集》。其孫郝浚精數學,又著有《孟浪子醉中集》《西河吟草》內、外篇;明萬曆三十年舉人張若良,有山水詩傳世;清代郝鴻圖,著有《尺木軒詩稿》兩卷,他還是一位書法高手,曾在華山上手書“飛巖驚濤”四字,被道士見愛而刻於山石上;清田樹偉著《榆中集》士林膾炙;乾隆初綏德人白世昌,據說他的詩曾流傳到遙遠的高麗國受人欣賞云云。

最有趣的,是綏德博物館藏有碑石一塊,相傳為明代道士張三丰的詩碑。上有絕句兩首雲:

山環水匝古綏州,

一片晴光碧樹秋。

雁字數行隨影落,

寒煙淡月兩悠悠。

其二雲:

彳亍西塞柱節龍,

半幀明霞橫遠峰。

五百年前乘鶴到,

文屏依舊白雲封。

其詩文、書法皆清奇古奧,頗帶一點仙氣。相傳其人類如濟公,整日價東遊西蕩,行蹤奠測,性情嬉諧,不修邊幅,大號“張邋遢”是也。連皇帝都尋他不見,只好死後追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這也算是名州文化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奇花吧!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縱覽數千年,文人創作畢竟是過眼雲煙,名州文化的真正主流仍在民間。試看今日之名州,何處無風雅?絢麗的藝術之花深深地植根於黃土高原,開遍了綏德的城鄉大地。

在這裡,你可以聽到粗獷悠越的“信天游”,還有馳名全國的陝北民歌《三十里鋪》:“提起那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四妹子愛上那個三哥哥,他是奴家的知心人。”何等的優美動聽,真摯感人。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這裡還有眾多古樸熱烈的民間舞蹈,曾幾登京華大雅之堂。著名的民間老藝人李增恆,年近六旬,人稱“六六旦”,他在秧歌舞“踢場子”中扮演二八姑娘,“挪動兩腳水面飄,揮舞彩扇百花綻”,簡直到了亂真的地步,直到他掀掉髮辮,露出一顆光溜溜的腦袋,人們這才如夢方醒,贏得一次次的滿堂喝彩,京華為之傾倒,真不愧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民間舞蹈表演家。

這裡有巧奪天工的石雕造型工藝品,為中外收藏家的珍重之寶。其中尤以千姿百態的石獅獅最為上乘。這種精雕細刻的藝術品千百年來,就放在百姓家的炕頭用來拴娃娃,免得他們在炕上亂爬,還兼有鎮邪的意味。1986年,幾百個巧奪天工的民間石獅獅由綏德洋洋開進北京中央美術館,震動了整個美術界,成為一件盛事。如今,一座新近竣工的“千獅大橋”橫跨無定河,為名州綏德又平添了幾分雄偉。

天下名州綏德:漢子頗有陽剛之氣,文化代表著整個陝北文化的主流

綏德雕山書院

這裡還有全國聞名的綏德農民畫,千百雙粗糙的大手握起了畫筆,飽蘸著濃烈的鄉土氣息,描畫出了黃土地的鄉情民俗,也抒發著新時期農民的感受與胸懷。

此外,那些五彩繽紛的民間刺繡、老虎鞋、貓枕頭、泥馬、泥羊、泥娃娃,一個個憨態十足,逗人喜愛;那些象徵喜慶吉祥的窗花剪紙,在除舊佈新之時,開遍了城鄉千家百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名州的州寶,代表著綏德文化的新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