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裡想傳達的所謂的俠義精神到底是種什麼精神?

文藝青年37348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裡的俠義精神必然是見仁見智的,我以自己的視角將其概括為三種:“俠之禪”,“俠之道”,“俠之大”。

俠之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代表人物:鳩摩智、謝遜

鳩摩智號稱”大輪明王“, 為吐蕃國護法國師,平生自傲,聰慧過人,過目不忘。他一生痴迷於武學,先是挑戰大理,後又決戰少林。最終因誤入枯井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譽吸走而武功盡失,但因禍得福,由此大徹大悟終成一代高僧。

“能和小僧打成平手的,世上沒有幾人。”


謝遜綽號“金毛獅王”,性如烈火。年輕時全家慘遭師父成昆滅門,為此他不惜濫殺無辜引出成昆,擊殺空見大師後心生愧疚。後來張翠山夫婦讓其做無忌的義父,他重拾人性,視無忌如己出,把畢生武功教予無忌。最後被囚於少林寺中,因每日聽聞高僧唸誦佛經而大徹大悟。成昆被揭穿後,他選擇了皈依佛門。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裡,少林派相傳為達摩祖師所創,一直是武林界的“泰山北斗”,流傳著各種武功秘籍和絕學,出現了各種無名神僧世外高人。在現實世界裡,達摩其實是“禪宗初祖”,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鳩摩智本就精通佛法,一出場便道出了“枯榮禪”的來歷。謝遜受空見大師以死相勸,埋下了愧疚悔悟的種子。眾生皆有佛性,他們又有“佛緣”,才有了後來的“立地成佛”。

禪宗文化便是“俠之禪”精神的由來。他們放下的不是手中的屠刀,而是心中的屠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這一念就是禪宗說的執念。

俠之道

“亦正亦邪,非黑非白。”

代表人物:楊過、令狐沖

楊過出生便沒了父親,幼時母親染病去世,雖蒙貴人郭靖照顧,卻也受盡欺凌。他聰明機智,孤傲狂放,行事全憑一個“情”字。先是“認賊作父”,後又一心要娶自己的師父為妻,完全無視世人的眼光。與小龍女分隔十六年裡,和亦師亦友的神鵰一起行俠仗義,懲惡揚善,江湖人稱“神鵰大俠”。最後在襄陽城一戰立下大功後,和妻子一起絕跡江湖。

“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令狐沖個性放蕩不羈,爽朗豁達,豪邁瀟灑,不拘小節。他出身名門正派,卻總與“歪門邪道”中人為伍,結交了一幫“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置身於日月神教和五嶽劍派的恩怨之中,仗著俠義之心和一個又一個的教主盟主作對。他先是鍾情青梅竹馬的小師妹,又因緣際會愛上了情投意合的魔教聖姑。最終與任盈盈結為夫妻,封劍隱居,笑傲江湖。

“滄海一聲笑,濤濤兩岸潮。”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這是《九陰真經》的開篇口訣。“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是老子對天人之道的論述。可見,金庸先生對道家學說深有研究,《九陰真經》和《九陽神功》的名字也應是由此而來。

“道家學說”便是“俠之道”精神的由來。他們已經到了“眼中無黑白,心中無正邪”的境界,他們至情至性,不拘泥於世俗眼裡的是非對錯。

俠之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代表人物:喬峰、郭靖

喬峰本是丐幫幫主,行事光明磊落、義薄雲天,更以天下安危為己任,長期帶領丐幫幫主幫助朝廷抵禦外敵。後來卻被奸人陷害,一路追查發現了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世。途中結識了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相助義兄遼道宗耶律洪基平息楚王之亂,官拜南院大王。

即使成為了契丹人,喬峰依舊倡導宋遼和平,拒任平南大元帥。最後脅迫耶律洪基下令“終其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締造兩國數十年和平,自己則以斷箭自盡於雁門關外。

“在我的BGM裡沒人能打敗我。”


郭靖本是宋代忠良之後,早年在蒙古部落成長,自幼雖天資笨拙卻秉性忠厚,六歲時救了哲別將軍的性命,因而被蒙古大汗鐵木真賞識,鐵木真將郭靖母子帶入蒙古軍中贍養。長大後的郭靖出大漠、下江南,認識了黃蓉,習得一身絕世武功,並獲得了《武穆遺書》。

與黃蓉失散後,郭靖回到漠北,以”金刀附馬“身份隨軍西征。在黃蓉暗地裡輔導下,他逐漸精通《武穆遺書》,立下重大功勞,成吉思汗欲封他予最優良的封地。後來郭靖和母親發現鐵木真計劃侵略宋境,母子兩人拒不背叛自己的民族,母親為效忠大宋不連累郭靖而自殺,郭靖逃脫並返回中原。

