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尚宇杰 摄

料峭春寒冷,山中始放晴。

赤水市石堡乡的丹霞崖壁上,金钗石斛爬满石块,预示着新一轮丰收与增值。坝上育苗,山上栽种,园内加工,盘活每一块山林土地,赤水市奋笔疾书,绘就了特色产业全域产业链高效发展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赤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出列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生态经济占比超过75%,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列全省第一位。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主导产业,开发了4个累计1600余亩的坝区建设,着力打造“精而特、特而优”的高效农业坝区,通过坝区培育苗、做配套,为山区农业提供种苗、技术等,输出坝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市发展百万亩丰产竹林主导产业 王茂祥 摄

小坝区引领 集中释放连片农田活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赤水市宝源乡观田坝的花卉大棚内,五彩缤纷的非洲菊竞相开放。花农们忙着栽种花苗,期待着鲜花铺就的致富路。

观田坝是一块300多亩的小坝区,是赤水市四块坝子之一。赤水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土地零碎,是86个拥有500亩以上坝区的区县里坝区最少的一个地方。赤水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立足全域发展坝区,走出了坝区产业发展新路子。

抓党政同责——

先天不足,战略来补。2019年,赤水市紧跟省、市两级政策调控的杠杆,在石堡乡屯田坝之外,又找出了旺隆镇新桥子、宝源乡观田坝、复兴镇榜上坝共3个300亩以上坝区,并明确按照省级样板坝区标准建设。

“坝区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和主战场,能够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也是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万恩毅表示。

在万恩毅看来,赤水市以前走的是山地产业发展路子,现在要加个轨道,把坝区并入进来,带动山区共同发展。

小坝区,带山区,如何带出大产业?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提出,要在牢牢把握“八要素”基础上,跳出坝区看坝区,立足全域抓坝区,突出坝区带动、山区驱动、园区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服务链“四大链条”,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坝区建设,赤水对全市4个坝区全部实行“一坝一长”,建立“一个坝区、一名领导、一套方案”。明确党政“一把手”及其市委、政府分管领导领衔坝区工作,引领全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集中建设。其中,宝源乡观田坝由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任“坝长”,亩均产值可实现12.15万元。

抓创新服务——

创新破局。为抓好坝区建设,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实施坝区“12345”工程,扎实推进坝区建设。通过抓目标建设、组织保障、科技服务、载体创新、示范带动、考核挂钩等方式探索坝区服务新途径,激活农技人员活力,在全系统创建“党员走前列、全员争先锋”党建品牌。

依托“三比三争”(“比业务,争业务尖子;比作风,争勤廉标兵;比业绩,争产业先锋”)活动的开展,赤水市农业农村局以分管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乡镇机制,全面落实77名农业农村局干部的挂帮任务,一个乡镇确定一个技术挂帮组,实现17个乡镇(街道)的全覆盖,全面保障坝区稳产增收助农致富。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金钗石斛花开绚烂 兰富强 摄

抓多元发展——

突出坝区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在赤水宝源乡观田坝,130亩花卉基地内鲜花争艳,成为黔北辐射川南、遵义等地的鲜切花供应基地。坝区“非洲菊”盛销赤水周边地区180余家花店,日均销量达3000余枝,年销售额达2300余万元。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生态冷水鱼养殖项目,解决本地市场供应和游客消费供给。

石堡乡屯田坝引进赤水市沐辉营养餐配送有限公司负责蔬菜建设基地、赤水市月亮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稻+N”产业发展。预计亩均产值2.48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惠及坝区农户276户。

旺隆镇新桥子坝区水稻、金钗石斛、生态水产、花卉、精品水果,亩均产值达39490元。其中石斛亩均产值2万元以上,整个坝区良种覆盖率98%。

抓综合效益——

立足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立竿见影好的产业,赤水市采取“一田多用、一物多用、一季度多收”和“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养殖”等模式,选择短平快产业,大力进行套种、茬种、复种和轮作,不断提高坝区复种指数、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奋力实现后发赶超,在启动坝区建设之初就打响了坝区发展先声。

抓利益联结——

赤水市将利益联结和党建引领放在了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三者构建为“产业发展共同体”,探索形成“五统两分一带”运作模式、“127”为主利益联结机制(10%分给村集体,20%用于村集体发展资金,70%用于坝区群众分红),让农户与坝区产业发展挂钩,参与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经营发展。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资金入股得“股金”、企业盈利得“溢金”。目前4个坝区引进市场经营主体8个,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带动932户3084名农户人均增收4100元。

