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時報》日前刊登了一篇名為“上汽集團營收利潤雙走軟 增速創近十年新低”的文章,大抵講述了上汽集團當下發展面臨的困境。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獲知一個基礎觀點,上汽背後的兩大東家通用以及大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兩大板塊的震盪影響到了整個上汽集團。
雖然2019年上汽營收達到8433億,歸母利潤達到了256億,但事實上這些貢獻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合資品牌。
從銷量數據分析,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以及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合資公司在去年貢獻了526萬臺新車銷量,合資品牌銷量下滑幅度高達13.83%,合資品牌銷量下滑是造成整個上汽崩盤的主要原因。而自主板塊方面,上汽乘用車全年銷量只有67萬臺,上汽大通銷量則為15萬臺。
自主板塊銷量貢獻程度只有合資板塊貢獻程度的15%。
上汽是個極度依賴合資板塊的巨型汽車集團,因為長期依賴外資品牌提供的技術以及車型,導致上汽集團自主研發能力並不強,2019年上汽集團研發營收佔比僅僅只有1.75%,為目前行業最低的數據。
當然因為8433億的營收支撐,即便1.75%研發佔比數據不高,但上汽仍然有著過百億的研發費用,不過這不足以炫耀,另一家自主品牌長城汽車去年研發投入佔比為42億,但長城營收只有900餘億。前後對比,上汽集團如此龐大的銷量研發投入在該體量巨型車企中,並不算多。
以本田為例,2019年本田銷量只有500萬量級,但其研發投入卻達到了8600億日元,摺合人民幣568億人民幣。銷量數據比本田更好看的上汽集團,研發投入卻僅僅過百億。
民間有說法稱上汽集團“大而不強”。
一來上汽集團過分依賴合資品牌,大眾、通用兩大品牌為上汽帶來更多的利潤,擁有強大技術沉澱的兩大品牌讓上汽進入到更好的發展狀態,但這又過分依賴他人提供的技術。
二來上汽集團自主品牌實力匱乏,MG、榮威兩大品牌累計銷量僅為60萬級,這與奇瑞、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銷量相比差距較大,更與吉利、長安、長城等一線自主品牌無法直接抗衡。
那麼綜合分析,拿掉大眾、通用合資的項目,上汽集團還剩下什麼?
三大合資品牌為上汽提供了超500萬新車銷量,單單一家上汽大眾就提供了200萬新車銷量,其實從核心技術沉澱上來說,上汽大眾的主力部隊不可否認仍然是大眾主導,即便是特供的朗逸也離不開大眾的密切參與。
拿掉了這些品牌,上汽乘用車以及上汽大通這些品牌,還能不能把上汽集團推向世界500強的高度?我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