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浪漫主義音樂和西方文明的羈縷

人的行為是本著一半的大腦判斷,一半的激素作用。所以有了對美的思量感,從而,創造美,並以古之美照於今人之美。而這裡所言的音樂亦是從山澗,流水,自然照於人類,並被人類採集,繪表之初了。故而音樂之初在於人與自然和諧的初衷,即“樂者,天地之和也”。人類發現音樂的魅力,併為之創造自己的身段,亦產生了藝術音樂的文化,憑藉這種文化傳播下一代,這形成了文明的一部分。

筆者相對喜歡這一時期的大事年,音樂。故而期盼參照這一文化的鉅變時期,對今日之鉅變尋替規律。

這一時期,人內心體驗和情感表達成為當時創作的主要內容,個人的精神情感和藝術個性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鮮明的進步標杆。像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就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對當時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人們尊稱他為“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揚世界的鉅作。

在旋律方面,已非以前的4節,8節模式,而顯得更為自由,樂句長度也顯得彈性十足。在節奏上,多樣化複雜化。這是為了能製造出高潮迭起的效果,不規則節奏的應用觸目皆是,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這讓和聲成為音樂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大小調調性的感覺雖然存在,但因為經常的轉調而被淡化。始於古典音樂被賦予的約束力完全解放。

所以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於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於是就產生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境界。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就想中國詩詞綻放期是在唐朝,實際上的藝術巔峰是在宋朝,並且是形式上更為自由的詞。

當然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內容,相得益彰。

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這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息息相關,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約晚數十年,但它亦在壯大。

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併成為此類音樂的標杆,其後的作曲家們便可劃分為浪漫派。從時代上來說,十九世紀中葉是其全盛時期。

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意在突發個性,擁有似大唐的雍容華貴。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主義音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革呢,大概這一時期世界因為一場文化,社會,藝術,思想的變革改變前進著:

從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法國熱月政變,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到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民族情懷不斷膨脹。從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法國七月革命 ,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 1848年歐洲革命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70-1871普法戰爭,19世紀70年代初意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整個世界的滄桑鉅變,影響著音樂藝術的改變,音樂又從側面影響著歐洲人的生活。

“浪花淘盡英雄汗,一隻獨秀照侖宇”,浪漫主義音樂以獨特的魅力,成為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世界的喜愛和歡迎。

風飛沙走下的歷史塵埃,落定,永遠定格在幽間的一曲故事裡,而創作者是故事的收集者和源泉。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經明顯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作品如夢幻童話,鏡花水月,虛妄一場如《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

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舒伯特和柏遼茲可謂初期浪漫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們從格魯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巔峰,這些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

至於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義音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對音樂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豐富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 他的鋼琴音樂不僅有詩情畫意的小品,也有宏偉、輝煌的藝術效果和具有交響性的樂曲,他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絃樂隊般的效果,氣勢宏偉,熱情磅礴。二是他首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體裁。一生中他寫了十三首交響詩,以《前奏曲》和《塔索》最為著名,這些交響詩具有敘事性、抒情性、描寫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鮮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間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經典之作。

理查施特勞斯是晚期浪漫主義音樂派作曲家。作為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交響詩方面,他完善了交響詩的結構形式,精心創作主導動機以及專門描寫人物、地點、情景的音樂片斷。他的管絃樂配器方面同樣顯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線條思緒極盡各種樂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個極平常的動機或主題也能發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勞斯的歌劇創作主要受瓦格那的“樂劇”的影響,作曲技巧雖然高超,但內容比較蒼白,與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較要單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時象一篇充滿絢麗辭藻的散文,但卻在複述一個空洞無聊的內容。

施特勞斯是由古典創作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綜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貝多芬的動盪,勃拉姆斯的結構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對管絃樂隊的熟練把握使他的作品發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

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 浪漫主義音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時期不但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緻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

這一時期的音樂就像一座橋樑: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伯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則是經由舒曼和奧爾夫流傳至今;柏遼茲的標題音樂源於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其後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相關聯。

這一時期,音樂隨著社會的變遷,就有了一定的時代性,即民族性、民主性。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在音樂風格上特別注意吸收大量本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同時音樂家加入到資產主義民族民主革命鬥爭中,受到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的啟示,從而在他們的作品中,力求真實地表現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會道德、審美觀和理想,同時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發展了樂器作品的標題性,創作了大量的標量音樂。 浪漫主義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觀念上反對因襲守舊,而且在藝術上,在音樂體裁,形式以及創作手法諸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發展和豐富了人類的音樂文化。

流年,歲月,時光。帶不走那些出現在人類記憶中美好的部分,被記住是一種美麗。生命如此遼闊,沒有人看不見了起點,也不能望見終點。也許在人類文明的追逐當中,慢慢的失去,慢慢的得到,然後記憶裡酸甜苦辣一一明顯,看清永遠從在的文明無聲的歌唱最華美的篇章,勾勒出了沸騰年代古人看過的幽幽月光,領略音樂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