立足贵州实际调整坝区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2019年,赤水市4个坝区总产值达2440.4万元,亩均产值达2.22万元,预计到2020年底亩均产值达3.6万元。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石堡乡屯田坝乡村景象 王茂祥 摄

大山区驱动 不断壮大“十百千万”主导产业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赤水是全国最大竹乡,拥有214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2.75%,水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挖掘生态优势,践行“两山”理论,促进产业升级,赤水市的绿色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进程。

赤水市委市政府选准优势产业,提出在全市建成金钗石斛种植基地10万亩、培育丰产竹林100万亩、年出栏赤水乌骨鸡1000万羽、发展山地生态水产3万亩的农业主导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形成了“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赤水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十年培育,全市丰产竹林达100万亩、发展金钗石斛种植9万余亩、年出栏以赤水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发展生态水产2万余亩,“十百千万”工程基本实现。如今,借着青山绿水吹来的东风,山区的产业发展效益正在溢向坝区、伸向园区,成为全域经济的核心驱动。

十万亩金钗石斛“点石成金”——

今年3月,赤水市迎来金钗石斛收购旺季,成群结队的村民赶往各镇集中收购点,拿到今年第一笔石斛收入。少则数百斤,多则近万斤,大户一季收成就进账10多万元。

旺隆镇是赤水金钗石斛主要的培育和种植基地。一株金钗石斛在实验室组培一年3个月,再在大棚驯化2年,然后移栽至山间石上种植3年,迎来的便是多年采收。

赤水是“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从1996年开始,就利用丰富的丹霞石资源发展金钗石斛种植。20多年来,金钗石斛不仅成为了赤水的驰名商标,种植规模也越做越大,产业链实现了从石斛培育、种植、加工、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的一体化发展。

为发展金钗石斛主导产业,赤水成立了金钗石斛行业协会,政府成立金钗石斛产业专班专抓产业发展,并组建了金钗石斛国有公司。采取“国有公司+专业实体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在全市发展万亩以上乡镇3个,5000亩以上乡镇4个,是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基地。目前建成金钗石斛种植基地9万余亩,年产量石斛鲜条8000吨以上,占全国的90%以上。

百万亩竹林置换“金山银山”——

“想从哪边倒,就从哪边砍。”48岁的黄锦才在宝源乡竹山上忙活,说起砍竹子的秘诀。他是宝源乡联奉村村民,做了8年的职业砍竹人,两夫妻合力,一天可以砍1吨半竹子,每天收入400元,除去下雨天,月收入至少8000元。

赤水宝源乡是竹种植知名乡镇,竹林面积66343亩,2019年全乡通过销售楠竹、杂竹竹原料和冬笋、春笋等,实现竹类产值5760万元,人均收入达6800元。

赤水是全国最大竹乡,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百万亩竹林成为赤水市的“金山银山”。

“我市竹林面积达100多万亩,居全国十大竹乡前列,农民人均竹林面积近7亩。全年产成竹170万吨、年产各类鲜笋5万吨。”万恩毅说。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赤水丰富的竹资源被源源不断运出大山,持续成为农村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生态鱼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千万羽乌骨鸡产值破6亿——

旺隆镇乌骨鸡养殖基地内,60000羽黑羽乌骨鸡遍布竹林,每年通过销售鸡苗、商品鸡、鸡蛋,去年产值达到了1400万。该基地引进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实现养殖、孵化、育雏、销售一体化管理。通过利益联结,向养殖农户无偿提供脱温鸡苗、技术,并且回收商品鸡,带领群众一起发展。

赤水乌骨鸡是赤水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乌骨鸡养殖,广泛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的“平养+林下生态放养”技术,引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全市目前建成乌骨鸡种场2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1家),选育了黑羽、白羽、绿壳蛋鸡3个品系,建成乌骨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20个。2019年出栏以赤水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40万羽,综合产值达6.5亿,产业覆盖16个乡镇(街道)98村,贫困户4560户1.4万人,年人均增收1200余元。

3万亩生态渔业水下吐银——

赤水市有352条溪流,境内百川竞流,水源丰富,在河滩、低产田等地块发展池塘养殖,其中河滩地发展340亩,林地、低产田等农用地挖塘超过7000亩,在工业、城镇建设用地上达到300亩以上。

得益于赤水天赐资源禀赋,赤水市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2.02万亩,产量4080吨,总产值约1亿元,带动699户2276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170元以上。

在宝源乡观田坝,50亩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生机盎然。基地池塘里,数万斤鱼苗游弋水中,将为当地带来带来300万元以上产值。宝源乡引进贵州省生态渔业赤水有限责任公司,以“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坝区产业革命调整。基地单产面积达到8万元,亩均利润达1.1万元。