儘管已是敵人,郭靖仍在鐵木真臨死前見他最後一面,並陪伴其在西夏一帶打獵射鵰。鐵木真年老力衰,病重垂死,崩於金帳時口中念念不忘郭靖對他說的”英雄“。自此,郭靖與蒙古徹底決裂,終其一生守護南宋邊境襄陽城,奮勇扺抗外敵,成為人所敬仰的武林民族英雄。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


在射鵰英雄傳和倚天屠龍記裡都出現了一本名為《武穆遺書》的兵法,相傳為岳飛所著。郭靖習得它,為成吉思汗立下大功,後又用於駐守襄陽城;張無忌習得它,率領眾武林人士大敗元軍,後又轉交徐達,助明教完成抗元大業。

像岳飛這樣一心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便是“俠之大”精神的由來。他們不再糾結江湖恩怨、兒女情長,他們心存大義,以守護天下蒼生為己任。

金庸先生用他創作的武俠世界將“俠義”二字刻進了幾代人的記憶和腦海裡,“俠義”不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比如正在回答問題的我,又何嘗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鍵盤俠”。

所以,喜歡這個回答的朋友幫小弟點點關注,評論評論吧。


面壁者李灰


武俠小說無疑是人們的個人英雄主義,那麼小說中自然也都是俠肝義膽、除暴安良、快意人生的瀟灑了吧!武俠是我們每個人的夢,金庸是為我們造夢的人,他讓我們的夢更加真實、可觸、可見。

金庸的狹義是捨身取義的大義

相信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應該記得一個名場面,那就是眾人圍攻一個人或者一個門派,那麼勢必會出現一個人大俠拯救他們,令狐沖、張無忌、蕭峰……我依稀記得五大門派圍攻光明頂,這應該是《倚天屠龍記》中的名場面了。五大門派攻上光明頂,眼看明教上至光明左使楊逍、天鷹教白眉鷹王、五散人,下至常遇春等一眾全部被打傷,就在他們集體念著明教 教 訓“熊熊聖火,焚我身軀;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準備受死之時,張無忌這個大俠出現了,相信這應該是每一個有武俠夢人最喜歡做的事情了吧!

這裡的大義,是讓眾人避免爭鬥,減少傷亡,並願意帶領“邪教”改邪歸正。況且明教本來也不是什麼邪教,邪教的由來也是尾翼蝠王吸人血的謠言,金庸小說中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邪教其實很多都是不願意向世人解釋自己的行為,這個我們可以以後再聊。書歸正傳,以一己之力化解武林各大門派的恩怨紛爭,差點死在峨眉滅絕掌下,為了不讓周芷若受人非議情願受他的倚天劍一劍。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講求一個“義”,對壞人也罷也是如此,如果只對一部分人懷有“義”我認為是“小義”,如果能對天下所有人講求“義”,我認為這就是“大義”,雖然這在現實中有些理想化,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金庸小說中是真的存在這種“大義”。

金庸的俠義是匡扶天下

金庸小說中一般都會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不管是《倚天屠龍記》,還是《神鵰俠侶》,歷史背景最弱的應該是《連城訣》了吧!

張無忌等一眾不願投靠元朝;郭靖黃蓉誓死守衛襄陽城等,這些都是匡扶天下正義的英雄之舉。《倚天屠龍記》中介紹郭靖一家誓死保衛襄陽,全家戰死,只剩下郭襄一人活了下來。其實郭靖黃蓉當時留下來守衛襄陽時早已料到蒙古大軍會攻破城池,但是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一種“匡扶天下的大義”。

達則兼濟天下,金庸筆下無凡人,皆是厲害的角色,所以大義在他們的心中也上升為為天下蒼生“匡扶正義”。

金庸的俠義是不求名利

張無忌帶領明教最終將明教發展為第一大派,並建立的明朝,但是他卻最終與趙敏歸隱冰火島,捨棄了自己打下的江山。韋小寶幫助康熙擒鰲拜、救治順治、多次救下被刺殺的康熙,但是他不居功自傲,反而最終攜七個老婆歸隱。“五絕之一的南帝”段智興因當時沒有救自己的妃子瑛姑與周伯通的兒子,便以此懲罰自己,放棄大理皇位出家為僧,只因心中的俠義,他放棄了名利。

名利於俠士而言遠不及“大義”。鄒韜奮曾說:“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相信這也是金庸老先生筆下俠士的追求吧!

