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勇於“拋開歷史的影響,善於學習轉變”,成為列強呢?

用戶10672762346


日本的崛起值得中國學習。日本在中國強盛時候學習中國,西方強盛時候學習西方。學貫東西,再加上自身民族精神以及客觀環境造就了日本迅速崛起併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事實。

學貫東西

日本從唐朝開始學習中國文化。唐朝是當時世界的中心,對世界的影響深遠,現在日本滿大街的漢字以及唐風樣式的古老建築可以看出中國古文化的影響。隨著中國的衰弱,尤其是明朝漢人政權的滅亡,以及西方文明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成功加速了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標誌事件是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十九世界六十年代日本參照工業革命,全盤西化的改革。君主立憲的建立解封了日本發展的制度桎梏。從此快速發展,學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工業化。

自身民族精神

日本是單一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化。以堅韌和勇敢為基礎的武士道精神深入人心。而資源的匱乏,國土的狹小又催生了日本精益求精的性格特點。地理的侷限性迫使危機意識根深蒂固。這些都是日本善於學習的主管因素。

客觀環境

日本四面環海,地域狹長,地震頻發,資源匱乏的客觀條件都要求日本不得不學習先進文化。

總上來看,客觀的資源限制和單一民族的主觀性格特點決定了日本擅長學貫東西,迅速崛起。


舊時茅店溪橋見


日本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他能夠積極主動的向強者學習,這與它的

地理環境和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

地理環境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生存面積非常狹小,國內的資源極度匱乏,還要不斷忍受颱風、海嘯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考驗。艱難的生存環境讓日本人養成了敏感的憂患意識,他們堅信只有通過不斷的通過學習以壯大自身才能贏得更加優越的生存環境,才能客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民族精神

在艱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和民族擁有很多優良的精神品質:

  • 崇拜強者

大和民族是一個非常崇拜強者的民族,對於能夠擊敗他的民族,他所給與的不是仇視,而且發自內心的佩服與崇拜。在他們的精神核心武士道精神中體現的尤為明顯,他們以擊敗自己的敵人為師,彌補自身不足,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 善於學習

大和民族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能夠積極主動學習新的發展理念,從而讓自身更加強大。

  • 善於創新

如果認為日本人只是單純的模仿就大錯特錯了,無論他們接受到怎樣先進的文化和理念,絕對不會盲目照搬,他們會充分與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想結合,然後

加以改良和創新,從而真正適合本國的發展。

結語

如果能夠放棄民族成見,認真的研究日本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有著很多值得學習的有點,但是他的好戰、殘忍、嗜殺是對於被它傷害過的民族所不能原諒的。因此我們要兼容幷包,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滌塵索金讀歷史


近代以來,同樣是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文明類型相似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同樣採取了變法、革命等等措施。

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一躍成為新的強國,而有著悠久文明的中國和同樣受到中華文明影響下的朝鮮半島等地區卻沒有成功。

這是一個民族在面臨外來文明影響下的經驗所致,日本這個國家在面臨同樣境遇時的經驗要比其他國家更多一點。

同樣的場景,日本之前已經面臨過一次了,並且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日本如何對待傳入國內的中華文明?

很多人都清楚,日本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極深,衣食住行至今仍能看到兩國的相似之處;

很多人也同樣清楚,日本借鑑中華文明是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但後來迅速切斷了和中華文明的交流,不再派遣“遣唐使”一類的使臣。

通常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感覺自己已經學得中華文化的精髓,所以不再進行輸入學習,但其實這種說法有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日本國情出現了變化,其淺薄的社會根基不能再承載更多的先進文明。

日本到底是如何建國的,至今也沒有定論,宋代以來其國內一般堅持“天照大神”開國的傳說,之前盛行的是“東渡”說。

神仙建國的說法肯定是不可靠的,但徐福東渡這樣的傳說同樣也是隻存在於記載之中,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


相反的是,據《三國志》記載,魏國使臣曾經到達過日本,講述其所見所聞的時候說,日本人的穿著很奇怪,還不懂得縫紉技術,男子用布條纏裹上身,可以想象木乃伊;女子像是床單中間挖個洞套在頭上,用以蔽體。