位于石堡乡的屯田坝,通过引进赤水市月亮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正蓄力发展“稻+鱼”产业。以“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养殖”为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也将坝区产业引向了“十百千万”主导产业,进一步推动了赤水生态水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宝源乡观田坝“非洲菊”盛开 刘苏颉 摄

产业链赋能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做好产业这篇大文章,仅盯种养殖是不够的,如何立足山区坝区,发挥农业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增值,必须打通产业链,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抓,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赤水坚持用工业化、现代化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工业化,让农业生产出的农特产品变为工业原料,集聚“园区”做强精深加工业,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87家,建成GMP加工生产厂房2万多平方米,培育出纸制品、特色食药品、家具制造、竹集成材“四大产业”。

竹加工企业400家、产值达100亿元——

赤天化纸业公司是竹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接收全市的竹切片用于竹浆板和原纸加工,一年要消耗140吨以上的竹原料。目前对接多家以分切、包装为主的再加工企业,下游产品涉及10多个领域近300多个品种。实现了从杂竹到纸浆、纸板、成品纸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

竹集成材也是竹产业集群的加工产品之一。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一方面生产竹地板和马桶盖等竹制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一方面生产碳化楠竹大棚等竹构筑材料,用于发展坝区设施农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而农民也成为了工业“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

仅竹产业领域,赤水全市拥有竹木加工企业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年竹加工业产值达100亿元,带动全市竹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赤水乌骨鸡养殖基地 杨柳 摄

金钗石斛40多个产品成体系销售——

在金钗石斛领域,信天公司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拥有育苗、种植、原料加工基地和技术,并开发了多个金钗石斛产品,公司建成了标准的GMP加工生产线,并取得了药品生产许可。

在该公司的工厂储材室,成堆的金钗石斛鲜条有序摆放,经过清洗、切割、冷冻干燥、分装等环节后,制成金钗石斛口服制剂等产品。

金钗石斛目前已研发有金钗石斛饮片、石斛枫斗、石斛茶片、石斛粉、石斛浸膏、石斛胶囊等16个系列40多个产品,形成线上线下体系销售。不仅在各乡镇、各企业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和微商销售网络,而且在在广东、浙江、贵阳等地成立营销中心,建立了医院、各大型连锁药店、基地认养和高端消费人群专门定制等销售渠道。

全市13个乡镇12700户农户4万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直接带动5000余户1.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绿色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

赤水市大力推动标准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即将实现由活禽销售向“定点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的转型,完善产品检疫、宰杀分割、分级包装、储运保鲜、冷链物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市场信息等服务,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

省内市场稳定。赤水市坚持“以销促产”,按照“合同制供货、协商制定价、集散式配送”的原则,机关、学校、医院、国企等公共机构面向贫困村定向采购,农户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实行“订单式”供货,确保供销稳定。建立了一批生态禽(蛋)产品直营店、专销区、交易市场。

省外市场广阔。在成都、重庆、上海等重点销售目标市场设立生态家禽产品专销区,产品稳定进入上海、北京及沿海重要目标市场,稳步提高省外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强劲。赤水以三区同创为载体,依托“一带一路”,实施“赤水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战略行动,推动农产品“走出去”,着力开展农产品国际标准认证,完善冷链物流配套体系,进一步拓展港澳、东盟等地区市场。鼓励企业依托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拓宽海外营销市场。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复兴镇榜上坝区生机盎然 杨柳 摄

山地生态水产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赤水在稳定发展常规养殖品种的基础上,推广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华鲮、大口鲶、加州鲈鱼、大鳞鲃鱼、鳖等特色品种养殖,构建品种丰富多样的水产业态。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池塘低碳内循环、异位循环水养殖、陆基集装箱等现代设施渔业。

围绕水产渔业全产业链目标,赤水探索构建产业扶贫新模式新机制,引导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综合产值。新建成集淡水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康养体验、餐饮连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新业态。

如今,赤水已建成生态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培育了“蟠龙冷水鱼”“月亮湖有机鱼”等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地方品牌。2019年产量达到7000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700户2200余人,直接带动人均增收2200元左右。

—— 结语 ——

坝区引领,山区聚力,园区释能。赤水市因地制宜,创新理念和形式,牢牢把握“八要素”“五步工作法”“四新一高”(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优良模式、山区坝区联动、加强产销对接为主要抓手,立足全域抓坝区,立足产业抓山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彰显了农村产业革命蓬勃生机。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遵义市扶贫办(遵义市外协办)

审 核:肖兴国

本期编辑:卢贤隐 蔡海浪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赤水市:紧扣“十百千万”特色主导产业 践行差异化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