蘊音說

蘊音認為金庸的俠義精神是捨身取義的大義,匡扶天下、不求名利是其具體表現,追求大義是金庸筆下的俠義精神的精魂。

小說中的俠義是我們的夢,現實中的我們也應心存一個“義”,這應該是我們做人的底線。這個“義”應該高於道德,基於法律。

江湖還是一個肆意瀟灑的夢,我們江湖再見。


柒閱文史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金庸在十五部作品中,塑造了豐富的俠的形象,也向詩人傳遞了豐富的俠的精神。並且,隨著他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發展與變化,他心目中完美的俠的形象會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從未改變:金庸是一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知識分子,他筆下的俠,是成長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詮釋他所傳遞的俠義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一曰儒俠。

金庸早期作品的價值觀是儒家的價值觀,心懷天下,濟世救民,從這個角度深入下去,其頂峰任務是郭靖。

郭靖是一個身世悲慘,但從來不放棄個人努力的形象,在修身方面,他自小受母親薰陶,對國家民族,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都可以傾盡一切去付出,而其後郭母的殉於大義,更堅定了郭靖一生的行走方向。

郭靖共有過三任師父:第一任師父是哲別,在郭靖最終與成吉思汗決裂之時,哲別協助其逃走,既報恩、又全義;第二任師父是江南七怪,為了一個賭約,遠赴絕域,萬里風沙,通過身教使郭靖對信的堅守,如生命的一部分;第三任師父是洪七公,在民族大義和秉正驅邪方面給了郭靖更多的引導。而他的岳父黃藥師,雖然放誕不同流俗,但內心深處對忠義的信仰,從未改變。

在長輩師友的薰陶下,郭靖走上了一條為國為民的人間正道,終於成了俠之大者,為天下人所仰慕,並在這條路上,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完成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儒家終極使命。

乘天地之正——二曰道俠

既然有人將全部生命和聰明才智貢獻給人間社會,便一定有人選擇疏離。這非關道德品質,乃是個人的世界觀使然,代表人物令狐沖。

令狐沖是一個瀟灑不羈的江湖小角色,在陰差陽錯之際學到了頂級的劍法,但老子有云:福兮禍所倚。他馬上便遭遇了蒙受冤屈、兄弟慘死、逐出師門、愛人變心等一系列奇變,自己的生命也朝不保夕。而在這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境遇之下,他靠著達觀知命的態度走出陰霾,迎來轉機,正是“禍兮福所伏”。可當雲開月明之際,世界早已不是他最早認識的樣子。

當令狐衝瀟灑地“笑傲江湖”的時候,是一種遊於無窮的逍遙,經歷生死、看破滄桑,彷彿萬事不縈於懷,但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武功俠義(即是能力與信仰)所帶來的創痛,又有幾人知道?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三曰佛俠

當入世痛苦慘烈,出世又難以揮別心中的痛苦,人人都會發一種查拉圖斯特拉式的感慨:一切都是假的。正如佛祖教導: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於是,代表金庸晚年思想的佛俠便應運而生,代表人物石破天。

石破天是一個無往無來的人物,他不知父母,一字不識,連名字也沒有,只是被他“媽媽”叫做狗雜種,而不經意間誤入江湖,不同的人,或有意或無意,給他賦予了不同的性命,合計七八個之多,但無論哪個名字,都是他的對立面或一部分,可見,名字是虛妄的;他對所有的人都不懷心機,完全是憑藉本能來處理自己所遇到的麻煩與機遇,而到後來,心機悉數落空,探尋也茫無答案,禍患歸於無形,只有謎團包裹著另一個謎團,可見世事是虛妄的;在俠客島上,無數英雄才俊、多少武林高手窮其心志都無法破解的《俠客行》詩畫,卻是在文字之下隱藏的經脈圖形,人越是聰明博學,越會墮入陷阱,走進迷途,而他卻因為一字不識,破解了借傳世工具之下隱藏的密碼,可見,知識也是虛妄的。

語帶滑稽吾是戲——四曰反俠

江湖之上,有君子必有小人,或者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可是家國天下、道法自然、色即是空都是人生哲學,卻並非生存手段,此時,反俠便應運而生。代表人物韋小寶。

韋小寶是一個出生在妓院中的小流氓,在因緣際會中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結識併成了好朋友,從此走上一條曲折又妙趣橫生的道路,他在與江湖豪客、英雄豪傑、達官貴人、邪教教主甚至洋人的博弈中,憑藉著在妓院和皇宮學來的心機手段,竟然無往而不利,這也體現了金庸對俠義精神乃至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雖然韋小寶最後不再左右逢源,黯然推出了江湖,但他的替身,仍然在這個世界,遊走周旋。

韓非子說:俠以武犯禁。無論什麼時代,人都有不平,都有無奈,也都有憤怒,此時的俠便應運而生,正如人跳不出地球,俠也離不開文化構建的社會,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貌,俠也會有無數個面孔,而其中傳遞的俠義精神,便蔚為大觀,說不盡、寫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