這和《山海經》中說日本“衣服無針功”的記載幾乎吻合。

如果日本在之前受過徐福帶來的文明影響,當不至於衣著如此落後才對。

所以,日本接受中華文明的影響時間應該不是很早,換個角度說,它們沒有很深的文化積累。

當聖德太子執政之後,啟用“十七條憲法”,再到大化改新,不僅確立了“日本”國名,更是照搬了中國的等級制度、稅收制度、經濟制度、語言文字等等先進的文明。

這就使得缺乏文化積累的日本國內驟然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導致社會不堪重負。

制度是先進的,文明也是進步的,但並不能很好地契合本國社會的發展,以至於舉國上下都出現了問題。

這就是日本第一次面臨外來先進文明衝擊時所遭遇的境況。


這一段時期日本國內不堪重負,每一次派遣遣唐使等使臣來中華都要採買大量的物資,甚至包括當時國內使用的銅錢都需要進口,而本國的語言在上層社會里根本無人使用。

日本所進行的破局就是主動落後一步發展,由大一統的國家主動退回到類似中國“分封制”格局的戰國時代,整個國家分裂,權力旁落,正統代表和實權代表分道揚鑣。

與此同時,主動切斷與中華文明的交流,不再進行官方學習,只由民間僧侶等引入一些實用技術。

這就導致了在唐朝之後,民間曆法的準確度是要高於官方的,日本的僧侶在預測日食等現象的精準度遠遠超過朝廷。

據史書記載,日本曾經驅逐過新羅派去的使臣,原因是這個使臣身上穿的是最先進的中華服飾,因為朝鮮半島一直接受著中華文明的灌輸。

而日本國內也極力消泯中華文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甚至不惜篡改史書來顛倒黑白,以“中華”自居,將其向中華納貢說成中華向其朝覲。

這一系列舉措如果聯繫起來看就能發現,這是日本的自救行為,根據本國發展的狀況來改變外來傳入的文明。


之前中華文明的傳入和後來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面對西方文明的侵入,日本如何應對?

日本遭遇第二次先進文明的衝擊就是近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日本的國門,幕府統治已經衰朽,不足以抵抗外來之敵。

所以我們看到,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時間並不短,但迅速就被推翻了,而有些歷史學家懷疑,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是德川家族有意為之。

日本近代化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和之前“大化改新”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變革日本從一開始就“量力而行”。

日本一方面努力汲取西方的工業文明,同時也著手進行制度上的改革。

當時的日本和清朝差不多,國內的進步勢力很弱小,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地就找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在改革的初始就宣稱,是為了“振興皇基”,利用的就是全國人民對於歷史的尊敬和天皇的權威。


當然,這也和天皇在之前早就沒有什麼權力有關,此時的處境還要比之前更好一點。

以天皇作為凝聚力的工具,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在動盪中急速前進的態勢,對於先進文明有著極大的渴求,就像之前吸收中華文明一樣,只不過這次懂得了節制。

日本一步一步地接納新文明,從1868年開始,直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這期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供日本逐步消化西方的先進文明,時間之充足是中國、朝鮮半島等國家所不具有的。

而日本之所以能有這麼長的消化時間,就是歸功於之前歷史發展的經驗。

1853年被打開國門,1868年就成立了新的國家,施行新的制度,並且拿出了一套能夠契合當時日本社會循序漸進的發展策略,不可謂不神速。

而同一時間,清政府苟延殘喘,還在推動著“洋務運動”,改革的方向還只停留在器物層面,連制度的改革尚未提出,更別說思想上的革新了。

所以,日本近代所能取得的成就和他們國家獨特的歷史有很大關係。

中華文明的傳入使得其從“愚昧”的時代步入到了較高層次的文明,無論是統治形式還是衣食住行都有極大的提升。


這就使得日本對於先進文明有著更好地接受心理,而之前接受中華文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給這個民族帶來了經驗和啟迪。

所以,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時候,日本迅速調整了發展策略,從而成為了當時東方唯一的強國。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